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部分广亲和品种亲和性表达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6个水稻产格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种的影响,试验重复2 ̄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产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  相似文献   

3.
4.
6个水稻品种广亲和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  相似文献   

5.
1997~ 1998年对不同地区送鉴水稻广亲和材料进行了亲和性鉴定、分类与亲和谱分析。经鉴定广亲和性为“中”级以上的材料共 12份 ,其中 :T46 1、16 11、6 30 0 4、零轮、86 7s-15份材料的广亲和性为“优”级。作亲和谱测验的 4份广亲和性“优”级材料 ,其中 3份亲和谱等级为“宽广” ,1份为“中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F_1、F_2、F_3代结实率比较以及F_2、F_3代结实率的相关分析,F_3株系的结实率变异情况分析认为:WCV参予籼粳杂交,在显著提高F_1、F_2代结实率的同时,对高结实率的选择效果以及结实率的稳定速度都明显强于籼粳单交组合。 F_3株系的株高和抽穗期变异情况分析表明:结实率之外的性状分离状况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而有差别,简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的稳定速度不一定会因WCV的参予而加快,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可能因WCV的参予而使籼粳杂交后代的稳定速度加快。水稻(O. Sativa L.)广亲和性品种(又称“媒介品种”~(12),即与籼稻和粳稻杂交结实均正常的材料)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应用的设想提出之后~(10,11,12,1,2),引起广泛的重视。Araki等(14,15),黄永楷~(2),吴长明、王象坤等~(5,6)分别在遗传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WCV参予籼粳杂交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籼粳交的后代结实率。并通过相关及遗传力的分析判断,早代选择高结实率有效,但F_2以后世代的表现究竟如何尚无人报道,这便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之一。籼粳杂交育种的另一难关是后代性状分离严重,稳定时间长。目前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方法是不断选择,但育种年限很长_(3,4,13,16)。WCV参予籼粳杂交之后,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未见有实验报道。本文利用F_3株系的结实率、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的变异状况,探讨WCV在这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籼型南京11、IR36、中灿3037和粳型Balilla、秋光为测验种,研究云南稻品种矮嘎的广亲和特性。结果表明:在矮嘎与籼粳测验种的三交F1群体中,小穗育性发生明显的分离;在3个三交群体中稃尖有色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均极显著地高于稃尖无色株,说明控制矮嘎的广亲和性基因与色素原因C存在连锁关系,推测矮嘎中也带有广亲和基因S5^n。不同来源的广亲和品种均携带有的S5^n基因,与水稻品质起源、进化、选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稻广亲和性品种的鉴定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在对6个水稻亲和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性的影响。试验重复2~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_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交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_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_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_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其余和性表达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交筛选,发现水稻H8具有广亲和性。与籼(IR36),粳(巴里拉)测验种杂交,F1结实率均在70%以上;同时还具有对粳型三系不育系的恢复能力,与粳型不育系测交,F1平均结实率为70.8%,其F1并在经济性状上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1.
12.
对已编入《中国稻种资源目录》来源子贵州不同生态稻区的5168份地方品种资源的命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其命名上具有以植物学形态特征和翻天复地学特性的前性为主要依据的特点,并对地方品种普遍存在的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现象进行了讨论。这有助于通过对地方品种命名与其特征我关系的认识,促进优异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稻种遗传资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在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陆续收集并整理、编目的地方稻种达5667份,大部分已分别于不同时期送国家种质库作长期保存,系统完成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大穗、大粒、优质、抗病虫、耐逆(冷:旱)和功能型等特性突出的优异种质;(2)贵州地方稻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环境对品种的选择和品种对环境适应双向作用的同化产物,尤其在贵州高原的低温、高湿、寡照生境下形成的禾类和旱稻等种质,在耐逆(包括冷、烂、锈等不良土壤因子)等特性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3)开展了地方稻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源、非sd1基因新矮源、双(多)胚等有利基因资源的鉴定和筛选;(4)概述了立足贵州省情的稻种资源保存途径,建立了以高原异生境繁种为基础、国家种质库为保障的遗传资源保存保护工作体系。对目前贵州稻种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的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方稻种资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材料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368份源于贵州不同生态地区的地方稻种资源与不同南类型雄性不育系殂汕97A、金23A、协青早A和K17A等进行测交,鉴定其F1育性。结果表明,在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地方稻种资源存在一定数量对野败等类型雄性不育恢复的品种,并了其在裟育种中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贵州地方稻种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多目标决策在水稻资源和育种上的应用,为贵州水稻遗传研究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稻种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水稻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方法,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50份贵州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大糯表现最优,其次是野芒禾、白糯谷和野马糯稻。2)通过聚类分析将50份贵州地方稻种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早熟大粒型,第Ⅱ类表现一般,第Ⅲ类高秆、多穗、低结实率、小粒型,第Ⅳ类为高秆、高结实率、大穗型,第Ⅴ类为早熟、矮秆、多穗、高结实率型。其中,前3类表现为低产类型,后2类表现为高产类型。应用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最优的稻种资源正好在第Ⅳ类和第Ⅴ类中,表明,多目标决策在对稻种资源的综合评价中是简单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入编《中国稻种资源目录》的518份大穗型和492份大粒型地方资源为材料,分别对其区域分布、类型、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和抗病、抗逆特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贵州大穗、大粒型稻种资源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黔西南、黔东南及黔南三个地区,占样品总量的62.8%;其类型丰富,单株有效穗、穗粒数等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在水稻种质创新和高产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欧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92-15793,15870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贵州核桃资源共有4属11种,全省均有分布,以铁核桃为主,占资源总量的80%以上。对贵州省核桃种质资源的特性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描述。指出贵州核桃资源在优株选育、砧木利用等方面的利用情况,并对贵州核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贵州稻种禾类种质资源耐冷性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利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分别对286份和232份贵州稀有稻种禾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和苗期抗旱性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禾类资源中存在丰富的耐冷,抗旱基因。耐冷性鉴定表现中抗(5级)以上品种179份,占62.58%,其中1组高抗品种46份,占16.08%;抗旱性鉴定表现强(1级)的品种有35份,占15.09%,5级中抗以上品种104份,占鉴定数的44.82%,筛选出耐冷抗旱的双抗肿质有9份。并就禾类资源的耐、抗时时 等优  相似文献   

19.
山西珍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山西珍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主要种类、观赏特性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为今后山西珍稀野生花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贵州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状况关乎贵州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该文论述了贵州稻作热、水、光气候资源及优势;提出合理利用稻作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稻作制度,发展优质稻米,种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适时播种移栽,趋利避害等促进稻作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