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茎尖脱毒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明 《杂粮作物》1998,18(3):44-47
病毒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甘薯生产危害极大,侵染甘薯的病毒和类病毒有10多种。通过对甘薯病毒病的种类及特征的分析,研究了脱毒苗的培育,脱毒苗病毒残存检测、脱毒苗的繁殖和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利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脱毒能够恢复品种的优良性状,比未经脱毒的原品种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2.
甘薯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年种植面积 80万hm2 。由于甘薯病毒病的侵染 ,使甘薯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每年造成近 2 0亿元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脱毒甘薯 ,不仅产量大幅度提高 ,而且品质也明显改善。为了加速脱毒甘薯技术的推广应用 ,确保其增产效果 ,广大农业工作者 ,农民群众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脱毒甘薯的增产特性和栽培技术。1 脱毒甘薯的增产特性甘薯经过组织培养脱毒后 ,与未脱毒甘薯相比 ,有以下突出的优点。1.1 脱毒薯萌芽性好 ,出苗早 ,产苗量多 ,质量高。试验表明 ,脱毒徐薯 18比对照出苗期提早 1~ 3d ,产苗…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紫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的遗传背景、生物学性状、营养品质、适种区域和加工价值等品种特性。同时,初步探究了徐紫薯8号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以促进鲜食及加工利用甘薯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药用白甘薯西蒙1号(Simon-1)茎尖脱毒组织技术获得成功后,我们对脱毒再生苗后代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的田间观察,并应用甘薯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牵牛的感染接种和嫁接的鉴定方法,对茎尖脱毒后代再生植株进行脱毒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连续脱毒三代植株无病毒反应存在.  相似文献   

5.
莆紫薯3号是以日清1号和台引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紫肉甘薯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5016)。对莆紫薯3号的形态特征、品质、抗病性、生产力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莆紫薯3号地上部长势平稳,茎叶不易早衰,生育期应保持在150 d以上;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7.51%和14.35%;薯块干率27.73%,比对照高1.88%;食味评分75.4分(对照为70分),优于对照;薯块粗蛋白和可溶性糖高于对照,还原糖低于对照;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Ⅰ型,感薯瘟Ⅱ型。  相似文献   

6.
甘薯脱毒的生物学原理及快繁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薯病毒病存在于植株细胞质中,且不断增殖积累,代代相传,使植株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和破坏,造成种性退化,抗性降低。国内外尚无理想药物防治,又无高抗病毒的甘薯的品种,只有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才能有效防治甘薯病毒病。作者对甘薯病毒病的发生、脱毒生物学原理、快繁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烟紫薯337利用价值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紫薯337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食用纤维和聚酚类物质等营养保健成分,其营养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育高产、优质的紫甘薯新品种成为甘薯育种中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脱毒甘薯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病毒病导致甘薯品种种性退化,产量,品质降低,在周口大田试验表明,脱毒甘薯和科学栽培方法相结合,是提高甘薯产量,改进品质的经济途径。  相似文献   

