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然灾害引发我国大规模移民活动。本文在分析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中生存环境重建、社会文化重构、发展能力重塑等三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规模避灾移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迁移,更是一次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整合的过程。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规划与政策实践的更加协同;以治理提升为取向,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显著提升;以人本发展为导向,促进移民可持续生计与产业发展布局的逐步优化,从而积极化解并超越避灾移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阐述了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4个气象灾害风险因素。提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基本思路,并探讨了3种常用风险评价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以农村灾害安置移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盐城市17个风灾集中安置社区256份移民问卷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安置住房条件、安置社区环境2个方面选取8个变量,分析住房安置对灾害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大部分移民的自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或以上水平;从安置住房条件来看,分房方式、住房质量、住房面积与移民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住房支出与灾害移民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从安置社区环境来看,社区配套和社区参与对灾害移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社区卫生和干群关系显著影响移民的主观幸福感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97-299
随州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洪涝、高温热害、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农业损失巨大。为降低灾害损失,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对全市避灾农业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随州市发展避灾农业的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户对极端气温灾害的风险感知对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48份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和ISM模型分析了种粮大户对极端气温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结果显示农户的风险感知受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频率、水稻种植规模、与其他村民关系、所在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经常关注与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信息、政府出资购买水稻险、抗灾信息发布服务评价七个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提高农户对极端气温灾害的风险感知和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  相似文献   

6.
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产要素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三峡移民、"5.12"地震灾民安置工程与陕西省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在生态修复、农民增收、推进城市化、共享文明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着"搬入区超载"、"致富难"和"观念滞后"等地理、经济、社会问题。将"进城上楼"调整为"村内就地相对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举措将是解决目前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问题的可选之策。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灾害移民的可持续生计提供参考,以汶川地震后异地安置的移民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框架,构建生计资本测算体系,对其生计状况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地震前相比,灾害移民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减少,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大幅增加,生计资本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应从安置政策、产业发展规划、技能培训、就业环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灾害移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8.
刘天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42-10945
分析了淮南市的主要灾害类型,归纳总结了淮南市的灾害特性,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绿地的防灾避险的功能。针对淮南市城市绿地现状,做出客观评价,希望能综合淮南市城市绿地、医疗、交通等多方面因素,探讨淮南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模式,以突出体现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受自然风险制约较多的产业,研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针对性地制定避灾防灾、抗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喀什属于洪水灾害频发地区。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洪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和应急抢险救助指挥系统,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移民搬迁,达到减轻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将自然灾害演变成人为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直观化表达,显示西北麦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省区具有较高的灾害综合风险,风险评价值与基于灾情数据的小麦灾损估算值显著相关。【结论】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寻求和发展风险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缓解小麦生产风险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业自然灾害逐年加剧,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从农业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提出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对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的基本方法及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能力建设是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必要战略选择之一。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的内涵、农业气象灾害适应的类型及强适应能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构建纳入农业发展政策、实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农户参与的基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以农民生计为核心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和进行制度改革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恒  鲍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248
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目前的农业保险是以气象灾害保险为主,且存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滞后、农业灾害保险尚未规范化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指出衡量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成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农民自愿参保率的高低、政府参与气象巨灾风险分担、促进农民保收增收和适度的商业化运作。提出推进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引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竞争及灾害救济向参加灾害保险的客户倾斜的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培养农业气象灾害专业人员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组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及灾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1996-2010年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因灾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水旱灾害是陕西省近年来遭遇的主要灾害,两者受灾面积占总灾种受灾面积的80%以上;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灾害强度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至2010年期间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4.3~30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7%~4.51%。综合分析各项灾损指标,陕西省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冰雪灾害中的应对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分析了政府的应对策略和应急反应及其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重点从灾前预防、灾中应对、灾后重建3方面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危机管理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寻求应对类似自然灾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山洪灾害发生最为密集的地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长江流域大尺度(跨省级)区域的山洪灾害易发性研究可为长江流域及相似区域的山洪灾害评价研究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各类山洪灾害易发程度指标体系,基于Matlab,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类山洪灾害易发性指数。据此,利用ArcGIS自然间距分类方案将长江流域划分为4个山洪灾害易发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防治区。结果表明:溪河洪水灾害呈现由东向西灾害易发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上游干流附近滇北和陇南山地,尤以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其中以断裂带发育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带最为密集。划分结果显示各类山洪灾害在流域内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历史发生次数在高易发区的集中程度均在80%以上,表明分区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各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气象灾害作为灾害的子领域,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为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法治背景下对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的构建及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的定义和内容着手,通过研究国外气象防灾及气象服务模式,思考在法治背景下发展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提出结合法律法规拓展气象灾害防御服务领域内容,开展气象灾害司法鉴定,为社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以岳麓山为例阐述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的内容,以期为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