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引诱剂林间监测松褐天牛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引诱剂(M99型、FJ-Ma-02型混用)在林间诱捕松褐天牛成虫(Monocha mus alternatusHope),以监测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发生在畹町思茅松林区内的松褐天牛成虫出现初期为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高峰期,9月中旬为末期;同时引诱剂也可诱捕到松林蛀干害虫松瘤象、小蠹类4种、马尾松角胫象及其它种类天牛9种、金龟子等以鞘翅目为主的多种昆虫。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在青岛地区发生规律,采用林间踏查、设置诱捕器、解析枯死木的方法对青岛李沧地区黑松林内褐梗天牛发生规律及特性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褐梗天牛在李沧成虫期为每年4月底5月初至10月上中旬,每年有两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实验结果为青岛地区防治褐梗天牛甚至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M-99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温岭市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始见期4月底、终见期10月初、7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的基本规律,应用M-99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进行防治试验,平均每年每只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101只,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在喀左县发生规律,采用林间踏查、悬挂诱捕器的方法对喀左县油松林内褐梗天牛发生规律及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褐梗天牛在喀左县成虫期为每年4月底5月初至10月上中旬,每年有两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试验结果为喀左县防治褐梗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掌握松墨褐天牛成虫在信阳新县羽化时间,监测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林间的松墨褐天牛虫口密度,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至2012年的5-8月,笔者在河南省新县采用松墨天牛引诱剂监测松墨褐天牛,结果表明:新县松墨褐天牛羽化初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底为羽化末期。虫口密度与引诱效果成正相关,在松墨天牛成虫虫口密度大的林分,引诱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APF-1型诱捕剂是目前国内用于诱杀松褐天牛成虫的主要诱剂之一。通过连续3年分别在石棉县松褐天牛发生林区、松枯木清理林区和发生过森林火灾林区的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虫口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为4月中旬、未期为11月上旬,当年成虫第1次羽化高峰期是5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释放花绒寄甲卵对马尾松立木上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进一步探索经济有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措施。【方法】在林间设置直立木诱木,后在诱木上按5∶1、10∶1、15∶1(寄甲卵数量∶松褐天牛侵入孔数量)3个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松褐天牛以明确最佳释放比例。另在一年中6个不同时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以明确最佳释放时期。此外,在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林场6个小班释放花绒寄甲卵开展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以明确大面积释放天敌的防治效果。【结果】释放卵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5∶1时的校正寄生率最高,室内为85.17%,林间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2.20%。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马尾松诱木树干释放卵卡,以4月上旬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82.37%。在林间每株直立诱木上释放4 000粒花绒寄甲卵,越冬代松褐天牛防治效果58.04%~87.39%。【结论】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最佳时间在4月上旬,偏南应提前约10天,而偏北地区则应推迟约10天。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有效监测和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使用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宜昌市开展了采用APF-1型和BF-1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的研究。结果表明:APF-1型引诱剂效果略好于BF-1型引诱剂。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8月,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武夷山采用林间调查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健康林分(A)、亚健康林分(B)、不健康林分Ⅰ(C)和不健康林分Ⅱ(D)4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数量分别为73、108、136、162头;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中偏重度危害、重度危害。松墨天牛在武夷山市1 a发生1代,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均于5月上旬始见,但其终见期不同,不健康林分Ⅰ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中旬,而其他类型林分终见期在9月下旬;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但不同于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Ⅱ。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市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立诱木堆、诱捕器等方法对广西桂林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当地1年发生1~2代;8月以前产卵的松褐天牛,当年均有一部分能完成1代,8月以后产卵的当年不能完成1代;松褐天牛成虫于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羽化,至10月中旬结束,羽化高峰期为5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1.
