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底部渗灌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的最佳水肥组合,完善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技术,为规范底部渗灌技术下容器育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华北落叶松播种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灌水梯度、3个施肥浓度,共15个水肥处理,对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培育1年,通过对苗木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结构、基质化学性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对照相比较,研究容器苗底部渗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生长、根系形态结构及基质化学性质的影响,探讨水肥效应与苗木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华北落叶松容器苗底部渗灌的最佳灌水量和缓释肥量。【结果】苗木生物量及根系形态指标均随灌水梯度及施肥量的增大呈先逐渐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根冠比随水分梯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底部渗灌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当年生容器苗最佳水肥组合为75%灌水梯度和100 mg·株-1施氮量,此处理下的苗木生物量达到0.64 g·株-1,根系细根(0.0<D≤0.5 mm)所占比例最大,根累计长度、根累计表面积和根累计体积分别为82%,62%和46%。各处理的基质 pH5.5~6.5之间,电导率0.75~2.0 mS·cm -1,均在苗木生长的适宜范围内。【结论】与上方灌溉相比,底部渗灌下适宜的水肥配比利于苗木根系的生长,细根更发达,利于苗木吸收营养,苗木质量明显提高;而且底部渗灌条件下育苗基质的 pH值、EC 值均在植物生长安全范围内,这为底部渗灌技术在我国造林树种容器育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明扬 《中国林业》2011,(24):51-51
一、生根粉蘸根造林技术 华北落叶松造林应用生根粉浸根,可促进苗木根系伤口愈合和须根的生长.从而更好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苗木生物量生长,笔者对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马蹄坑作业区以不同浓度的ABT生根粉3号处理2年生华北落叶松一级苗,蘸泥浆造林4年后,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3.
北欧、北美的许多地区在夏季造林前对云杉苗木进行2 ~ 3周的短日照处理,以促进苗木提前形成顶芽和进入休眠,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苗木抗机械损伤和抵御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能力;通过抑制苗木的高生长,使碳水化合物更多地向根系分配,可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苗木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显著改善夏季造林苗木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造林效果。目前,应用短日照处理调控夏季造林苗木质量的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文中重点分析短日照处理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日照长度等主要技术参数对苗木木质化及其抗旱性和抗寒性的影响,并对短日照处理技术在我国夏季造林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可有效调控苗木质量,同时采用2种措施培育苗木,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探讨对苗木质量的叠加效应,为丰富苗木质量的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将胚根短截(RP)和不短截对照(CK)的种子分别播在2种容器(D40,Slit)中,测定苗圃阶段栓皮栎根系结构、生长、养分浓度和造林效果。【结果】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的交互作用对根系结构和养分浓度影响显著,D40-CK组合促进2 mm径级根系发育,并提高根系总表面积和体积,而D40-RP组合有利于提高K浓度,证实2种育苗方式组合研究的必要性。主效应表明,D40容器更加有利于2~5 mm径级根系发育和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但导致苗木根茎比下降;造林1年后依然促进幼树高和地径生长;造林2年后,促进作用消失。胚根短截抑制5 mm径级根系发育,并且对苗高、地径和根生物量有负面影响;造林1年后,对幼树高和地径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造林2年后,胚根短截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降低,但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结论】苗木根系结构、生长、养分和造林初期效果证实采用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组合调控苗木质量的必要性。培育主根发达树种栓皮栎的最佳组合为D40容器和胚根不短截(CK)。  相似文献   

5.
华北落叶松育苗,在内蒙古地区一般两年才能出圃.宁城县头道营子苗圃通过多年实践与研究,使华北落叶松当年生苗平均高达29 cm以上,平均地径0.4 cm,而且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木质化度程度较好.每667m2产合格苗达18万株.达到了2年生落叶松苗木质量标准.通过试验地造林观察,成活率达98%,保存率94%.  相似文献   

6.
