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南方一些土壤的钾素状况及其含钾矿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朱永官  罗家贤 《土壤学报》1994,31(4):430-438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一些土壤的钾素状况及其含钾矿物。结果表明,土壤含钾矿物的含量和种类因成土母质和土壤发育程度而异。花岗岩发育土壤的含钾矿物随粒烃增大而增加(>50μ除外),沉积岩发育的土壤情况相反。土壤的非交换性钾与云母类矿物含量呈较好的相关性(r=0.669^*),交换性钾与土壤CEC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8^**)。不同粒级对土壤全钾量贡献不一,花岗岩发育土壤的全钾量主要集中于10-50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要土壤不同粒级的矿物组成及供钾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物理方法提取了我国11种主要土壤四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并对各个粒级颗粒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同一土壤,随着粒级的增加,矿物组成趋于简单,次生矿物类型及含量减少而原生矿物种类及含量增加。<10μm的颗粒矿物组成,除红壤、赤红壤外的9种土壤,都以水云母为主,而>10μm的颗粒11种土壤都以原生矿物为主,但部分土壤仍可见少量的次生矿物。不同土壤间2~50μm颗粒的次生矿物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耗竭条件下层间钾的释放及耗竭后土壤的固钾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通过盆栽耗竭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五种含钾量差异较大的土壤供钾特点和固钾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黑麦草根系发达而密集,它对土壤钾的利用能力很强,能在短期内吸收大量钾,而致使土壤缺钾,在缺钾严重时土壤交换性钾和缓效钾还能达到“最低值”,“最低值”因受质地和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2)作物吸收钾中,层间钾所占比例很大,其中又以1mol/L HNO2煮沸一次不能提取的钾为主。所以  相似文献   

4.
通过化学分析 ,X-射线衍射及镜检法研究了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等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的含钾矿物组成及不同形态钾的含量。结果表明 ,土壤中的含钾矿物以含钾长石和伊利石为主 ,钾长石主要集中在土壤砂粒部分 ,伊利石主要存在于土壤的粘粒部分。土壤的含钾矿物总量约占土壤矿物总量的 1/ 3多些 ,比南方土壤高 ;缓效钾含量丰富 ,供钾潜力大 ;速效钾含量在黑土、黑钙土中较高 ,而在白浆土中稍低。 3种土壤的全钾量与含钾矿物总量、粘粒中伊利石含量与粘粒含钾量、伊利石含量与缓效钾量、细砂中含钾长石含量与细砂中全钾量、缓效性钾与速效性钾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矿物的种类与土壤的粒级有关,随着粒级变粗,矿物组成趋于简单,次生矿物类型及含量减少,而原生矿物种类及含量增加[1]。土壤钾素含量、有效性及其转化又与土壤矿物组成密切相关,存在于黏粒部分的含钾矿物(黏粒矿物)因直接影响钾的生物有效性而备受关注。土壤中钾素的研究较多[2,3],关于不同粒级的土壤钾素释放的差异已有报道[4~6],但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中钾素行为的影响研究得较少,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7~9]。因此研究长期定位施肥中土壤粒级与土壤钾素释放行为的关系不仅能丰富土壤矿物风化和黏土矿物形成理论,而且对全面认识土壤中钾素状况、供钾能力、钾素的相互转化及合理利用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塿土各粒级K十吸附特征有很大区别。在一定平衡液浓度下,颗粒越细,土壤固相吸附量越大,不同粒级固相吸附量大小顺序是:(<0.1μm)>(<1μm)>(1-2μm)>(2-5μm),不同粒级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混合样中不同粒级组分对吸附的贡献可用吸附贡献率表示,■土各粒级饱和吸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1μm)>(1-2μm)>(>5μm)>(2-5μm),其中粘粒部分的饱和吸附贡献率为85%左右。在供试混合土样中<1μm粒级吸附贡献率随平衡液浓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相反,1~2μm、2-5μm粒级吸附贡献率随平衡液浓度增大则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实验证明混合样中不同粒级K+吸附存在交互作用,吸附交互作用大小可用吸附交互作用系数表征,<1μm和1-2μm之间存在吸附负交互作用,且随平衡液浓度增大而增强。<1μm和2-5μm之间存在吸附正交互作用,且随平衡液浓度增大而减弱。论述了建立土壤多粒级组分吸附方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多粒级组分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7.
