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纺缍形卵(SP)的卵壳表面和断面构造。其结果为:纺缍形卵中央部等构成网状卵纹的多边形小室呈长梭状且长轴方向与卵长轴方向一致似乎分泌形成卵壳滤泡细胞与卵壳整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卵壳断面由内、中、外三层组成。中层层状结构交错重叠出现异常。外层与中层之间在后极部有许多空洞;精孔数异常,精孔形状异常。由此认为:纺缍形卵基因是通过影响滤泡细胞的形状及分泌功能来决定纺缍形卵卵形卵壳结构的。纺缍形卵卵形卵壳结构、分泌形成卵壳的滤细胞形状、大小及分泌功能都与正常卵不同。由于精孔数目等异常直接导致了不受精卵增加。  相似文献   

2.
家蚕长形卵(elp)卵壳的特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形卵的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发现卵中央部表面构成网状卵纹的多边形小室呈长形,其长轴方向与卵的长轴方向是一致的。而其断面构造与正常卵完全相同。著者认为:这表明长形卵基因(elp)的作用影响了滤泡细胞的形状,而对其分泌机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形成长形卵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由于滤泡细胞变长之故。另外,从卵壳构造与其生理机能来看,似乎表明:卵壳的生理机能由其断面结构所决定,而断面构造与滤泡细胞分泌机能密切相关,受其形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用干涉相差显微镜比较观察了正常卵与家零星大卵突然变民(Ge)的卵壳表面构造。1、观察Ge卵前极部、后极部、背腹部各区域的特异构造,与正常卵相同,两者间看不邮大的差异。2、观察卵侧面部位也与正常卵一样呈网眼状构造。但各个区域的大小比正常卵小。换言之包卵皮膜分泌卵壳蛋白质的细胞表面积比正常卵小。3、Ge卵包卵皮膜细胞分泌卵壳蛋白质的表面积小,相反,使包卵皮膜细胞数增加而增大卵形。  相似文献   

4.
家蚕桂灰卵基因的作用与卵壳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0,16(2):80-84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桂灰卵系中,球形卵(Gr~k/Gr~k)、桂灰卵(Gr~k/+)和正常卵+/+)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结果:卵壳表面网状多边形小室的形状、大小及卵壳断面构造,因基因型而异.断面差异主要与卵壳中层的构造不同有关.笔者认为:Gr~k基因影响卵巢滤泡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主要控制卵壳中层的构造.Gr~k和+Gr~k基因间可能是共显性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第二肾形卵(ki-2)突变系统与正常卵系统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ki-2的改进系统,分别调查第2肾形卵各系统自交后代的致死性,以及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其F_2分离出产肾形卵蛾所产卵的致死性。结果,ki-2原始突变系统致死率最高,达30%以上;ki-2改进系统的致死率次之,为20%左右;而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分离出的ki-2的致死率较低。仅为10%左右,而且开差很大。笔者认为:(1)ki-2基因有致死作用;(2)ki-2基因致死性强弱与交配方式有关;(3)ki-2基因在不同的遗传系统中,其致死作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家蚕第2肾形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0,16(4):234-236
<正>家蚕卵形突变有:纺锤形卵(sp、23-22.9)、肾形卵(ki、6-8.6)、长形卵(elp、18-16.1)、大卵(Ge、1-14.0)、小卵(Sm、3-41.8)等.其中,肾形卵(ki)性状极为独特,其同质型雌蛾(ki/ki)产卵呈肾形,受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已在家蚕中发现了很多在形态学上异常的卵的突变体,如肾形卵、纺锤形卵、长椭圆形卵、大型卵和小型卵(DOIRA et al.,1992)。卵形在受精前是由母体基因型决定的,因此属于假母性方式遗传。一种命名为小卵的天然突变体  相似文献   

