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与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36个组合,研究杂种一代的对照优势和超中亲优势,以杂种优势值作为划分优势生态型的依据。结果表明,西北粳、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稻为优势生态类型;根据各生态型间的杂种优势值可以推测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粳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西北粳具有粒数上的优势基因,非洲IRAT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最佳优势杂种优势模式为韩国粳×日本粳、西北粳×美国粳和台湾粳×日本粳;杂种优势与形态指数差异的相关分析表明,各生态型间形态指数差异与其F1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粳型优势生态型水稻中各品种(系)在Rf1a基因位点的差异,为粳型杂种优势群的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缺失设计引物Rfa-7F/Rfa-7R在粳稻恢复系中可扩增出957bp的片段,在保持系中可扩增出383bp的片段,对日本粳、台湾粳、韩国粳、巴西稻、美国粳、非洲IRAT粳、华北粳、非洲ITA粳、西北粳、东北粳、欧洲粳11个不同生态类型共60份材料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有14份材料是Rf1a/Rf1a基因类型,占所有材料的23%;日本粳、台湾粳、华北粳、西北粳和东北粳的所有材料是rf1a/rf1a基因类型,韩国粳、非洲ITA粳和欧洲粳有小部分材料是Rf1a/Rf1a基因类型,巴西粳、美国粳和非洲IRAT的大部分是Rf1a/Rf1a基因类型。【结论】粳型生态型水稻在Rf1a基因位点的差异,可以用引物Rfa-7F/Rfa-7R检测出不同基因类型,为粳型杂种优势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粳型水稻不同生态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个粳稻生态型的51份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共配制305个杂交组合,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马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各生态型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9个生态型共得到36个遗传距离,最大的发生在韩国粳和西北粳之间,最小的遗传距离发生在日本粳和台湾粳之间。各生态型间的距离与杂种产量的对照优势和平均优势以及杂种产量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F1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F1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 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则达极显著相关。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5.
以7个亲本作7(7+1)/2双列杂交,估算了21个组合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麻杂种优势是显著的,可利用的较强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干皮重、鲜茎重、精麻重和纤维强力性状上,以7804×耒阳红麻、7380×耒阳红麻、非洲裂叶×粤红1号杂种优势最强,产量杂种优势超过青皮3号(CK)32.7%—37.7%.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和配合力总效应相关达极显著,与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关达显著水平;亲本性状水平与亲本性状gca呈较密切正相关;亲本gca性状互补与组合杂种优势有关.本文还讨论了亲本配合力、性状的基因效应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V,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集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集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云南两系杂交稻优势生态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作物杂种优势群或杂种优势生态型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杂种优势亲本组配和利用。本研究用4个云南不同籼粳生态型恢复系,分别与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测交,通过对父本和F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12种杂种优势组配模式中筛选出2个云南两系杂交稻的杂优配组模式:云南偏籼生态型恢复系与籼型蜀光612s组配,即籼×偏籼配组模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云南粳生态型恢复系与95076s组配,即粳×粳配组模式,在云南高原稻区由于双亲皆为粳稻,抗寒性强,结实率高,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籼生态型的亚型内杂种优势表现不相同,培矮64s和蜀光612s与籼生态型测交F1的单株产量无明显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与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测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说明云南两系籼型恢复系亚生态型都是培矮64s、蜀光612s的优势生态型。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产量与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大白菜不同生态型的 6个自交系 ,按P(P - 1)方案的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研究了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除可溶性糖含量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外 ,其它多数性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群体平均优势。其中 ,直筒×叠抱类型的单株产量、VC 含量正向优势明显。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与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通过选择干物质含量高的亲本 ,可以间接实现优质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9份粳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03个组合,研究各生态类型和杂种主要品质特性。双亲中值和对照值的分析表明,各类型中华北粳、日本粳和韩国粳为亲本的生态组合不仅表现出较高的整精米率,而且高整精米率出现的比例大,高整精米率组配模式为西北粳×日本粳、华北粳×台湾粳、东北粳×韩国粳和华北粳×韩国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