马茂桐 《土壤》1999,31(6):313-316
南昌的鹰潭市菜园土含速效钾56.6~167.9mgK/kg,含缓效钾143.4~451.2mg K/kg,在我国主要土壤供钾潜力等级中,属低一中等级。14种蔬菜施钾试验结果表明,增产60%以上的有6种,增产30%~50%的有4种,另4种增产10%~20%。施钾还能降低蔬菜等4种蔬菜NO3^-含量12.0%~33.2%。  相似文献   

8.
土壤含钾矿物的释钾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土壤中含钾矿物的类型、结构特点、钾素含量与钾素释放的关系,区分了含钾矿物在土壤中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同时对国内外关于含钾矿物钾素释放规律的研究状况,钾素释放的作用机理、动力学特性,以及影响土壤含钾矿物钾素释放的因素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山东主要土壤供钾能力和非交换性钾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生物耗竭方法,研究和比较了山东省主要农业土壤:棕壤、褐土和潮土的供钾能力。结果表明,以土壤交换性钾、缓效钾含量和耗竭过程中作物吸钾总量和吸收来自土壤非交换性钾的数量、比率及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度和数量为依据,评价土壤供钾能力有褐土>潮土>棕壤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土壤各粒级的含钾量及含钾矿物;比较了3种作物对土壤钾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贵州省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中性紫色土、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过程中,根际细菌的数量在团棵期最低,然后逐渐增加,现蕾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从团棵期到成熟期呈增长趋势。土壤类型不同,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不一样,黄壤>黄色石灰土>中性紫色土;真菌数量,中性紫色土>黄壤>黄色石灰土。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不同土壤中表现也不一样,相对于黄壤和黄色石灰土,在中性紫色土中,根际微生物的优势种群数目较多,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种群更具多样性,而且较稳定,表明其群落结构更为合理,这可能与中性紫色土上的烟草青枯病发生率较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汝英 《土壤学报》1990,27(1):63-72
在江苏省宁镇、宜溧和江西省东北部三个低山区,以20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作典范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典范变量1、2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上,按这三个低山区划分的4类土壤(基性岩发育的黄棕壤、普通黄棕壤、红黄壤、红壤),置信区间交叠,土壤个体之间的性质为连续变化、逐渐过渡。从中可见,各区内土壤个体都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1987),可把这三个低山区的土壤划归4纲7类中的8个亚类,土壤类型在总体上仍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由硅铝土过渡到铁铝土,以及每一地区由初育土逐渐过渡到成熟土的总趋势,但各亚类界线与三个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根据南京附近低山丘陵地区70个土壤剖面的数据,以及相应标准地上的林木生长状况,将上述各亚类再划分为共计10个土壤生态型。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黄绵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自立 《土壤学报》1987,24(3):266-271
黄绵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幼年土壤,没有明显的发育层次,不具有地带性土壤剖面特征,土壤性状与母质类似,剖面层次由Ap—C层或A—C层组成。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剖面特性划分为原始黄绵土和淡黄绵土两个亚类。以作物生长季节(4—9月)土壤水热状况划分温灌黄绵土、温潮黄绵土、温润黄绵土、温干黄绵土、凉润黄绵土、凉干黄绵土等土属。以表层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等级差异和组合划分出28个土种。黄绵土的分布,在延安以南海拔低于1200米以下的地区,阴、阳坡土壤均属温潮黄绵土,再向北,阴坡为温润黄绵土,阳坡为温干黄绵土。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阴阳坡两边的土壤属凉干黄绵土,阴凉沟底地土壤属凉润黄绵土。河川地土壤通常为温灌黄绵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是以一千万分之一的《中国土壤图》为底图,收集国内有关单位的资料1-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熊毅等,1965)整理后编制而成。又缩影成一千八百万分之一。解放以来,我国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工作者,在土壤磷素养分和磷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编制本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资料的平衡性和系统性不够,所以编制过程中仍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收集的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5.
