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霞浦县柳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必勇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52-55,64
以霞浦县杨梅岭林场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H、V)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并绘出其生长曲线,初步揭示了柳杉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规律,为柳杉人工林的经营及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闽东柳杉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希英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05-107,115
利用柳杉人工林样木各部位直径测定数据,建立可变参数削度方程,配合威布尔分布函数、相对树高曲线模型及其他辅助方程,编制了柳杉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依据收集于我省柳杉主要分布区的柳杉林分样地资料,求算样地蓄积量、样地断面积与样地形数,并配合蓄积量与断面积、树高回归方程,从而编制了柳杉人工林蓄积量表。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国有六万林场33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上、下和中3个坡位的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林下植物种类多样性表现为中坡下坡上坡;中坡林分的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2.01和0.93,均为各个林分中最高;柳杉人工林中坡的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均高于其他坡度的林分,表明了柳杉人工林中坡植物种类丰富,林下光源充足;柳杉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的平均值分为1.580,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Jsw指数平均值为1.487。并得出了伴随着坡位的变化,光照可从林分不同方向透过林分照射于林下植被,可给林下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福建林业科技》2015,(3):81-84
对福建省福鼎后坪国有林场不同海拔(300、500、800 m)、不同立地条件(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的7年生柳杉人工林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总体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立地条件较好的Ⅰ类地和Ⅱ类地的生长表现较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在不同海拔、立地条件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进一步显示,柳杉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Ⅰ类地与Ⅱ类地间差异不显着,但均与Ⅲ类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柳杉比较适合在高海拔地区、Ⅱ类地以上的立地条件生长。  相似文献   

6.
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D.Don)原产日本。属杉科,柳杉属。由于它生长快,加工容易,利用广,价值高,自古以来被日本人民栽培,人工林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柳杉在日本的主要造林树种中,一直名列第一,造林面积占日本人工林总面积的40%,有“日木林业基础”之称。  相似文献   

7.
在对鄂西山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60块标准地立地分级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法建立了柳杉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保证了模型的相容性和无偏估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差均在6.5%以下,模型参数稳定性及预测精度均较高;同时,应用全林整体模型可对不同初始条件的柳杉人工林林分生长进行模拟预测、定量间伐作业设计以及绘制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密度控制图。  相似文献   

8.
应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宽坝林区3种人工林群落———黄檗人工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柳杉—杉木人工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檗人工林乔木层具有较低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灌、草层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柳杉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较低的优势度,而灌、草层内具有较低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较高的优势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各层次物种丰富度居中;不同层次间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差异,且乔、灌层之间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日本柳杉高频真空干燥及防止开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本人工林木材柳杉髓心方材进行系列高频真空干燥试验 ,掌握柳杉髓心方材的干燥特性及相应的高频真空干燥条件。结果表明 :高频真空干燥前在常压下进行合理的蒸汽和过热蒸汽预处理 ,柳杉髓心方材可有效地提高干燥质量 ,尤其可防止开裂产生  相似文献   

10.
立地条件与柳杉生长量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9年生柳杉人工林的26个样地调查其立地条件与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当土壤疏松层厚于30cm时,柳杉生长良好,浅于20cm时,柳杉生长不良;柳杉生长受地形影响,在山洼、山谷处生长最好,山坡、山顶、山脊则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了江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以期为江南油杉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调查广西林科院老虎岭实验林场27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基础上,在不同的3个标准样地内选择了12株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深入分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规律及形数变化规律。并采用6种林木生长经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比较,选出合适的生长模型。【结果】27年生江南油杉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树高生长总量为16.9 m,胸径生长总量为20.3 cm,材积生长总量为0.283 685 m^3。江南油杉胸高形数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急剧增加,然后再缓慢下降,形数曲线呈反"J"型变化,胸高形数在第7年后小于1,第24年后曲线变化趋于平稳状态,保持在0.52左右。【结论】1)树高在6~14 a和18~24 a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是江南油杉树高生长的速生期。胸径生长的速生期在6~16 a和18~27 a出现。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增粗,树高的高生长期比胸径高生长期早2 a,树高与胸径的低生长期出现在同年。材积的第1个生长高峰期在1~14 a,在第26年后是材积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各龄阶胸高形数表明江南油杉的胸高形数大,树高尖削度小。2)通过比较分析6种生长模型对江南油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实测值的拟合情况,苏玛克(Schumacher)模型可作为江南油杉树高和胸径生长模型,韦布尔(Weibull)模型可作为材积生长模型。经检验,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及相对总误差均较小,模型精度较高,证明所选择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生长规律基本吻合。3)27年生江南油杉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经27 a生长仍未相交,说明江南油杉在27 a内尚未达到数量成熟。通过材积生长模型的推算结果,江南油杉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交于48~49 a间,即江南油杉数量成熟年龄为49 a,此时的江南油杉材积生长量为0.942 460 m^3。  相似文献   

