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林业部门为了有效缓解我国森林资源紧缺的局面,不断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合理制定多样化的抚育创新措施,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森林中林木的产量,还可以保证林木质量,推动我国林业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此,以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森林抚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森林抚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的有效创新措施,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重要性入手,论述了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郑州市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和模式,为巩固郑州市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杜支明 《茶业通报》2003,25(2):82-83
从2001年开始,宜昌市夷陵区全面启动起止期18a的退耕还林工程。全区规划面积2万hm2,其中退耕还林1.33万hm2,荒山造林6666.7hm2。工程涉及12个乡镇的321个村,4.1万农户,20多万农民,概算总投资4.37亿元。根据总体规划测算,全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可以新增柑桔、茶叶、板栗、核桃、银杏、木本药材、猕猴桃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6667hm2,年可新增收入过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全区,特别是西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机遇,而且成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茶叶,作为夷陵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不仅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4.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林业部门工作到位,退耕还林工作氛围浓厚,多措并举狠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地配置了资源,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保护和改善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项民心工程、扶贫工程、德政工程。  相似文献   

5.
唐波 《种子科技》2019,(10):17-17,21
以基层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阐述了退耕还林项目取得的成果,随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些基层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工作开展的实践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河北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自河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本文根据河北省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划分出6个退耕还林区并总结出各区最主要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8.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8):104-110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效益,基于2001—2014年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参考国内外有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选取指标,建立陕南退耕还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效益评价模型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对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渐、稳定地显现,尤其从2004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显现尤为明显,增速加快。汉中、安康、商洛的综合效益较接近且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14年,汉中市退耕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指数为0.6630,安康市居中为0.4985,商洛市最低为0.4260。陕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且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是我国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其投资量之大、涉及面之广、群众参与程度之高,是其他很多政策都无法比拟的。这项政策不仅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更是关系到农民利益甚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工程。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着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顺利圆满完成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1999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区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成绩显著、效果突出。但如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确保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不到持续发展、退耕农户生活没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北省退耕还林典型县涉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分析了涉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涉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高覆盖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长了6.41%和5.61%;耕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减少了7.68%和4.60%;可以看出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较广。到2015年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持续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23%;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减少了3.74%;林地,草地和耕地始终为主要的转化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该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资源,是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珍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86-290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肉、油、果、烟、蔗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保护和利用好其耕地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作者分析了当前西南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投入现状、管理体制、科技、法制等方面揭示了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为区域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以西安市1999—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标准及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西安市1999—2009年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安市1999—200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89.45亿元增加到208.49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19.04亿元,价值变化率为10.05%,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环境整体趋于良性发展。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显著,1999年为12503.62×106元,2009年达到15246.18×106元;耕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减少较快,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天然草地、人工封育草地、撂荒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5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灌草结合的人工封育草地、退耕还林地、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的含量高于以草本为主的天然草地和撂荒地,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刚好相反;植被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影响大于下层20~60 cm土壤,植被作用下土壤养分向表层富集;采用柠条进行退耕还林,能够充分发挥其根系特性,有利于改良深层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建设研究-以舞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改善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数据分析,对舞阳县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分区建设意见。最终得出:[结果](1)舞阳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7.2,最低为64.8;(2)舞阳县耕地划分为核心保护、适宜调入、重点整治和退耕改善4个耕地类型区;[结论](3)不同耕地类型区特点各不相同,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途径不同;(4)核心保护区是全区的优等耕地,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首要目标;适宜调入区整体质量较核心保护区较弱,但无明显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加强土壤保水保肥,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等措施,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基本农田划定象;重点整治区整体耕地质量偏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需加强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备选区域;退耕改善作为全区的劣等地在加强改善的同时应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居民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对农村居民点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量文献对这种变化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研究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研究的理论体系还需完善,空间分布提取方法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方法尚需整合。  相似文献   

19.
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2次针对森林、林木、林地为对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实践进程入手,从农民权益的视角回顾了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其中一些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期对当下的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鉴。笔者认为成功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满足农民的根本权益,权益保障是深化农村林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贾利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352-352
黑土资源是世界的稀缺资源,黑土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流转、土地退化问题成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根据实地调研结合资料,分析了东北黑土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即: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保护黑土区耕地,农耕技术上改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