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串珠镰孢四变种15个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15个菌株根据电泳图谱的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属于F.moniliforme var,moniliforme,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和F.monilformie var.zhejiangense的11个菌株为I类,而属于F.moniliforme var.subgutinans的4菌株 相似文献
2.
记述李瑟组一新变种:串珠镰孢杭州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hangzhouensevar.nov.,并附有形态照片. 相似文献
3.
对串珠镰孢(FusariummoniliformeSheldon)四变种15个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15个菌株根据电泳图谱的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属于F.moniliformevar.moniliforme,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和F.moniliformevar.zhejiangense的11个菌株为Ⅰ类,而属于F.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的4菌株为Ⅰ类。据此,作者认为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种,从而为Nelsonetal将F.monilformevar.subglutnans升格为种(F.subg-lutinans)提供了生化依据.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种内或变种内菌株间基本一致,因此,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在串珠镰孢及其近似种的分类和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南方镰孢属马特组的调查和分类研究,鉴定出3个种和2个变种,即:(1)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e;(2)茄病镰孢真马特变种Fusarium solani(Mart.)Sace.var.eumartii(Carpenter)Wollenweber;(3)茄病镰孢爪哇变种Fusarium solani(Mart.)Sacc.var.javanicum(Koorders)Ye,comb.nov.;(4)兰色镰孢Fusarium coeruleum(Libert)Sacc.;(5)腹状镰孢Fusarium ventricosum Appel et Wollenweber。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报道一种新的简称为VBC的培养基,其配方为:KH_2PO_4lg,KNO_31g,蔗糖0.5g,复方维生素B片1片(含维生素B_13mg,维生素B_21.5mg,维生素B_60.2mg,烟酰胺10mg,泛酸钙2mg),维生素C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试验结果表明该培养基能有效地促进镰孢属李瑟组7个供试菌株产生典型的、便于鉴定的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 相似文献
10.
2006-2007年在甘肃省兰州、张掖、酒泉、天水、武威等市县的21个样点采集了不同寄主植物及其根际土壤样本,经分离得到798株镰孢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出了13种镰孢菌,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3个种依次是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尖镰孢(F.oxyspor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分别占总数31.58%、29.07%和13.03%.其他分离鉴定的镰孢菌包括锐顶镰孢(F.acuminatum)、芬芳镰孢(F.redolens)、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弯角镰孢(F.campto-ceras),这些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均低于10%,但高于1.5%。分离频率低于1%的镰孢菌包括三线镰孢(F.tricinctum)、燕麦镰孢(F.avenaceum)及砖红镰孢(F.lateritium). 相似文献
11.
串珠镰孢D和E两个交配群电泳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脉冲电泳技术研究了串珠镰孢D交配群和E交配群间及同一交配群的寄主和地区来源菌株电泳核型的相似性或多样性。结果显示,串珠镰孢D交配群菌株有9~10条染色体,不同染色体DNA分子量范围为0.7~6.1Mb,基因组大小约为33.3~37.9Mb;E效配群供试菌株分离出4~7条染色体,染色体DNA分子量变化范围为0.7~4.8Mb,部分基因组大小约为9.0~21.4Mb。电泳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串珠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采用常规方法灭菌的植物组织培养基,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30种植物组织培养基中,矢车菊、石竹和茶叶3种植物组织培养基能促进李瑟组镰孢产生典型的大孢子,小孢子和产孢细胞,可作为鉴定用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该病原菌在pH 4~13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12,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pH 6~8。该病原菌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8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在供试的8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10.8%,二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5~12,7~9和6~8;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问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 相似文献
15.
用9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串珠镰孢霉菌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产生88个条带的RAPD分子标记,其中97.73%具有多态性.根据RAPD谱带计算出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整个群体的多态性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区来源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分别以寄主和交配群划分的不同群体进行聚类时,A、D两交配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变异量为0.0538:寄主为水稻和玉米的菌株群体问遗传差异最大,遗传变异量为0.2530;在A、D交配群中,亚群体的划分与玉米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用9种木本植物叶片作为基质放置在水琼脂上,对水稻晋苗病串珠镰孢进行培养表明,此菌在梨树,夹竹桃,杉树、女贞、荷花玉兰等5种植物叶片上都能大量产生大型分生孢子,且孢子形态正常,是此菌的适宜基质,樱桃、桃树、桧柏等植物叶片虽然也可大量产孢,但异常大型分生孢子多;桂花树叶片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数量少,且形不正常,均不宜作为串珠镰孢产生大型分生孢子的基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西藏冬虫夏草寄生镰孢属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以从新鲜冬虫夏草体上分离得到了镰刀菌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菌株和孢子形态观察。[结果]此种菌株在大米培养基上生长茂盛,菌丝呈白色绒毛状,基质呈米黄色到粉红色;菌株在(18±4)℃条件下培养2周后,产生乳白色突起,里面有淡黄色的厚垣孢子,分大小2种孢子;通过安斯沃斯分类系统查阅分离到的菌株属于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属的一种;对菌株的大孢子观察发现有3种类型大孢子,而其中2种的形态比较特别,在安斯沃斯分类系统中未有描述。[结论]此次从西藏冬虫夏草上分离到的菌株,与查阅相关资料记载的镰孢属真菌结构有很大区别,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鸡舍环境镰孢菌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鸡舍空气和周围基质(饲料、粪便、灰尘、土壤)中镰孢菌(Fusarium)的浓度和分布进行定量研究,为控制从业人员和禽类Fusarium感染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级Anderson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和曝皿法采集空气中样本,采用无菌袋随机采取周围基质中样本,进行实验室培养、计数、纯化。[结果]共得到镰孢菌分离株717株,以灰尘中Fusarium的浓度最高(2.8×105~1.5×106cfu/g,平均为8.8×105cfu/g)。[结论]空气中的镰孢菌分布与土壤中和灰尘中镰孢菌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中国孢子植物志》第巧卷册编研内容一部分.报道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标本室收藏枝孢属的部分标本研究结果,其中选择枝孢为新记录种,余为新分布,以供参改. 相似文献
20.
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 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6个分离物中共检测到10种基因组合(基因型),其中含有4个基因组合和3个基因组合的分离物约占91%,这些分离物绝大多数具有强致病力(87.4%)或中等致病力(9.2%),而检测不到PDA的分离物基本上都是弱致病力类型,表明致病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与茄镰孢豌豆专化型的致病力水平有关。【结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是引起中国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豌豆主产区大多数分离物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