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差异是影响其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其种子油主要脂肪酸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16年生越南油茶实生树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油,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脂肪酸种类和测定脂肪酸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个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越南油茶茶籽油中共含有15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和二十四碳一烯酸的含量在其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间存在显著变化,且油酸和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含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8月5日到9月5日是油酸快速积累期,且油酸的积累随着种子的成熟而增加,亚油酸的积累则与之相反;不同脂肪酸含量与控制其转化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底物)、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最终的生成物)等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典型性相关性;△9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SAD)相对表达量与硬脂酸含量的偏相关系数显著且呈负相关,硬脂酸含量与脂肪酸脱饱和酶2基因(FAD2)相对表达量、SAD与FAD2和脂肪酸脱饱和酶3基因(FAD3)相对表达量、亚油酸含量与FAD3基因相对表达量等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显著且呈正相关。可见,越南油茶茶籽油存在棕榈酸向硬脂酸、硬脂酸向油酸、油酸向亚油酸和亚油酸向亚麻酸的直接转化过程,选择合适的采果日期是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有效手段之一,SAD基因表达增强促进硬脂酸向油酸转化,硬脂酸含量对FAD2基因表达、亚油酸含量对FAD3基因表达、SAD基因表达对FAD2和FAD3基因表达等均表现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油茶丰产稳产,通过对油茶林地合理施肥,提高油茶经济性状及果实品质 。采用 L9(34)四因素三水平9 处理正交试验设计,在2022年7月、9月和10月中旬分别采取各处理油茶鲜果样品,分别测定其单果鲜质量、含油率和脂 肪酸组分含量,找出对油茶果实单果质量、含油率、脂肪酸组分含量动态发育影响因素主次,以及对提高油茶经济性状及果 实品质的适宜施肥配方 。结果表明:对油茶单果鲜质量大小影响主次为有机肥>复合肥>施肥深度>缓释肥,以配方3配 施后,单果质量较大;对油茶果实种仁含油率高低影响因素主次为复合肥>缓释肥>施肥深度>有机肥,以配方7、配方3 和配方5配施后较高;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因素主次为缓释肥>有机肥>施肥深度>复合肥,以配方1、配方2、 配方3和配方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综合得出,对油茶经济性状及果实品质影响因素主次为缓释肥>复合肥>施肥 深度>有机肥,施肥最优配方为施肥深度40cm+缓释肥0. 5kg+复合肥0. 75kg+有机肥7. 5kg。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油茶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江西省油茶主产区近年新造林地与自然林分的土壤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油茶林地地貌类型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丘、高丘和山地;油茶林地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土层较厚,层次不清、腐殖质少、块状结构、质地较粘;山地养分一般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岗地,平原人为耕作影响养分含量较高。N、K、pH值和代换性盐基随海拔增高呈升高趋势,P变化不明显;土壤养分差异比较大,大部分养分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10倍。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比较低,尤其是P,其次是N、K,盐基代换量也比较低,林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差。  相似文献   

5.
为给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适应性研究和生产中品种的选用提供依据,对霍山县但家庙镇观音岩村引种的11个油茶品种(‘长林166号’、‘长林53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长林23号’、‘长林21号’、‘长林4号’、‘长林3号’、‘湘林56’、‘湘林26’和‘大别山1号’)果实的经济性状进行了调查,方法是每个品种选10株,每株随机选20个果实,测定其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茶的鲜果含油率在2.65%~9.93%、干籽含油率在19.07%~39.62%、仁含油率在38.67%~56.54%,不同品种油茶的含油率差异较大;不同品种的鲜果质量及干籽质量有较大的差异,果形指数差异较小;‘长林53号’、‘长林40号’、‘长林21号’、‘长林3号’、‘湘林56’、‘湘林26’和‘大别山1号’7个油茶品种在引种地表现出较好的良种特性;聚类分析结果为当距离为10时分为2类,当距离为15时,分为3类。  相似文献   