9.
甘薯茎尖脱毒及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令文 《杂粮作物》2010,30(6):414-415
以辽薯20等品种为试材,对辽宁省4个主栽甘薯品种的茎尖脱毒和脱毒苗快繁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茎尖采用体积分数为0.05的NaClO溶液消毒10 min,采用高温(33~35℃)预培养植株2~5 mm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脱毒,可提高成苗率和脱毒效果。切取0.2~0.3 mm长的茎尖分生组织,在附加6-BA1.0mg/L+NAA0.24 mg/L的MS培养基中,4个品种的茎尖培养成苗率平均为78.5%,成苗期45~60 d,加入IAA(0.02~0.05 mg/L)的MS培养基对甘薯无毒苗的快速繁殖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旱力强,适应性广,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近年来,甘薯在辽宁省西北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发展较快.为了满足生产上急需的优质甘薯品种脱毒种苗,对甘薯茎尖脱毒苗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筛选出MS 6-BA 1.0 mg/L NAA 0.24 mg/L为最适茎尖初培养培养基,其成苗率达85.0%;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3.2%;同时,筛选出继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 IAA 0.02~0.03 mg/L,并进行了工厂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1.
莱芜建成大型脱毒甘薯良种繁育基地景丙成(山东省莱芜市农科所271100)一个以甘薯脱毒、组织培养、快繁推广于一体的大型良种产业化开发基地,最近在山东省莱芜市通过省级验收。经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科委、山东省农委11名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脱毒主要品种岩薯5号的脱毒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及未脱毒种苗的试验,结果是脱毒一、二代种苗比未脱毒的表现生长旺盛、增产;脱毒三代种苗与未脱毒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脱毒甘薯的种薯苗可利用脱毒一、二代,脱毒三代及之后的种薯苗不宜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海南甘薯主栽品种‘心香’、‘广薯87’、‘川山紫’、‘宁紫薯1号’、‘薯绿一号’、‘高系14’和‘三角宁’为材料,从外植体的选择、不同消毒方案、培养基配方和防褐化剂筛选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一套适合热带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的脱毒快繁优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侧芽增殖率与存活率最高;在不同的外植体消毒处理中,依次用75%酒精消毒60 s,2% NaClO消毒15 min,以及0.1% HgCl2消毒15 min的污染率最低;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0.05 mg/L NAA+0.1 mg/L GA3;茎长生长最快的培养基配方为:MS+0.1 mg/L NAA+1 mg/L 6-BA+0.5 mg/L GA3;干重增长最快的培养基配方为:MS+0.1 mg/L NAA+1.5 mg/L 6-BA+0.5 mg/L GA3;在培养基中加入5~6 g/L硫代硫酸钠和1.25 g/L聚乙烯吡咯烷酮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变。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海南甘薯有性杂交育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海南甘有性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各主要甘薯产区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罗莱纳州、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等地相关种子质量认证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甘薯普通种薯和脱毒苗两类种子认证体系,内容包括甘薯薯块和薯苗的种予分类及来源介绍、种子纯度标准、种子生产过程中的温室、田块标准及采收后贮藏标准等贯穿于整个甘薯种子生产过程的质量认证程序,以期为我国甘薯种子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甘薯脱毒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脱毒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陆国权(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310029)病毒病是危害甘薯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甘薯引种和交换的日趋频繁,使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有利病毒的传播和积累,一旦感染病毒,就很难用常规方法去除。70...  相似文献   

17.
紫色甘薯的茎尖培养与脱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色甘薯品系为试材,研究6-BA和NAA及基因型对紫色甘薯茎尖培养的影响,并采用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法(NCM-ELISA)和症状法对再生植株进行病毒学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基中6-BA和NAA浓度和配比对紫色甘薯茎尖培养的愈伤组织、不定根和不定芽的诱导有明显影响。6-BA可促进不定芽的诱导,附加1mg/L6-BA的MS培养基为最佳诱芽培养基。基因型对诱芽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品系B3和B7的诱芽率可达50%。通过病毒学检测,获得12个紫色甘薯品系的脱毒苗,其平均脱毒率为94.7%。  相似文献   

18.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脱毒甘薯的优点、育苗、选地整地、施肥、栽插、田间管理等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收获和贮藏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6份菜用型甘薯新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病虫抗性、食味和嫩茎尖产量的国家甘薯区试评价,结果表明:徐菜薯1号比对照福薯7-6增产35.3%,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且高抗疮痂病,食味评价最优,建议在海南进行推广种植徐菜薯1号。  相似文献   

20.
肉甘薯新品种广紫薯1号空间诱变改良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超亲的高淀粉或高秽素嚎的甘薯新品种甘薯品种广紫薯1号5个不同世代组培材料,于2006年9月9~24日搭载中国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进行空间诱变处理.2008年田间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经空间诱变处理,大中薯率显著提高,薯块有显著的增产趋势,特别是航1与航4两个株系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或显著,而其它主要经济性状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