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利用乐都区气象局近60年地面气象观测实测气温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对稳定通过0℃、10℃二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进行统计计算,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其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从极值分布、年代际平均值变化情况、逐年变化趋势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经分析,随着历年年平均气温逐步升高,稳定通过二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延长,活动积温升高的变化特征显著,二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在资料前期变率相对较小,后期变率增大。≥0℃各要素随年际(年代际)变化相对平稳,≥10℃各要素振荡上升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农业指标温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意义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指标温度。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积温的多少,对一个地区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和季节安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农业气象工作中,重要的界限温度(按日平均温度)有0℃、5℃、10℃和15℃等。  相似文献   

3.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六盘山林业局育苗中心塑料大棚,海拔1940m,具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4.8℃左右,7月平均温度21.2℃,一月平均温度-12.6℃,极端最高温30℃,极端最低温-26℃,≥10℃的积温1 846.6℃,无霜期90-130 d,年降水量,一般为676 mm,最大可达876 mm,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相似文献   

4.
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意义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指标温度.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积温的多少,对一个地区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和季节安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农业气象工作中,重要的界限温度(按日平均温度)有0℃、5℃、10℃和15℃等.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日照时间对河北怀来霞多丽葡萄成熟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河北怀来霞多丽葡萄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成熟度指标的影响。【方法】根据2004—2008这5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与气象材料,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月最高温度、5月平均温度、5月最低温度、7月最高温度、7月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糖度的积累有显著影响。5月活动积温、6月最高温度对霞多丽葡萄总酸含量有显著影响。5月活动积温、8月日照时间、8月最高温度、9月最高温度对霞多丽葡萄糖酸比值有显著影响。4月活动积温、7月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的pH具有显著影响(在0.05水平上)。【结论】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日照时间对怀来地区霞多丽葡萄的糖度、酸度、糖酸比、pH等成熟度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取沈阳市1961~1999年1、7月和年平均温度、降水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和R/S法对沈阳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选取新民对应月份和年份的资料,采用城郊对比法对沈阳城市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1989年沈阳1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而7月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R/S法检验1990~1999年资料显示,1990~1999年平均温度和1月平均温度变化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同,均呈上升趋势,7月平均温度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反,即呈上升趋势,说明R/S法对沈阳地区较适合。分析沈阳和新民的温度、降水资料,沈阳城市热岛强度依次为1月年平均7月;沈阳1961~1989年1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7月则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随机性较大;1990~1995年资料验证结果显示,1月降水变化趋势将与过去趋势相同,仍呈下降趋势,7月和年平均的降水变化具有较大的随机性,R/S方法也可应用在降水量的分析,但不如对温度的分析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2018年三年的宁春39号分期播种试验的温度资料和产量要素的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贺兰县引黄河水灌溉下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最高温度、大于0℃积温对贺兰县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显示,春小麦品种宁春39在整个生育期内,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与产量因子干物质积累呈负相关关系;大于0°C的积温与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关系;大于0℃积温与叶干重成显著负相关;大于0℃积温与实际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ERA-Interim地表温度逐月再分析数据(分辨率0.5°×0.5°),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研究了1981-2015年青藏高原年平均以及各季节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温度比周边的温度低,温度分布主要受地形和纬度影响,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纬度升高而降低,高值中心位于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以及东南部的藏南谷地地区,低值中心位于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一带.青藏高原年平均及各季节地表温度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升温速率春季最快,夏、秋季次之,冬季最缓,不同季节不同年代的升温趋势也不同.高原地表温度存在一个准4年的变化周期.高原大部分区域的地表温度以0.2℃/10 a的升温率在增长,高海拔地区升温速率普遍高于低海拔地区,阿里地区升温率达到0.6℃/10 a,帕米尔高原和祁连山地区呈降温趋势,降温率最大达0.6℃/10 a.4个季节的升温趋势分布并不一致,冬、春两季的高原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秋两季.青藏高原夏、秋、冬以及年平均地表温度都以整体型变化为主,春季的东西反向变化更为显著,夏季次之.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青海海东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海东地区6个气象站点自1961-2010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东地区近50年来气温、积温及地温等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海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达0.370℃/10年,年平均地表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增温率达0.440℃/10年。明显大于年平均气温的增温率。积温变化就区域平均而言,2001年以来≥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198.100℃,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偏多298.400℃。气候明显变暖,气候变暖使春播作物播种期提早,使喜热、喜温作物的全生育期延长;使越冬作物播种期推迟,初春提前返青,冬季增温的幅度较大,有利于温棚蔬菜经济作物等安全越冬。气候变暖使玉米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海东玉米种植区的高产稳产。使海东大多数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气候变暖对海东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切花月季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月季生长速度的数学模拟模型,确定了月季适宜生长的日平均温度为15~25℃、春季萌芽日温度指标为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5℃的初日、萌芽至采收期的积温为780℃以及高低温危害指标,并介绍了在月季生长期划定、大棚栽培、切花采收期的调控、夏季月季管理和冻害预防中的应用途径及方法,为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贵州省黔西南州热量的分布和变化,促进种植业合理布局及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采用5d滑动平均法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1981 2014年≥10℃积温和积温日数的分布规律与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4年黔西南州≥10℃积温和积温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趋势性变化达显著水平;≥10℃积温和积温日数从北至南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南部增幅较北部明显,二者的空间分布较一致.≥10℃积温和积温日数变化除贞丰县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望谟县≥10℃积温增加最明显,晴隆县≥10℃积温日数增加最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1℃,则≥10℃积温将增加101.3~503.7℃·d,≥10℃积温日数将延长1.5~20.7 d.  相似文献   

