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稻田的综合效益,可以实现高效的水产养殖,稳定了粮食生产,应对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的意义与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施肥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在稻鳖共生体系中,研究不同施肥类型(纯无机肥、无机和有机肥配施、纯有机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类型条件下,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与稻田不养鳖相比,稻鳖共生精米率总体升高0.6%、垩白度降低10%、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12.3%,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施用有机肥处理较施用无机肥处理精米率分别升高了0.2%和1.3%、垩白度降低了15.4%和23.3%、水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了8.9%和12.8%,对黏滞性(RVA)影响表现为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会明显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糊化温度;稻鳖共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中不同施肥类型对产量和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完全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系中施有机肥、无机有机肥配施较稻田不养鳖施无机肥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2.0%和14.9%,主要是通过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鳖稻共生种养模式的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平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620-1621
鳖稻共生是以水田(池塘)为基础,以水稻和鳖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鳖稻共生的除草、除虫、驱虫、肥田等优势,实现有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以鳖稻共生、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鳖稻共生技术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总结了鳖稻共生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显著升高,而糙米率显著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效果显著;适中的养殖密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养殖密度对稻米的一些RVA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稻鳖共生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8.28% ~8.97%,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显著升高,而糙米率显著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效果显著;适中的养殖密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养殖密度对稻米的一些RVA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稻鳖共生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8.28%~8.97%,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6.
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德清县稻鳖共生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系统介绍田塘构建、清塘消毒、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幼鳖管理、病虫防控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蟹稻共生模式应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稻鳖共生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稻鳖共生田(RT2)、5年稻鳖共生田(RT5)和8年稻鳖共生田(RT8)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比分析不同应用年限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结果】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明显提高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H,5年稻鳖共生田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P<0.05,下同),8年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以5年稻鳖共生田最高,8年稻鳖共生田最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为RT5处理>RT8处理>RT2处理。各样本检测到的细菌类群隶属于51门136纲192目337科557属和113种。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年限的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物种均匀度上,RT2处理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RT8处理则仅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4种菌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可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维持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增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扩大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形成更稳定的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9.
绿色稻米生产技术集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宜春市绿色稻米生产技术集成的各单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成效;该套成熟的集成技术以推广4种模式为主,即稻-鸭共栖、稻-鱼共生、猪-沼-稻有机稻米生产和绿色稻米常规生产模式,试验示范结果显示,该套技术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陈静  何吉祥  吴本丽  黄龙  张烨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0):2650-2661
【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周围和鳖池水底采集0~5 cm表层土,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并以冗余分析(RDA)识别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放养中华鳖后稻鳖共生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从24份样品中测序获得145239个OTUs,涵盖的菌群涉及到74门184纲294目301科373属。各样品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Chao1指数范围为7817.78~17453.39,Shannon指数范围为8.64~11.29,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门共有10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28.96%~64.76%;丰度大于1.00%的属有16个,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包括f_Anaerolineaceae、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f_Acidobacteriaceae_[Subgroup_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Sideroxydans、c_SBR2076、f_Nitrosomonadaceae、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和f_FW13。RDA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极显著(P<0.01)相关的环境因子有pH、总氮(TN)含量和有机质(OM)含量,其中pH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影响最大。【结论】稻鳖共生模式能促进稻田土壤中氮、磷、钾的累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pH、TN含量和OM含量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的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中华鳖投放密度的确定除了要结合水稻和中华鳖的生产性能外,还应考虑稻鳖共生模式中饲料化肥的环境释放特点、营养物质循环特征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等。  相似文献   

11.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利用稻鳖共生关系,避免农药、化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稻田种养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滨海县农业部门经过多年稻鸭共生栽培实践,证明稻鸭共生栽培模式是生产绿色优质稻米及肉鸭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有效生物防控途径,效益显著,可谓稻丰鸭肥,一举多得。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进行肉鸭田间网养的种养生态系统,是对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该系统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相似文献   

13.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14.
有机鳖、龟、稻共生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鳖、龟、稻共生立体种养殖质量安全4年示范,系统分析总结了鳖龟稻共生条件下,在基地选择、基地建设、水稻种子鳖苗龟苗选定投放、投入品管理、产品收获临时管理、茬口管理、生产记录等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总结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机插稻田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除草的问题,通过稻鳖共生控草和普通化学防除对稻田中杂草的消长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示范点稻鳖共生稻田杂草控制效果与化学防除相当,稻田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86.9%和87.9%,说明机插稻田稻鳖共生可利用鳖控压杂草,降低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正>稻鳖共生模式是以稻田为基础,以水稻和鳖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利用动植物间的互作互补效应,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可保证粮食安全,起到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是一种优质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目前,全省推广面积达1.51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亩均效益8 500元以上。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以来,与浙江省水  相似文献   

17.
"稻-虾-鳖"共生模式是水稻、小龙虾及鳖种养相结合的、三者相互依存的新型生态农业方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现对其内涵、技术要点和效益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王根连原本是浙江省德清县的一名普通农民,种过水稻、养过鳖,一直都没搞出什么名堂,直至他采用了稻鳖共生模式——现在他是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3600亩承包地全部采用这种模式生产。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所产的水稻健康有机、品质优良;所产的鳖肉质细腻、无腥味,在市场上溢价颇丰,1亩综合收益达2万元,比单独种稻或者单独养鳖效益好太多!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的实践及其生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生态共育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水稻生态种植及有机稻米生产的技术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水稻增产,提高稻米及肉鸭的品质,而且能减少农田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以益控害”的生物防治目标。2007年根据县农技中心和县畜牧局对合成圩6667hm^2“稻鸭共生”示范区实地调查测产统计,“稻鸭共生”田比同一品种非“稻鸭共生”田平均每hm^2增纯收入4366.5元,比全县水稻田平均每hm^2增纯收入5200.5元。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对肥药的减量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稻鸭共生种养结合与常规种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种养模式水稻病虫草防治减少用药2次,减少用药量8682 g·hm-2(折纯),减少化肥用量345 kg·hm-2,稻鸭共生田节本增效5 83695元·hm-2,实现了经济生态共赢,保障了稻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