12.
闽东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小梅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75-77,83
利用闽东地区的柳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研制林分密度控制图 ,经检验精度满足要求。文中还提出一个新的密度效应模型及估计最大密度线参数的方法 ,在生产上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柳杉林下两种牧草生长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发展林草复合模式的需要,选择"柳杉+多年生黑麦草"和"柳杉+苇状羊茅"两种林草复合模式,研究在不同密度柳杉林(2 222株.hm-2、1 667株.hm-2、1 333株.hm-2、1 111株.hm-2)下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种牧草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在柳杉林各密度下差异显著(P0.05);(2)4种柳杉林密度下,两种牧草净光合速率均为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但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者之间差值减小;(3)4种柳杉林密度下,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苇状羊茅,且随着柳杉密度的增加,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经营措施条件下泡桐幼林抗冰灾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trunk cutting and fertilization on frost resistant capability of young paulownia (Paulownia sp. ) plantation which had been undergone heavy frost damage in early 2008 in southern China.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located in the Paulownia fortunei forest consisting of 2-poplar clonal plantations in Chaling County. Paulownia fortunei, treated by root planting, trunk cutting and fertilization was called 2B; the contrast was called 1B.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e height, DBH, height under branch and lateral branch diameter in 2B were, respectively, 19.19%, 11.36%, 180% and 13.8% higher than those in 1B. The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es in 1B was 2.8 times that in 2B. The icicle pressure beared by 2B was only 60.21% of that in 1B. There was nearly no potential damage in the 9treatment plot with 98% of the plants in the freeze injury grade I. In contrast, 50% and 36% of the plants in the control plot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freeze injury grades II and Ⅲ. Based o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t can to be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ed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resistant capability of young poplar plantations to frost damage.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柳杉人工林的密度和直径—株数分布的规律,筛选出了影响林分密度的主导因子(林今年龄、地位指数和林分平均直径),并建立了林分密度预测模型。还根据西泽正久(1978)所提供的求解Weibull分布参数e的gamma和Cud数值表,对48块林令标准地的林木株数调查结果用Weibull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有33块标准地的拟合结果经卡方检验达到极显著水牛(α=0.01),有10块标准地达显著水平(α=0.05),另有5块标准地的拟合结果则不符合weibull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柳杉人上林Weibull分布函数的 b、c参数的林分结构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并用易测林分结构因子建立了两个参数的预测模型。 通过建立上述预测模型,作者对柳杉人工林的结构和生长量进行了综合预测。经检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达到精度要求,为森林资源预测、森林经营管理、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桐栗、桐竹、桐杉 3种不同泡桐混交模式中泡桐的生长量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 ,得出桐栗混交模式优于桐竹混交模式 ,桐竹混交模式又优于桐杉混交模式的结论 ,文中在分析其混交效果的基础上 ,总结了 3种混交模式的关键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与几种阔叶树种混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马尾松与几种阔叶树种混交6 a试验表明:马尾松与枫香、火力楠、拟赤杨、光皮桦、观光木、鹅掌楸、山杜英、凹叶厚朴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树高、胸径生长量都大于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树纯林。  相似文献   

18.
刘启英 《林业科技情报》2021,53(1):36-37,40
不论是在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管理中,抚育间伐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育林手段,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抚育间伐不仅能提高林木生长质量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基于此,立足抚育间伐概念解析,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柳杉生长和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抚育间伐建议,以期能够为林木经营提...  相似文献   

19.
以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木资料建立削度方程,估测单木材积、出材率,结合各口径的木材价格表确定单木的平均价格,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数表,即单木产量货币收获表。给出了该表的实际应用方法,为森林资源调查、资产评估、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依据,在林业生产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矿质肥料对柳杉苗根区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柳杉1年生苗施用矿质肥料,分析苗木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柳杉苗根区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细菌增幅最大,其次是真菌,施肥对非根区土的微生物数量无明显影响;施肥对柳杉苗根区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复杂,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不受施肥影响,磷钾和氮磷钾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蛋白酶活性,施肥还能有效地降低柳杉苗根区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