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3份优异冬小麦种质资源中初步筛选出45个抗霜冻优异种质,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抗霜冻冬小麦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13个可供生产和育种中直接利用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
3.
4.
5.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数、穗长与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3份,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棉花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筛选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挖掘棉花耐低氮种质资源,提高氮效率。【方法】选用80个棉花种质,苗期试验设置低氮浓度(0.25 mmol·L-1)和正常氮浓度(5 mmol·L-1)2个氮水平,确定筛选指标且划分氮效率类型,并与田间产量的筛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供试棉花种质在2个氮水平下总干物质质量、地上部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等12个性状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棉花苗期氮素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将总干物质质量、总氮积累量、氮吸收效率等6个指标作为筛选评价指标。根据聚类热图分析及氮效率综合值,初步筛选出2个耐低氮、氮高效种质(鲁05R59和中棉所69)和2个低氮敏感、氮低效种质(珂字棉201和新陆中30号)。田间试验筛选结果与苗期筛选结果一致。【结论】苗期进行氮高效种质筛选是可行的,并确定鲁05R59和中棉所69为耐低氮、氮高效种质,珂字棉201和新陆中30号为低氮敏感、氮低效种质。 相似文献
9.
为培育抗疫病加工型辣椒品种,本研究利用花药培养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assisted selection,MAS)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疫病材料PPTC54和PI201234的抗性基因导入优良自交系939、812、83-3、968和花培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 H12-11,进行抗疫病新种质创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加工型辣椒基因型中以(PPTC54×83-3) F1诱导出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可达87.1%;流式细胞仪测定36个花培再生株的DNA含量分布,其中单倍体株数占80.6%;经PCR检测,筛选出14个抗疫病DH系,且聚合抗疫病基因的各株系间农艺性状存在差异。本研究说明结合花药培养与MAS可快速创制特异育种新种质,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氮肥对旗叶光合特性有一定的调控效应,Chl,Fv/Fo,Fv/Fm及qP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Chl和Fv/Fo以N3(180 kg hm-2)处理最大,Fv/Fm和qP(除孕穗期外)以N4(360 kg hm-2)处理最大;qN则随施氮水平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以N4处理最小。适宜的施氮量(180 kg hm-2)改善了兰考矮早八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PSⅡ潜在活性及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减少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而有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施氮水平对两个冬小麦品种面粉色泽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豫麦49-198和兰考矮早八面粉色泽及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面粉及面糊的色泽等级值(CGV)、红色度(a*)和黄色度(b*)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亮度(L*)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面片的CGV、a*、b*升高,而L*值下降。质构仪分析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面条的硬度、黏合性、咀嚼性呈上升趋势,以360 kg hm-2处理的值最高,并且和其他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是庆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万公顷左右,其生产状况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该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低温冻害,干旱少雨,红、黄矮病经常发生,特别是干旱导致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应用抗旱、丰产、稳产的优质专用冬小麦新品种,是推动冬小麦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丰产、节水型长6878是山西省谷子所选育,200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1年引人我市,经过多年区域试验与生产示范,该品种表现抗寒、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青枯病是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土传性细菌病害,百果重和出仁率是与花生产量相关的重要性状。本研究利用远杂9102和徐州68-4杂交构建的RIL群体,在B02染色体上定位到青枯病抗性主效QTL qBWRB02。结合前期对百果重和出仁率QTL的定位结果发现,所涉及的3个性状的主效QTL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以RIL群体基因型数据和多个环境的青枯病抗性、百果重和出仁率表型数据为基础,利用与主效QTL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筛选出6份聚合抗青枯病、荚果大、出仁率高3种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可以作为育种中间材料或亲本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鉴定相结合有效筛选抗病高产种质,为未来花生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所面临的水资源不足、氯素污染和秸秆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1999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 of Germany)开展了中国国际合作项目“华北平原作物高产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2000-2001年度北京试验基地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水肥及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条件下,冬小麦总根量不仅显著高于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传统施肥和传统水肥,而且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土层深度递减速度慢。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优化灌溉-传统施肥和传统水肥。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措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措施在氮素总量降低30%、磷钾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措施的4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8.95%~51.21%。与习惯施肥相比,冬小麦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减少116.25,70.80,63.81,108.95 kg/hm2。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施氮量减少30%的优化施肥和施氮量减少53%的控释氮肥措施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更合理,是值得推荐的氮肥措施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小麦空间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用系谱法对冬小麦品种兰天17号SP 1株群、SP 2系群以及SP 2显著突变系和疑似突变系后代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它在SP1出现了2个显著的株高突变体D16和D38,其中D38在SP 2表现株高和主穗长度的分离,D 16在SP 2的株高与原品种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它在SP 3出现了株高和穗长的显著变异。SP 2疑似突变系D 69在SP 3出现了籽粒形态的显著突变。经单株选择,D 38的部分后代在SP 3或SP 4性状就已基本稳定。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可引起后代株高、穗长、穗形、籽粒形态等性状的变异;突变体可能出现在SP 1,也可能出现在SP 2或以后世代;这些突变体经过2~3个世代的单株选择,部分后代的性状就能基本稳定,小麦航天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符合诱变育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半矮秆冬小麦优异种质及利用王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70年代初由我所与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北京市东北旺国营农场科技站合作研究,于1979年共同育成蚰包/036//山前系列,及姊妹系9615(冬协2号)、8612、858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