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林权5个阶段历史沿革和4种林权依据的重要程度,通过工作实践,分析了林权纠纷产生的7大原因,包括树种纠纷、面积纠纷、四至纠纷、地名纠纷、林权依据、重叠纠纷、无效的林权依据纠纷等,总结出了调处林权纠纷应当坚持的10个基本原则和林权纠纷和谐调处的5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林权纠纷的主要类型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关国有林场的林权纠纷问题成为了改革的主要焦点和难点。本文以木兰林管局为对象,根据其林权纠纷形成的主要原因,划分为内部管理不善型、管护责任不强型、群众无端挑起型和重证、无效证件型纠纷类型,并讨论了化解国有林场林权纠纷的对策和建议,即履行资源管理交接手续、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建立专门组织、加强资源档案管理、加强督导检查和协调好乡邻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鹤峰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和现状调查以及对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必须建立健全林权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调解林权纠纷,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障林区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凤城市林权纠纷的具体样式;把握好解决林权纠纷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林业为最终目标;处理林权纠纷、解决林权纠纷的具体方法及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林权纠纷是影响林业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谈起,探讨了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指出了在林权纠纷调处实践中应该明确的基本依据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凤城市林权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提出了处理林权纠纷的方法,说明林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凤城市林权的历史变革及林权纠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林权纠纷的调处方法和程序,阐明了林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对安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顺宏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54-56,60
由于安宁市林地管理采取集体统一和模式化管理的形式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均山到户,给林地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加大了对林地监管的难度.文中分析了林改后林地管理中凸现的实际权利不到位,林权流转平台尚未完善,林农主体地位得不到兑现,林权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健全等问题.藉此,提出稳定林权,还权于民,规范林权流转机制,完善林业纠纷解决机制,依法依规保护管理林地,明确管理责任等加强林地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黑茶山林区林权发证现状以及林权发证过程中发现的旧的林权纠纷和调处情况,分析了林权纠纷产生的历史原因,提出了解决林权纠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冲突在森林经营管理中通常表现为山林权属纠纷.论述了冲突的概念、分类、发生的一般原因及解决冲突的一般策略,最后介绍了在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用冲突管理理念解决林权纠纷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09年底,楚雄市基本完成了林改的主体改革任务,全市1 5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发生了林地林木交易行为,共涉3772宗林地,交易林地面积达13 691 hm2,目前林权交易中尚存在着流转体系尚未成熟,林权流转服务平台未完全进入角色,林权交易操作程序不规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藉此,提出做好林权流转前的引导机制,防止农民失地,依规收费,在林权流转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江西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肯定了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好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对江西省下一步的林业产权制度工作提出了应抓好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化解山林纠纷、培育新型经济组织、探索森林资源管理新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权流转评估现实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农的市场经济观念不断增强,林权交易的数量显著增多,林权评估问题由此受到各方重视。在林权流转及林权评估等基本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流转评估的重要性,指出林权流转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举措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以期为我国林权交易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了林权改革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林权改革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础,明晰林权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必要条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力量,林权能否流转、能否处置变现则是林权改革是否成功、林业产业化能否推进的最终衡量标准。加快制订并推出《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理顺相关的金融等管理体制,为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和提高林农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人的价值及行为形成机制出发,分析认为影响林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产权安排,目前我国林权制度存在所有权主体虚置、林地产权的各项权能边界不清、林地权属四至界限不清等问题.发展社会林业,必须界定出明晰的林业权能边界,强化林地使用权,保障四大权能.  相似文献   

16.
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资源流转,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而规范林权管理,则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如何建立科学、长效的林权管理机制,提高林业管理质量,已是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现代林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庆元县的林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林权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同一块林地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地役权并存时,可能发生的权利冲突进行探讨。提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和法理,结合林地作为需役地和供役地的不同属性,妥善处理林地承包经营权在设立、流转过程中与林地地役权的关系,同时对林地地役权的期限做出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8.
邵丹 《吉林林业科技》2010,39(4):37-39,48
对辽宁省集体林林权改革中林农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有82.00%的林农在林权改革中获得了林地,86.76%的林农对林权改革满意,84.84%的农户有投资的意愿,进行林下多种经营的林农户数有了显著提高,增长了2倍。影响林农进行林业生产投资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担心政策变化,采伐限额限制木材生产。筹措资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科学经营森林(合理分配采伐指标)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林木采伐权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采伐权是权利主体根据依法取得的采伐许可的规定而享有的按照法定方式对林木进行采伐获得收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林权处分权能的一个表现.我国有关林木采伐的制度中,还存在立法不完善、商品林的林木采伐权的限额制度过于严格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不足.因此,只有明确林木采伐权的物权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的法律制度并建立高效的林木采伐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林木采伐权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永安现象"的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该改革从经济学上作些理论思考。一是"永安现象"是以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配置林业生产资源;二是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剖析明晰林权的激励作用和配置资源的重要性;三是永安市林权改革是诱致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一场林业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