9.
刘淑珊  贺桂兰 《蚕业科学》1991,17(4):223-226
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柞蚕卵壳、幼虫、蛹、成虫的表面构造,观察到柞蚕卵的钝端中央有卵孔,一般7—10个,周边有一层花瓣状纹,其外方有多边形卵纹,其三边之顶点有气孔,构成网状结构。柞蚕幼虫头部附器有触角、单眼、口器、吐丝器。发现了上唇内面,下唇表面有多数针状突起,下腭肢端部圆锥形突起及下腭瘤状体上分节突起上表面的微细构造。柞蚕幼虫、蛹、成虫的体表有多数体表衍生物,其中有细胞及非细胞性外突、毛丛突起及刚毛。体部附肢主要有气门、胸足、腹足。不同的发育阶段及幼虫不同时期,体表突起及附肢的形态构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1,17(3):137-140
在Ng系统中发现新的长形卵突变,其形态与长形卵(dp)相似,但更显细长。遗传分析结果:新的长形卵是由与dp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支配。定名为第2长形卵(ellipsoid egg2),基因记号dp-2。  相似文献   

11.
鹅球虫病分为肾球虫病和肠球虫病二大类。寄生在肾脏的有1种球虫.寄生在肠道的有14种。肾球虫病的病原为截形艾美耳球虫,其致病力较强,寄生于肾小管上皮,卵囊呈卵圆形,有卵膜孔和极帽,卵囊壁平滑,通常有外残体。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小鼠精子透明质酸酶SPAM1(Sperm adhesion molecule 1)对受精过程中精子/卵丘互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抽提小鼠尾尖基因组,利用PCR法检测小鼠Spam基因型;筛选的野生型(WT)和Spam1敲除(KO)小鼠,提取附睾尾部精子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和酶活性检测;经TYH培养液2h获能后,分别对精子的运动性、穿透和分散卵丘细胞能力及体外受精(IVF)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KO小鼠精子中未检测到SPAM1蛋白,透明质酸酶活性也极显著低于WT小鼠(P0.01);而获能后精子运动性,在KO和WT小鼠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WT相比,KO小鼠精子缺失Spam1后,极显著地影响卵丘细胞层基质中精子顶体反应的发生比率(P0.01),导致精子穿透卵丘细胞层的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仅有少数精子能够到达卵子透明带表面,大量精子极易黏附于卵丘细胞层表面或外部边缘(P0.01);此外,KO小鼠精子IVF 2h的卵丘细胞分散和受精率均呈现显著延迟(P0.05)。综上表明,小鼠精子透明质酸酶SPAM1与顶体反应相关联并影响精子/卵丘互作。揭示SPAM1在穿卵过程中除了具有降解透明质酸的作用外,还存在其他的非酶活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家蚕品种"明"中发现一种卵突变体,其卵产下后10 min左右即出现失水凹陷,1 h左右完全失水,全部溃死。解剖观察母蛾卵巢管,卵在其内排列整齐,大小和色泽都与正常卵无异;电镜观察死卵,精孔、后极部与正常卵无差异,但卵壳表面凹陷处网格皲裂,其切面的中层可见有裂纹。遗传分析表明:该家蚕卵突变体由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纯合致死,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该突变体是一个不同于溃卵(Grcol)突变体的卵壳新突变,暂命名为"明"死卵(lethal egg of"ming",l-em)。  相似文献   

14.
禽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原虫病。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和命名的隐孢子虫有 1 9种。而禽类已知的隐孢子虫主要有 3种 ;即贝氏隐孢子虫、火鸡隐孢子虫和未定名的鹌鹑隐孢子虫。近年来 ,我国不少地区相继报道了家禽的隐孢子虫病 ,对养禽业构成一定的危害。1 病原及生活史卵囊呈圆形或卵圆形 ,无色 ,表面光滑 ,无卵膜孔、孢子囊和极粒 ,卵囊内含一团颗粒状残体和 4个长形弯曲的裸露子孢子。子孢子纵向排列在残体一侧 ,无折光体 ,其核偏于后部。火鸡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 4.5~ 6.0× 4.2~ 5 .3μm,平均 5 .2× 4.6μm;卵囊指数为 1 .0~ 1 .33,平均 1 …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声波活体采卵技术(ovum pick-up,OPU)对12头纯种雪龙黑牛间隔4d采卵2次,对51头F2代遗传性能优秀的雪龙黑牛每周采卵1次,并对活体采卵与屠宰采卵及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活体采卵第2次卵泡数比第1次多82个,而获得的卵母细胞数第2次比第1次少1 2枚;屠宰采卵优秀卵母细胞率高于活体采卵,并且囊胚发育率高于活体采卵.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细毛羊肾乳头和肾盂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如果说肾小体和肾小管是家畜肾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单位的话,那么、肾小叶就是肾的解剖结构单位了。肾小叶包括皮质部和髓质部;髓质部构成肾锥体,锥体尖端称肾乳头。哺乳动物的肾小叶形态各异。有的独立分开,形成多个小肾;有的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总乳头肾;有的部分融合部分分开,形成多乳头肾。根据肾小叶的融合程度,牛肾属于表面有沟的多乳头肾;猪肾属于表面光滑的多乳头肾;马肾属于表面光滑的总乳头肾。至于绵羊肾的解剖结构,国内外的许多家畜解剖学经典著作、教科书、甚至绵羊解剖学专著,都只记述属于总乳头肾、具有典型肾盂。很少进一步记述。如  相似文献   