李庆逵  曹翠玉  戎捷 《土壤学报》1964,12(3):330-337
用P32标记的磷肥已在磷素营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有了不少的综合性总结[1,2,3]。但是,应用放射性磷矿粉来研究其肥效的报告,则还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国础 《土壤学报》1981,18(1):11-23
贵州省在云贵高原的东部,大地构造是滇桂台向斜和鄂黔台向斜的一部分.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峦起伏,丘陵盆地,高山峡谷和宽谷盆地交错分布,具有显著的高原岩溶地貌特征.高原面呈阶梯状上升,海拔高度由600米左右逐渐升高到2300米左右.成土母质类型在山区以残积物和坡积残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玄武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上铜和锌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景冈  吴次芳 《土壤学报》1987,24(4):361-368
在成土过程中,铜和锌均有移动,迁移量铜大于锌,但这种作用小于母岩地球化学差异对总含量的影响。铜和锌的有效态含量,表土高于底土,海拔高处大于低处,pH值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土壤中无定形铜含量与全铜量的比值,在富铝化程度相类似的土壤上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大,即在红壤、黄红壤和黄壤之间有明显不同。无定形铜含量有随风化淋溶作用增强而降低的趋势。这些可作为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区,但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尚未曾作过专门研究。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硼、锌、铜、锰、铁的含量分布状况和影响其有效性的某些因子。结果表明:各元素的总含量较高,但有效硼的含量很低,有效锌和锰的含量在多数土壤中亦较低,有效铜和铁的含量却较丰富。土壤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因土而异,其有效性受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各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是pH<7的高,而pH>7则低,且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土中各有效态微量元素(除硼以外)的含量一般高于同母质发育的旱地。  相似文献   

19.
SUN BO  LIN XIN-XIONG 《土壤圈》1993,3(2):133-144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s of ^14C-labelled sickle alfalfa in chao soils of different texture and these soils after removal of CaCO3 were carried out under field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respectively.The amount of residual ^14C in,or ^14CO2 evolved from,the soils at interval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dev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ve and labelled C between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solated from these soils was edtermined.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both labelled (^14C) and non-labelled (^12C) carb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The enrichment factor for ^14C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12C in the clay fraction,the reverse being true for the silt enrichment factors.The effect of soil texture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nt material could not be observed in chao soils when the clay content was lower than 270g kg^-1,while it became obvious once CaCO3 was removed was correlated from these soils.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plant material in the soil from which the native CaCO3 Was removed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both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soil and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CaCO3.A preliminary correction equation describing the effect of clay and CaCO3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chao soil was derived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相似文献   

20.
黄土地区非代换性钾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恒义 《土壤学报》1988,25(4):315-322
黄土地区土壤类型和发育程度与土壤非代换性钾有关。本文初步研究了黄土地区主要土壤类型非代换性钾的变化。影响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粉砂粒、粘粒和有机质与非代换性钾呈正相关,而砂粒与非代换性钾呈负相关。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由北向南从66.71-84.62增到117.09-129.95mg/100g土;释放累积量由北向南从147.03-173.00增到251.18-346.08mg/100g土。说明黄土地区土壤非代换性钾的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均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砂绵土和黄绵土,砂黑垆土和轻黑垆土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其剖面分布较均一;而粘黑垆土和黑(土娄)土的粘化层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高于耕作层和母质层,但因地形部位不同又存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