在江西省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选取马尾松林地,悬挂松褐天牛诱捕器,对诱捕效果进行观测,分析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引诱剂类型及松褐天牛诱捕器最佳悬挂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5月上旬和6月上旬松褐天牛活动最密切;两种引诱剂诱捕雌性松褐天牛数量显著高于雄性;在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的影响下,各松褐天牛诱捕器诱捕数量差异显著,诱捕器悬挂在松林的南坡、东南坡、西南坡等向阳面、通风处,诱捕效果最佳,不同悬挂位置诱捕效果:山脊>防火线>林缘>水域周边;在海拔高度200~300 m之间诱捕松褐天牛数量最多;两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引诱效果,F8增强型引诱剂每套诱捕51.44头,APF-1型引诱剂每套诱捕32.61头.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应用诱捕法,在丽江市玉龙县、华坪县、永胜县云南松林对松褐天牛成虫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4月是华坪、永胜两个试验点松褐天牛成虫的始见期,5月为玉龙试验点松褐天牛的始见期,6月为丽江市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高峰期,10月为玉龙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11月为华坪和永胜点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在丽江市海拔2 000~2 600m的云南松林内,松褐天牛均有分布,随海拔的上升,松褐天牛的引诱量随之减少;林缘松褐天牛的引诱量明显高于林内;环境温度条件是影响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活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FJ-MA-03松墨天牛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在江川县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8月中旬,其间诱捕到松墨天牛成虫498头.6月诱捕到327头成虫,占诱捕总数的65.66%,是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M-99引诱剂有效引诱范围及余杭区松褐天牛成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试验确定,M—99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的有效距离为70m,引诱有效范围为1.5hm^2;用不同色泽的油漆在天牛成虫鞘翅背上做标记是成功可行的;从饲养笼内收集的松褐天牛成虫做好油漆标记,在室内饲养到第2天傍晚进行林间放飞的诱捕回收效果最好,其40、60、70m的总回收率为43.79%,60m处的回收率达70%;余杭区松褐天牛成虫发生始见期在5月初,终见期在9月底,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盛期,是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松墨天牛成虫林间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松墨天牛成虫在福建闽北1a有2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和6月上旬;成虫的危害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林分在时间序列上的被害程度与成虫的习性关系密切,而与林间成虫的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成虫在不同林分结构中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其虫口密度差异较大,马尾松纯林虫口密度大于混交林。成虫在林间的活动与温度、降雨、风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2a观察笼罩内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情况及羽化期间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分析了松褐天牛成虫羽化规律及其气温和降水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5月初开始羽化,5月底至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底至7月初为羽化末期;由于2013年的平均气温高于2014年,且降水量低于2014年,使得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推迟。  相似文献   

17.
2009—2011年在江西省庐山,应用福建省林科院研制的FJ-MA-02引诱剂进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在庐山发生期为4月下旬末—9月上旬;随着海拔的升高,成虫羽化高峰期逐渐推迟,海拔220、550、800 m天牛羽化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通过清除松树枯死木、悬挂诱捕器、施放白僵菌等综合技术措施,3个试验点松树枯死木数量2011年与2009年同比下降了62.0%、60.8%、62.3%。说明引诱剂是监测和控制松墨天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景观格局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及成虫发生期的关系,为制定利用景观格局调控松褐天牛种群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应用诱捕法对福建省顺昌县4个乡镇马尾松林的松褐天牛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将其发生期划分为3个时期并构建时间动态模型,利用ARCGIS、ENVI、FRAGSTATS软件对景观信息进行提取划分和景观指数计算,分析斑块类型与景观2个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同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及成虫发生期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松褐天牛139 321头;埔上镇始盛期(T)结束的时间最早,双溪街道始盛期结束时间最晚,高峰期(P)与盛末期(L)结束时间最早,而大干镇在这2个时期上结束最晚;斑块类型水平上,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林地斑块面积及道路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0.959,与农田斑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963),与道路斑块分离度也呈显著负相关(R=-0.968);景观水平上,景观总面积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R=0.970),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随景观丰富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关系数为-0.958;林地斑块的密度和聚合度对成虫发生的不同时期有重要影响,成虫发生的高峰期与道路斑块的密度和面积有较强的正相关,城市、农田、水域3种斑块的密度与面积均与松褐天牛成虫的发生期呈负相关,而景观总面积与成虫的不同发生期呈正相关。【结论】林地斑块面积、道路斑块数量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道路斑块的分离度、农田斑块面积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呈负相关。林地与道路斑块的密度与松褐天牛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的结束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而城市、农田、水域3种斑块类型的密度及面积则呈负相关。景观格局不仅能够影响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还能够影响其种群发生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镇安县永乐街道办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数据和镇安县气象资料,研究了松褐天牛羽化及活动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为松褐天牛羽化的成虫数量与月平均气温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气平均湿度、降雨量关系不密切。诱捕器诱捕防治松褐天牛适宜期为5-10月,其中7-8月为关键期;在11-12月和来年1-4月的卵、幼虫、蛹期,应以清理虫源木、雪压木、风折木、枯死木等为主。  相似文献   

20.
收集湖北省远安县2019—2020年2个年度不同区域松褐天牛诱捕量数据,利用APF-1引诱剂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诱捕与监测,采用GIS空间统计,引入核密度分析与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对松褐天牛空间密度分布进行估算和可视化表达。试验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活动期为5个月,时间区域为5月1日—10月15日,一年只发生1代,成虫羽化初始期为5月,高峰期为6—8月,盛末期终于10月15。高峰期受海拔影响而推迟,盛末期提前,虫口密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少。研究区域松林范围内普遍存在松褐天牛的分布,核密度分析结果反映区域虫口密度分布聚集性特征,克里金插值结果反映虫口密度连续区域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松褐天牛在松林中的分布不同地理位置区域存在差异,虫口密度以高海拔密度低,低海拔密度高。松褐天牛具羽化周期长、区域分布不均、隐蔽性等特点,难以达到彻底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