17.
正羊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痢、贫血、机体消瘦,发育缓慢,甚至发生死亡。该病主要是危害羔羊,成年羊通常是带虫者。由于球虫容易出现耐药性,其危害更大,应加以防治。1流行病学1.1主要病原浮氏艾美耳球虫,卵囊呈黄褐色的长卵圆形,具有卵膜孔,但没有极帽;卵囊壁分为2层,表面平滑;有内残体,但没有外残体;卵囊孢子化需要大约24~48h;主要在小肠寄生。雅氏艾美耳球虫,卵囊呈椭圆形或者卵圆形;卵囊壁分为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鱼诺卡氏菌全肽聚糖(WPG)对鱼类的免疫效应,应用1%鱼诺卡氏菌WPG溶液对乌鳢进行腹腔注射,在注射后第0、1、2、3、4、5、6、7、8天对乌鳢血液、黏液、肝脏、头肾组织进行取样,测定血细胞吞噬指数(PI)、血清替代途径补体活力(ACH50)以及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力等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同法等量注射0.7%灭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此外,通过攻毒试验测定鱼诺卡氏菌WPG对感染鱼诺卡氏菌乌鳢的免疫保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红细胞和白细胞PI及血清ACH50在注射后第1天就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并分别在注射后第2天、第2天和第1天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2.45%、3.64%和306.67 unit/mL。试验组血清中LSZ和AKP活力分别从注射后第3天和第4天开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中ACP和SOD活力则在注射后第1~7天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注射鱼诺卡氏菌WPG后,黏液、肝脏、头肾中ACP活力均有升高现象,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第2天、第4天、第7天;黏液和头肾中AKP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AKP活力仅在第3天、第4天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肝脏和头肾中SOD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黏液中SOD活力在各时间点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黏液和肝脏中LSZ活力在第1天就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第2天均达峰值,而头肾LSZ活力呈现逐渐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仅在第5天表现出显著升高(P<0.05)。鱼诺卡氏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鱼诺卡氏菌WPG腹腔注射免疫7、21、35 d后对乌鳢的保护率分别为35%、55%、60%。以上结果说明,鱼诺卡氏菌WPG对乌鳢血细胞PI、血清ACH50及组织中ACP、AKP、SOD、LSZ活力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的强弱存在组织差异性;鱼诺卡氏菌WPG腹腔注射免疫21 d以上对乌鳢诺卡氏菌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片形吸虫分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呈柳树叶片状,刚从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图-1),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大小为21~41毫米&#215;9~14毫米,体表生有许多小棘。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呈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虫卵(图-2)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微米&#215;74~91微米。  相似文献   

20.
柞蚕蛾粘液腺及其胶着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柞蚕品种克青和普通家蚕品种安农 2号卵表面胶着物质的含量 ,比较了二者的粘液腺的形状与大小 ,并采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了柞蚕蛾粘液腺分泌的胶着物质的分子量。结果表明 :普通家蚕品种卵表面胶着物质的含量约 0 0 37mg/粒 ,而柞蚕的约为 1 0 1mg/粒 ,是普遍家蚕品种卵的 30倍左右 ;柞蚕的粘液腺枝状部呈细长管状结构 ,分枝较少 ,而家蚕粘液腺的枝状部分枝较多 ,干状部不如柞蚕的干状部发达 ;柞蚕的粘液腺干状部长度平均约 1 8cm ,而家蚕的粘液腺干状部长度平均约 0 9cm ;柞蚕粘液腺中的分泌胶着物出现了 7条主要谱带 ,其分子量分别为 76、72、5 6、30、2 6、2 4、14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