6.
对梅州地区梅江区(MJ)、梅县区(MX)和平远县(PY)、大埔县(DB)、丰顺县(FS)、五华县(WH)等6个不同区域的油茶花、叶及果3种器官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油茶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均较丰富,其中花的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6个不同区域之间油茶的花、叶、果的17个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表型性状最优的2个居群是FS和PY,其中FS的花冠直径最大,达59.16mm;柱头裂数最多,约8个;油茶鲜籽质量最大,达8.71 g;鲜果出籽率最高,达40.85%。PY的萼片数最多,约4片;花瓣数最多,约4片;叶宽最大,达27.79 mm;侧脉对数最多,约8对;单果质量最大,达22.22 g;平均果径最大,达33.76 mm;籽数最多,约5粒。聚类分析将梅州地区油茶表型性状分为大叶、小花、大果及出籽率低与小叶、大花、小果及出籽率高2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油茶林生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在4年生油茶林行间进行生草试验,供试草种为百喜草、金鸡菊,以清耕自然生草为对照。2020年,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分析生草对油茶林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能提高油茶林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孔隙度及pH值(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5.55%、10.18%、6.97%和26.64%、17.54%、4.98%。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5.91%、16.22%和23.09%、33.78%,但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P> 0.05),分别减少了8.47%、18.64%。间种百喜草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P <0.05),Sob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2.20%、6.40%、1.02%,但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P> 0.05);间种金鸡菊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P <0.05),Sob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比对照...  相似文献   

8.
施肥和灌溉对油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油茶结果量、种仁含油率、产油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鲜出籽率、干出仁率受环境影响则较小。施肥结合灌溉能显著地提高油茶产油量,控制油茶大小年结实,促进油茶提早成熟。  相似文献   

9.
以8年生普通油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在施肥后不同生长阶段分别测定油茶指标,探究在夏季施磷肥对油茶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量对叶片SPAD值、氮含量、叶片相对湿度、叶片温度和籽含水率影响极显著,对果皮厚度影响显著,而对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施磷后油茶叶片SPAD值、叶片氮含量、叶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0.
11.
以杜鹃红山茶为供试材料,设置8种不同基质栽培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基质栽培对杜鹃红山茶地径、苗高、叶片数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5(50%椰糠+40%泥炭藓+5%珍珠岩+5%粗河砂)、S6(50%腐熟木屑+20%泥炭藓+20%椰糠+5%珍珠岩+5%粗河砂)、S7(50%椰糠+20%珍珠岩+20%蛭石+10%粗河砂)3种混合基质配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能较大地增加杜鹃红山茶苗木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效促进杜鹃红山茶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是较为理想的配比组合,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梅州市金花茶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梅州市对3种金花茶组植物进行引种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凹脉金花茶(C.impressinervis)和金花茶(C.nitidissima)均适合在广东省梅州市种植.用500 mg/L的ABT1溶液浸泡20龄显脉金花茶和12龄凹脉金花茶插条基部2h,在黄心土上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用250 mg/L的NAA溶液浸泡20龄显脉金花茶和12龄凹脉金花茶插条基部2h,在黄心土+河沙基质上扦插,成活率达92%以上.建议加快金花茶在梅州市的引种繁育及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省株洲市、桃源县和蓝山县等3处的油茶林红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土壤的特点是: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不高;除总钾以外.总氮和总磷含量不高;交换性阳离子含量低,而CEC(阳离子交换吸附容量)数值不小.这些土壤地力不高.但适于油茶生长。  相似文献   