12.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5年历史气象资料,普查石河子地区持续10 d以上≥35℃的高温过程,分析了石河子地区持续异常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太阳黑子年际变化与高温过程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5年7月中下旬的持续异常高温过程发生的物理机制,并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持续高温过程主要是在高压脊型和纬向带状型2种环流背景下发生,500 hPa 580 dagpm等高线北上越过天山进入北疆地区,极锋锋区北缩至60°N以北;850 hPa温度场上24℃等温线北上控制北疆地区;该地区高温过程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谷期;高温期间极涡在65°N以北至极地附近,位置显著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显著发展,异常强大的暖高压、持续的下沉增温和地形效应造成了此次持续的高温过程;ECMWF模式准确预报了此次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场,单站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气压和850 hPa温度预报误差分别在2 hPa以内和1℃以内,环流形势场和要素预报稳定且时效长,检验结果表明ECMWF产品可以作为石河子地区连续高温过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的温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内温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性的变化趋势。从南北向上看,夜晚温差为1~2℃,白天高温区在北墙和距北墙6 m、12~14 m处,低温区在距北墙8~10 m处;从东西向上看,夜晚温差为2~3℃,白天高温区在距东部40~50 m处,而阴天变化较小;从垂直差异上看,夜晚温度极差平均为0.2℃,白天温度极差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夏季比露地延长60 d,冬季比露地缩短60 d,可实现长季节栽培。  相似文献   

15.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全国715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50年来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961—1990年与1991—2010年多年平均气温差值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了西南部局部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之外,大部分地区是以增温为主;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增温地区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均温≥10℃的累积积温为8000℃的等值线向北移动,4500℃的积温等值线向西北方向移动,3400℃与1600℃的积温等值线移动的方向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有向海拔较高的地方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防寒措施对南疆果树越冬期间温度指标的影响及不同防寒材料的保温性能,提出保温效果好、符合实际生产的果树越冬防寒措施.[方法]以稻草帘、短绒毛毡、塑料发泡材料三种包裹物防寒和培土防寒措施为研究内容,通过定点连续测定包裹物内外的温度,对不同包裹物防寒、培土防寒措施的保温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种包裹物防寒措施中,稻草帘包裹措施的温度日较差小、夜间平均温度高、对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的干预最明显,能够提高最低温度4℃以上且低温出现天数明显减少.此外,树干基部培土20 cm能够提高最低温度9~12℃以上,是一种温度波动小、保温效果好、操作简便的防寒措施.[结论]培土措施和稻草帘包裹措施的保温效果更好,也符合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富裕县1961—2016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6年来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年、季、月变化特征,揭示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气候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6年来富裕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1.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0.542℃/10 a。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夏季最小,季节变化呈高—低—高—低特点;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5月(13.6℃),最小值出现在7月(10.1℃);各月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份下降幅度最大,8月下降幅度最小。月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远大于最高气温,是导致年、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马铃薯甲虫至今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定殖是否与温度有关,以及温度在其扩散中的作用,为中国马铃薯甲虫的持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羽化情况,得出马铃薯甲虫羽化耐受的临界高温,同时结合新疆历史气候资料,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夏季平均最高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羽化率逐渐下降,发育历期逐渐延长;当温度达到39℃时,羽化率趋近于0,马铃薯甲虫羽化过程中耐受的临界高温为39℃,同时,该温度下耐受的临界时间为72 h。【结论】吐鲁番地区夏季持续一个月以上的39℃以上高温,阻止了马铃薯甲虫在该地成功定殖。夏季高温天气阻碍了马铃薯甲虫通过吐鲁番地区继续向东扩散,应当加强检验检疫措施,防止马铃薯甲虫通过人为携带途径继续向东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