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草地螟越冬代虫源量与一代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保县植保站1979~2002年24a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草地螟冬前当地的越冬基数与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虽然在全国范围这种相关是显著的。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则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掌握草地螟发生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种群变化动态及局部重发原因,于2016—2018年,开展了亚洲玉米螟成虫性诱监测及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2018年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提前10~16d,田间成虫发生期延长22~26 d,出现3个成虫发生高峰;9月上旬玉米田低龄幼虫发生量明显上升。2017、2018年释放赤眼蜂对1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5%和67.84%,较2016年的76.19%有所降低。推测年度间气候条件差异及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是引起该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6.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国草地螟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轻、发生区域集中,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总结了2013年我国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部早东部晚、灯下蛾峰时空集中、田间蛾峰持续短,虫量低;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重发区域少;2代成虫蛾峰小、滞留少,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3年草地螟轻发生原因为国内虫源基数小、发蛾关键时期气象条件总体不利、天敌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4,40(1):142-148
为探明草地螟轻发年份的发生特点和主导因素,对2012年全国8省70余个监测点的草地螟虫情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2012年我国草地螟的总体发生面积小、程度轻,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新疆北疆一代幼虫大范围严重发生,山西北部局部二代幼虫集中为害。导致轻发生的内在因素是境内外有效虫源基数小;外在因素是春夏季气候条件不利,具体表现为春末夏初气温偏低不利于越冬代成虫羽化,气温偏低地区湿度过大不利于成虫产卵,夏季中后期降水分布与一代成虫和二代幼虫发生期不匹配。  相似文献   

9.
草地螟生殖力及卵孵化与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农牧业的重要害虫之一。一般在降雨频繁的年份,往往幼虫发生较重。反之成虫虽大量发生,但幼虫发生量很低。为了探讨环境湿度对草地螟成虫生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研究环境因素与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为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提供一些可资利用的依据,我们作了如下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1985年8月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罩笼饲养二代幼虫(幼虫食料为灰菜),经作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代草地螟将为我国发生最重的世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发生危害规律、2009年1代幼虫的虫源数量以及温湿条件可能变化趋势的分析,对我国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有效虫源面积为600万hm2,总量为43 022亿头,为2004年1代幼虫虫源数量的113倍。为此,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面积将超过1 100万hm2,为历年历代最重。到时将有430万亿头幼虫危害,如不防治,将有2.15亿t的植物被吃掉。其中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受害较重。同时还会波及一些与虫源区相邻、但历史上较少发生草地螟危害的地区。东北地区将会出现发生危害早,本地虫源与外来虫源混合发生,受害十分严重的现象。由于越冬成虫的羽化时期长,蛾蜂多、虫态重叠、作物多次受害的现象将十分突出。最后,本文就如何应对2009年1代幼虫大发生,减少草地螟灾害损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容易产生基质效应,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研究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农残检测过程中有机磷农药在不同蔬菜中的基质效应,选取瓜类、茄果类、叶菜类3类常见蔬菜和13种有机磷农药进行研究,对影响基质效应的因素采取不同变量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机磷农药在叶菜类蔬菜中基质效应最大;含有P=O键农药基质效应更强;基质含量越多基质效应越强,并对在检测如何减少基质效应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夏季采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的实蝇幼虫、成虫为研究材料,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测定、比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序列,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检测的实蝇样品种类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具条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tus)和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与相关种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均在99.39%以上,其系统发育树明显与我国其他常见实蝇近缘种区分开。  相似文献   

13.
浅析影响植保无人机作业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影响作业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无人机的飞行辅助性能、施药技术、作业时的气象与环境条件及操作水平等,并提供了一些有助于提高无人机作业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8种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前期室内筛选得到的对草地贪夜蛾有较高防效的5种化学农药和3种生物农药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开展了对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农药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5%氯虫苯甲酰胺UL和75%乙酰甲胺磷SP施药7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达到81.42%~92.59%,施药15 d后对玉米叶片的保护率达到82%~95%。3%氟虫腈ME施药7 d后的防效为46.90%,施药15 d后对玉米叶片的保护率仅为18.75%。生物农药10%多杀霉素WG、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和8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OD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73.62%、60.78%~64.01%和29.12%,施药15 d后对叶片保护率分别为57.50%、25.63%~36.25%和26.25%。本研究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及抗生素类农药多杀霉素等新型高效低毒农药是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的首选农药,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该虫防治效果相对较低,适用于低密度种群的预防性控制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州稻田纵卷叶类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结构,利用LED灯和扫网法调查了稻纵卷叶螟与其近缘种宽纹刷须野螟的成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稻田中,在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与宽纹刷须野螟共同存在。其中,水稻拔节期至抽穗前期以稻纵卷叶螟为主,水稻抽穗后期至成熟期以宽纹刷须野螟为主,特别是在成熟期宽纹刷须野螟代替稻纵卷叶螟成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在淮河平原主产麦区河南省平舆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发布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78.77%,发生程度为5级,试验田小麦3个品种实际发生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45.3%,最高为51.8%,平均发生程度为5级,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0.95%,有两个小麦品种的预测准确率达到100%。该系统预测准确,先见性强,人工调查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栀子原产于中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果是传统中药,经济价值极高。绿灰蝶是我国黄栀子种植区的重要害虫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防治农药。为筛选出安全、有效防治黄栀子绿灰蝶的杀虫剂,参照田间药效试验的一般方法,设计并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制剂用量90、105、120mL/667m^2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30mL/667m^2对黄栀子绿灰蝶均有较好防效,药后3d防效均在81%以上,药后10d防效均在95%,药后20d防效均为100%,保果效果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经甘肃口岸进境的30批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种子进行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检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T从波兰进境菜豆种子上分离到1株细菌597,对该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物在MT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黏稠、表面光滑向外隆起、菌落周围有水解圈。分离物597接种菜豆幼苗后导致叶片枯萎,接种点干枯。结合菌落形态、16S-23S rDNA ITS序列、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将分离物597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phaseoli。  相似文献   

19.
三叶斑潜蝇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提供的中国87个位点的气候资料和中国气象台649个台站的气候资料,对三叶斑潜蝇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叶斑潜蝇能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等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华北的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东北的辽宁、西北的陕西等部分地区,其潜在的分布区可达北部纬度较高的地区(内蒙古、黑龙江)以及西部的新疆、西藏个别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构建了cry8E基因上游的启动子(Porf18E)和其上游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融合lacZ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分析,发现PΔorf18E的转录活性高于Porf18E。分别用PΔorf18E和Porf18E指导cry1Ac基因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启动子指导表达的Cry1Ac蛋白均可形成双锥形晶体;通过总蛋白定量分析发现,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高于Porf18E启动子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Δ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高于P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本文获得的强活性的启动子PΔorf18E是目前已报道的转录活性最高的cry基因启动子,该启动子为Cry蛋白的表达和遗传工程菌株构建提供了重要元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