国外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蒋乐  史文辉 《林业科学》2012,48(8):135-142
近年来,由于造林重点由宜林地向困难立地转移,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外容器苗的质量调控技术及其对于我国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意义,从指数施肥、秋季施肥、底部灌溉、短日照处理和夏季造林、修根技术、容器规格、冻藏和解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总结.指数施肥的每次施肥量与植物生长节律和养分需求同步,施肥效果较优.秋季施肥能避免苗木的养分稀释效应,已被应用于很多树种.实施底部灌溉的植物生长不亚于上部灌溉的植物,而底部灌溉用水量少,氮肥淋溶小.夏季造林时,将正处于速生期的苗木进行短日照处理,诱导顶芽形成,促进根系发育,能提高苗木抗性和造林效果.苗木冻藏可使空气中自由态的水凝固成结晶态的冰,苗木感染病菌几率降低,因此冻藏成为针叶树种贮藏的标准方法.在当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论文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GGR6号对日本落叶松造林成活率、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苗木根系生物量进行试验,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苗高提高40.1%,地径生长提高33.0%,生物量显著增加,符合生产实际,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促进干旱半干旱沙区抗旱造林的新途径,文章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对新型抗旱造林产品-"春之霖"固体水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固体水处理后不同苗木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同,但缓慢释放的固体水主要集中在植物根系附近,提高根系层含水量,明显改善苗木的水分状况,减轻水分胁迫。使用固体水的供试苗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其中沙柳和杨树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于12.5%和14.2%。经固体水处理后的苗木净高生长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固体水附近苗木侧根分布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供水条件下,花榈木苗期不同生长阶段水分消耗规律及其对花榈木苗木生长及生理影响,以期节约利用水资源、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苗木质量,为花榈木容器育苗分阶段按需定量供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人工设置90%,80%,70%,60%,50%和40%6个相对含水量,采用称重补水法控制基质含水量,测定1年生花榈木幼苗单株耗水量动态变化,并对6种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花榈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在6种基质含水量条件下,花榈木幼苗日耗水量变化和月耗水量均表现为生长初期(15~76天)和生长后期(185~231天)耗水量较小,速生期(77~184天)耗水量较大。日耗水量出现2个耗水高峰期,分别为苗龄92~107天和139~169天,最大日耗水量变化范围为10.12~18.84 m L;月耗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出苗后的第5个月(136~169天),变化范围为307.62~565.26 m L;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80%,苗期总耗水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基质相对含水量为80%时苗期总耗水量最大,达3 870.99 m L。花榈木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基质相对含水量为80%时,花榈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根系指标均优于其他水分处理,其叶绿素总量最高,丙二醛含量、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处于低水平,说明相对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能抑制苗木的生长。综合考虑苗木生长生理状况及耗水特性认为:在基质相对含水量为80%时,能够培育出花榈木壮苗,同时又能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结论】不同供水量对花榈木苗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生长及生理均有显著影响。在基质相对含水量为80%时最有利于花榈木苗木生长,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根系指标均最优,苗木生理质量处于最佳水平。从提高苗木综合质量考虑,以80%相对含水量处理下花榈木水分消耗规律为依据,制定不同阶段的优化灌溉制度,苗龄15~45,46~76,77~107,108~138,139~169,170~200和201~231天的单株月灌水量分别为178.35,232.47,469.98,436.59,565.26,367.35和329.55 m 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子叶切除强度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种子叶切除强度(E1/3、E1/2、E2/3)和不切除对照(E0)设置,同时2种苗圃施肥处理(N0、N100),施入相同量的磷钾肥和微量肥料,调查分析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以及造林1年后苗木形态、养分积累和光合特性。【结果】苗圃不施肥条件下,子叶切除处理均降低造林苗木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苗圃施肥条件下,E1/3、E1/2处理苗木造林1年后主根生物量较对照(E0)分别增加21.9%、31.7%,侧根生物量分别增加41.4%、45.2%;E1/3、E1/2处理还提高造林苗木根系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促进苗木对光能的利用与碳同化;E1/2处理对单株生物量和养分含量也有显著促进,对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比E1/3更佳;而E2/3处理苗木造林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苗圃施肥并未起到缓解作用,表明子叶自身养分对于苗木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苗圃施肥效果有赖于子叶养分丢失程度。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评价子叶切除效应更为可靠;在子叶切除对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评价过程中,苗木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养分含量同等反映苗木生长状况,是评价子叶切除效应的有效、便捷指标。【结论】适度切除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有利于提高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切除1/2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每株100 mg N)培育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日照长度与温度、水分等因子对泡桐顶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探明泡桐顶芽死亡原因及机制。【方法】通过日照长度处理、日照长度与营养调控及日照长度、温度和水分调控等方法,对泡桐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日照长度对泡桐苗木株高影响差异极显著,延长日照长度可促进苗木高生长,延长当年生长期;不同日照长度处理下高生长停止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8 h(8月27日)、12 h(9月3日)和14 h(9月3日)、16 h(9月10日),24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停止时间最晚,为9月24日左右,且后期切枝水培顶芽萌发率最高。2)日照长度与施肥对泡桐高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12 h和24 h日照长度下施肥对泡桐苗木的株高影响差异均极显著。其中12 h日照长度下施肥对泡桐苗木的高生长影响大小为:P肥PK肥K肥N肥,单施P肥或K肥在切枝水培中顶芽萌发率小,施PK肥苗木顶芽萌发率最高;12h日照长度下不同配比肥料各处理苗木高生长大多在9月3日结束,与12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停止时间基本一致,其中单施P肥与处理6(N∶P∶K=2.5∶2.5∶2.5)在9月10日高生长停止,延迟了1周。24 h日照长度下单施K肥有利于促进泡桐苗木的高生长;CK与单施K肥的切枝水培顶芽萌发率相对较高,K肥在24 h日照长度下对泡桐苗木生长发挥重要的作用;24 h日照长度下不同配比肥料各处理的高生长停止时间比较一致,在9月24日左右,与24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差异不大。