14.
2011年5月对12年生、树高1.5~2.1m、造林密度为1500株·hm-2的普通油茶进行不同面积剪叶处理,以此模拟病虫等的危害,研究油茶叶片损失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剪叶处理对油茶落果率、果实质量、果实鲜出籽率、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均有一定影响。当叶损失量(剪叶量)为25%,50%和75%时,落果率分别为61.2%,83.8%和84.1%,是对照的1.54,2.11和2.12倍,显著高于对照;而叶损失量为12.5%时,油茶落果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当叶损失量高于25%时,鲜出籽率(低于41%)、出仁率(低于14%)和干仁含油率(低于37%)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44.6%,14.7%和42.2%)差异显著;瘪籽率则随着剪叶量的增加而上升。剪叶对茶油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的含量也有影响,尤其是剪叶75%后,茶油中棕榈酸的含量为24.8%,比对照的(9.2%)显著增高;油酸的含量为68.9%,比对照的(82.5%)显著降低。剪叶后对油茶植株翌年(2012年)的生长及结果情况调查表明:剪叶50%和75%的树势衰弱,抽梢不正常且新叶少,平均果实数仅为2.2和0个·株-1,基本没有结果,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而剪叶12.5%的油茶树翌年生长正常,结果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损失超过25%将严重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翌年树势的生长,叶面积损失12.5%以上对茶油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历程,从政策支持、种苗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总结了安徽油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同时,对安徽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选配油茶杂交育种最优亲本和最佳亲本组合,探索种间杂交策略,提升育种效率,获得最大遗传增益。 方法 以巢式交配的种内、种间杂交子代林为试材,测定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脂肪酸成分含量等11个经济性状,分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解析各性状的遗传控制模式。 结果 11个经济性状在12个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父本效应(P<0.01),母本效应仅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显著 (P<0.05)。综合分析亲本主要经济性状的GCA与SCA表明,普通油茶种内杂交组合4 × 23在以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油酸含量等性状为育种目标时可作为优选杂交组合。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的种间杂交组合53 × 小3可在单果质量、棕榈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育种中加以利用;组合53 × 小2在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油酸含量上具有育种优势。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主要受加性遗传控制,其余8个经济性状的非加性遗传方差显著高于加性遗传方差。11个经济性状的单株遗传力大于家系遗传力,油茶杂交育种中应采用全同胞家系内选择优良单株的育种策略。 结论 油茶成林的经济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棕榈酸、棕榈烯酸、α-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等8个性状均以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加性基因效应影响程度较低。在开展种间杂交工作时,双亲的SCA评估应放在首位。本研究首次以油茶杂交子代成林为材料,探索了普通油茶与小果油茶种间杂交的亲本配置及遗传效应规律,对指导油茶种间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西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剂索式抽提技术萃取了4种山西省本地产的文冠果种子油,用填充柱气相色谱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并对皂化值、碘值、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等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山西省4种文冠果籽油富含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在91.7%-93.8%之间,其籽油可作为食用油脂和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非灭菌土盆栽接种试验,观察了Glomus versiforme(GV)和Glomus mosseae.(GM)两种AM真菌对油茶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对油茶幼苗的生长以及氮磷的吸收均有影响。在接种后7个月时,GV和GM均可显著提高油茶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6.5%和72.4%,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0.5%和131.3%;GV对植株苗高和地径的影响与对照株相比未见差异,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量,接种GM显著增加了植株高度和茎粗,对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种真菌均降低了油茶幼苗全株的氮含量,对全株的磷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GV显著提高了油茶幼苗根部的氮含量,而降低了幼苗茎、叶中的氮含量:接种GM和GV均增加了根、茎中的磷含量,而降低了叶片中的磷含量。  相似文献   

19.
邢亮 《防护林科技》2019,(3):1-4,12
为了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辽宁省泥质海岸5种不同类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得出了不同林分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pH值、总孔隙度、体积含水量、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防护林不同类型林分对土壤的理论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速效氮含量的依次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纯林和辽宁杨纯林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pH值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各林分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刺槐纯林,与对照组均存在极其显著影响,以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小胡杨纯林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土壤孔隙度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小胡杨+紫穗槐混交林;刺槐+杨树混交林、辽宁杨纯林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刺槐纯林、辽宁杨纯林、小胡杨纯林对土壤密度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