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烟草品种青枯病抗病性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明烟草品种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采用温室苗期叶片人工注射接种法对生产上的烟草主栽品种共57份材料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Ti448A,D101,G80等3个品种对青枯病表现高抗;表现中抗的有NC82,中烟90等17个,大部分品种表现感病或高感,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并选用高感青枯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作母本与高抗青枯病品种Ti448A作父本进行杂交,对两亲本及其杂交后代F1,F2,BC1P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亲本材料Ti448A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24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研究了玉米青枯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采用126个自交系和杂交种研究玉米青枯病抗性与其他玉米病害的相关。结果表明;青枯病病株率与穗行数、千粒重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的遗传相关;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与株高、穗位高、茎粗、生育期和病毒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双穗呈显著的正遗传相关,与大斑病、小斑病和空秆病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5.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M54和D34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测量不同世代群体内穗轴直径。利用盖钧镒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穗轴粗细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次数分布中F2群体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1群体呈多峰分布,其中有两条主峰较为明显,B2群体主要呈多峰分布,其中一条主峰非常明显。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主基因遗传率介于62.2%~69.3%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介于20.8%~23.9%之间,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以加性效应为主,该性状具有较高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6.
7.
1992~1993年利用6个组合的6个世代材料.在玉米灌浆初期进行土壤接种,每份材料接种10~50株,每株混接玉米鲜粒菌剂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aphanidermatum)150克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50克,乳熟末期进行病情调查,分析抗病性基因效应。世代平均值分析表明:抗病性在世代间有显著差异;抗病性同时受基因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的控制,这为玉米青枯病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lucose oxidase,GO)转入玉米自交系,并对转化后代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授粉后15~20h为最佳外缘基因导入时间段,最适合的转化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1。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44株,PCR阳性植株13株,对转化的D0代PCR阳性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部分转化植株的抗玉米大斑病能力有所提高,其中3株表现高抗。研究为探索大众化玉米转基因和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抗病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的抗病性遗传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另一类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主效基因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脆弱,在基因布局不合理时,容易被病原菌小种所克服,少数主效基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微效基因单独存在时抗性作用很小,难以度量,对环境条件敏感,无明显的小种专化性,常表现为加性效应。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遗传分析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法,基因推导法和遗传标记以及分子标记,丰富抗源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是保持品种持久性抗性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用已知的拟南芥抗病性基因的8对引物对60个芸薹属作物和1份拟南芥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除GPA1,PR1外,其他6对引物的同源片断都被检测到。其中与Atox1,BGL2,RPS2及PG11四个基因同源的片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5%,94.7%,87.5%及100.0%。用这些同源片断估计了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材料中油821、中R783、中R888、宁RS-1之间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R783与中R888的遗传距离较近,为0.0323。中R783,中R888与宁RS-13个抗病品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007。这3个品系与中油821的遗传距离为0.2463,与拟南芥的遗传距离为0.4979。由于籍以进行聚类分析的遗传标记是与抗病有关基因同源的DNA序列,因此,4个甘蓝型油菜抗病品系间的遗传距离应当或多或少反应了它们之间在抗病性遗传基础上的差别。从61份DNA样品中扩增出与BGL2和RPS2同源的多态性片断的数据合并作聚类分析,在这两个基因同源序列的多样性上,芸薹属作物与拟南芥相似性为44%,60份芸薹属作物供试材料在56%的水平上聚为一类。在相似性为70%的水平上可将这些材料分为5个组:I.包括1个黑齐品种和所有参与测试的6个甘蓝,1个埃芥品系和2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II.1个埃芥品系和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III.有7个甘蓝型油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广藿香抗青枯病种质,对广泛收集到的农艺性状较好的20份广藿香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利用稀释分离法对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病害症状,致病性测定,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将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采用伤根接种法、蘸根接种法、拌土接种法和3×106 cfu/mL、3×107 cfu/mL、3×108 cfu/mL 3种不同菌量人工接种室内培养的广藿香苗。结果表明,以菌量为3×107 cfu/mL和蘸根接种法作为抗性鉴定方法为宜。利用该方法鉴定20份广藿香种质的抗病性,发现不同种质感染青枯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无高抗种质,但有1份中抗种质(17号),其余有6份中感种质(占30%),13份高感种质(占65%)。另外,17号种质的农艺性状和挥发油含量较高,有望在育种上得到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2.
烟草品种对青枯病抗病性及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为探讨烟草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性及抗性机制 ,为烟草的抗病育种提供抗源和鉴定方法 ,室内鉴定了 5 4个烟草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 ,发现不同品种间抗性有明显差异 ,抗病品种有 T144 8A,贵烟 ,CV 91,大晒烟 ,香烟 ,K32 6等 6个 ,中抗品种有大幅 ,D10 1,G2 8,安流晒烟 ,子州羊角大烟 ,G2 8× MD6 0 9,小样无烟 ,清间羊角大烟 ,N 32 6等 9个 ,其余均为感病品种 ,没有免疫品种 .选择 10个对烟青枯病抗、感性不同的品种进行了生化反应与抗性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接种后 ,抗性品种的木质素、可溶性总糖、酚类物质含量、可溶性总糖 /淀粉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 ;各品种的淀粉含量与抗性水平没有关系 . 相似文献
13.
14.
15.
陈鹏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3):91-98
玉米青枯病严重影响当年和翌年产量。病株后期发生茎腐甚至倒伏。感病玉米当年的千粒重和株粒重分别降低20%和25%左右,穗长、结实长和行粒数降低5-10%,早熟种、矮秆种和发病早、发病重的受影响更大。病株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活力下降,后代千粒重和株粒重等也明显降低(5—25%)。病株种子和健株种子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不同抗青枯病水平的番茄品种(品系)进行5×5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表明,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在抗性遗传效应中,加性成分占主导地位;广义遗传力为97.0%,狭义遗传力为69.0%;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显性;湘引和亚鲜具较多的正效基因,对于加强它们杂交后代的抗性水平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区组间F=2.110,表明5×5完全双列杂交的25个遗传型间Q值差异很显著。可作进一步分析。2.1协方差(Wr)对方差(Vr)的回归分析5个亲本家系的方差(Vr)及各亲本家系F1与其轮回亲本间的协方差(Wr)列于表2。据表2的资料,求得Wr随Vr的回归直线为Wr=0.34+0.95Vr,回归系数b=0.95,达到极显著水平,很接近Hayman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期望值B,表明本研究符合Hayman模型。以Wr为纵坐标.Vr为横坐标,作回归直线Wr=0.34+0.95Vr及抛物线Wr=为亲本的表现型方差,其值为18.5),该抛物线为限制各亲本家系的(Wr,Vr)点可能出现的区域,它给出了任何Vr,Wr的最大值(图1)。2.1.1各亲本的基因分布沿着回归直线,携带最多正效基因的亲本最接近原点,携带最多负效基因的亲本离原点最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述了玉米青枯病的病原、发病规律、抗病机制、抗性遗传、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玉米青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问题是农业生产部门最关注的问题,推广抗病、适应性强的高产玉米品种,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但多年的生产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抗病玉米品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抗病性是在变化的,上一年抗病的品种,下一年能否继续抗病,多年抗病的品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