3)秋季高生长停止前,进行人工环境调控(温度18℃以上、24 h日照长度)可保证泡桐顶芽不死,且能实现连续高生长。【结论】不同日照长度、日照长度与施肥调控不能保证泡桐顶芽不死或连续生长,而温度控制在18℃以上、进行24 h连续光照可以实现泡桐连续高生长。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华北落叶松2a生苗木,以生根粉浓度、浸泡时间、吸水剂浓度为因素,以不同浓度和时间为水平,采用L9 (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华北落叶松抗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造林苗木用生根粉浓度用50×10-4、浸泡时间用0.5h、保水剂浓度用300倍处理,成活率最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造林前用双吉尔—GGR6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华北落叶松苗进行浸根处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其作用机理在于调节了苗木内源激素的含量,提高了苗木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了苗木细胞新陈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控根容器对苗木根系构型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苗木质量和移栽成活率,比较了控根容器和普通容器对舟山新木姜子和红楠苗木根系构型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根容器培育比普通容器的苗木根系长度增长率分别高13.3%和10%,0.5mm以下细根数量分别多8.4%和7.5%,根系表面积增长率分别多19.8%和16.8%,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上移,整体比重更加均匀,移栽后成活率分别提高15.8%和10.5%,而且可以实现全年造林。试验证明,控根容器可以显著改善苗木根系构型,提高造林成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时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因此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杆、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在祁连山浅山区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采用科学的栽培配套技术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浅山区随海拔和坡向的不同,其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有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沙棘圆柏;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华北落叶松分别在海拔2 800、2 900和2 800m时有最大生长量;浅山区造林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了64.3%。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探究秋季施肥对苗木质量、养分贮存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明确苗木生长与养分回流的内在联系,确定最佳施肥水平,为苗木培育精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顶芽形成后进行秋季施肥,每周1次,连续6周平均施入(9月2日—10月7日)。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秋季施肥水平和1个对照,每株施肥0、5、10和20 g(水溶肥花多多1号:20%N+20%P2O5+20%K2O+TE),分析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养分贮存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以及造林后苗木成活、生长和养分回流等的影响。【结果】1)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促进苗木尤其是根系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茎、根氮浓度分别提高2.4%~12.0%和17.4%~48.1%,根淀粉浓度提高17.9%~34.5%;秋季同时施用氮、磷、钾肥,主要提高氮贮存而不影响磷、钾贮存,表现出氮元素利用偏好性; 2)翌年造林后,苗高、地径和茎体积生长量在施肥量每株10 g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0.0%、80.4%和85.3%),苗圃施肥效果得以充分体现;苗圃施肥量每株20 g的苗木造林后生长受抑,成活率最低(63.3%); 3)造林后苗木(施肥量每株10 g时)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氮回流效率(71%),降低落叶氮淋失(56.4%); 4)回流效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元素控制,而与叶片中多种元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氮回流效率与落叶氮、落叶钾浓度呈负相关,与绿叶磷、落叶磷浓度呈正相关;磷回流效率与绿叶氮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苗木氮贮存量、非结构性碳积累量、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是评价秋季施肥效果的主要指标,苗圃合理秋季施肥能够提高苗木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进而提高苗木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造林后,苗木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叶片氮回流效率,降低落叶氮淋失。秋季施肥是一种理想的养分加载方式,但合理秋季施肥量的确定尤为重要,施肥量每株10 g时最有利于苗木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贮存及造林后成活和生长,施肥量每株20 g时则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采取有效的配套技术是山区造林的关键。通过采取不同苗木处理方法进行浅山区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营造青海云杉,应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8号25mg?kg~(-1)浸根12h处理苗木平均成活率达86.25%以上,与对照相比,效果明显;营造华北落叶松,应用GGR8号处理、应用科翰高效树脂保水剂蘸根法栽植成活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在石砾河滩立地条件差的情况下,处理成活率较对照有明显提高,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8号对苗木后期生长有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杨树温室营养钵扦插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杨树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树种,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春季植苗造林。由于受春季造林时间短、水源短缺、低温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大面积造林及其进度,成活率相对较低,而采用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工厂化育苗,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它具有育苗时间短(60d,高度可达20 cm),苗木根系完整,带土移植不损伤根系无须缓苗,造林成活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不受造林季节限制等特点。只要掌握好育苗时间,5~7月均可造林,当年苗木高生长可达2.5m以上。不仅大大延长了造林时间,提高了造林成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照处理对臭辣树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透光率的遮荫网进行遮荫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臭辣树(Evodia fargesii Dode)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初至8月中旬为苗高生长速生期,7月初至9月底为地径生长速生期;60%光照下苗高最高、主根长最大,分别与除40%、5%之外的处理差异显著;100%光照下地径最大、3种生物量最大、质量指数最大、高径比最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最小,皆与其他处理皆显著差异。综合以上形态指标,100%光照培养下的当年生臭辣树容器苗苗木质量最好,1年生苗高可达34.5cm,地径为5.45 mm,主根长15.89cm,总生物量4.89g,茎生物量1.73g,根生物量1.84g,高径比和根茎比值最小,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及质量指数更合理。因此,建议选择100%光照环境进行培育臭辣树容器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