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4月-2020年6月,调查了浙江地区5个不同香榧Torreya grandis林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香榧主要病害有香榧绿藻Chlorella sp.、香榧膏药病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和香榧枝条黄化,主要虫害有香榧瘿螨Nalepella sp.和白蚁Odontoterme...  相似文献   

2.
香榧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榧产地和苗圃的香榧病虫害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危害香榧的主要虫害有香榧小卷蛾、斜纹夜蛾、香榧瘿螨、香榧细小卷蛾、白蚁等59种;病害有香榧褐腐病、软腐病、茎腐病、根腐病、苗木立枯病等6种.通过观察香榧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香榧产地和苗圃的香榧病虫害进行全面调查,结果:危害香榧的主要虫害有香榧小卷蛾、斜纹夜蛾、香榧瘿螨、香榧细小卷蛾、白蚁等59种;病害有香榧褐腐病、软腐病、茎腐病、根腐病、苗木立枯病等6种。通过观察香榧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不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栽培的影响,从2006~2009年连续四年记录在松阳县52块标准地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因素分析法结果表明: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新梢生长量达到21.5cm以上。  相似文献   

5.
开展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石硫合剂防治香榧绿藻试验,结果表明:在夏季使用0.1°Bé~0.5°Bé石硫合剂液喷施,绿藻的防治率达到18.1%~87.7%;在冬季使用0.1°Bé~0.3°Bé石硫合剂液喷施对绿藻没有防治效果,0.4°Bé~1.5° Bé液喷施,绿藻的防治率达到11.7%~84.4%;试验所用浓度石硫合剂液在相应的使用期间没发现发生药害。  相似文献   

6.
使用不同农药对香榧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榧幼早早期脱落已成为影响产量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香榧细菌性褐腐病所造成。按照田间设计原则,在香榧幼果期间浙江省喷施菌毒清、爱多收、万果宝农药和清水,其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菌毒清保果率为7.77%,喷爱多收保果率为1.75%,喷万果宝保果率为1.89%,喷清水保果率为0。菌毒清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无公害的农用杀菌剂,可以大幅度提高保果率;而爱多收、万果宝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对提高植物座果率有帮助,但也能推迟榧果成熟,导致“摘青”等弊端。同样喷药,菌毒清明显优于爱多收、万果宝。  相似文献   

7.
干热河谷地区麻疯树种植基地土垅大白蚁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调查了云南省双江县小黑江麻疯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野外土垅大白蚁 Macrotermes annandalei(Silvestri)危害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inn.的情况.发现实生苗白蚁危害株率低于扦插苗,白蚁危害率与苗木的初植高度成指数负相关关系,与苗木感病率成指数正相关关系.采用杀螟丹、辛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以3种施药方法进行白蚁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有效,3%杀螟丹粉剂根施效果最好.基于上述调查和试验结果,提出白蚁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接种试验确定毛白杨绣球病为毛白杨瘿螨(EriophyesdisparNal.)所致。在山西太谷县一年3代,以卵在毛白杨枝条上越冬芽内越冬,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成螨分别发生于4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越冬卵于翌年4月上旬孵化,孵化的幼螨即在越冬芽内为害,使越冬芽一展叶就表现出危害状:叶片变小,皱缩变形,肿胀增厚,重叠密生,卷曲成团,节间缩短,丛生紫红,形似绣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香榧假种皮开裂过程中细胞壁代谢及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假种皮的开裂机制和探寻促进假种皮开裂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种实的不同发育时期内,测定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和硬度的变化,分析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合石蜡解剖结构的观察,揭示假种皮细胞壁代谢与结构变化在开裂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测定香榧种实乙烯释放率的变化,并利用外源乙烯利/乙烯作用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分析乙烯在假种皮开裂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乙烯与假种皮开裂的关系。【结果】1)从134~154 DASP(DASP:突破种鳞后的天数),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增加了10倍,硬度降低了61%,假种皮厚度增加了43%;假种皮开裂时(154 DASP),假种皮中靠近内表皮层的树脂道细胞群与其相邻树脂道细胞群之间的薄壁细胞降解,呈分离状态,且中间薄壁细胞层与内表皮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层。2)从134~154 DASP,假种皮的水溶性果胶(WSP)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CDTA可溶性果胶(SSP)和Na2CO3可溶性果胶(CSP)则呈降低趋势,其相关降解酶果胶甲酯酶(PM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均呈...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多年对阿坝州花椒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摸清了花椒主要病虫和防治技术。(1)虫害主要有虎斑天牛、瘿蚊、桑盾蚧、蚱蚕、凤蝶、金龟子、大毛虫、椒蚜、茎蜂、长脚象鼻虫、复纹狭天牛等11种,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膏药病、叶锈病等3种。(2)用1:10的氧化乐果油剂防治花椒虎斑天牛、长脚象鼻虫、复纹狭天牛效果迭96%;1:1000倍40%氧化乐果药剂防治花椒瘿蚊效果达90%;0.3度~0.5度石硫合剂或600倍氧化乐果毒杀花椒桑盾蚧效果达85%;1:1500倍40%氧化乐果液毒杀花椒椒蚜效果达94%;1:2500倍敌杀死或1:2000倍速灭杀丁液防治花椒蚱蚕、花椒凤蝶、花椒金龟子、花椒大毛虫效果达95%;花椒开花前喷1:1000倍敌敌畏防治花椒茎蜂效果达90%;用5度石硫合刑毒杀花椒膏药病效果达86%;1:100倍波尔多液或0.5度石硫合剂防治叶锈病效果达90%。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诱木法、改善林况及林禽混养等生物措施针对天牛、杨干象等病虫害进行了维持防护林健康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易感天牛的诱树营造杨树品种混交林可有效地控制天牛的发生范围,缩小其种群集中分布区,为人工集中捕杀创造了条件;通过半带皆伐改善林况未使杨干象甲感病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在林带内放养家禽可使林木感病株率、感虫株率分别减少7%、9%,同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湖北省油茶炭疽病感病情况,调查分析了油茶长林系列CL3、CL4、CL23、CL40、CL18五个无性系品种和鄂油系列EY102、EY151、EY63、EY81、EY54 五个无性系品种的不同植株方向、不同植株部位及不同无性系品种间的炭疽病感病差异。结果表明:油茶植株东西向及植株上层、下层更易发生炭疽病;10个无性系品种间炭疽病感病率存在极显著差异,CL18、CL23、CL4 3个无性系品种更易发生炭疽病,感病率为6.97%~9.66%,达到感病2级,其余无性系品种均为感病1级,感病率仅为0.58%~2.74%;长林系列比鄂油系列无性系更易发生炭疽病,CL3、CL40和鄂油系列5个无性系品种对炭疽病的感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宋玉涛 《绿色科技》2023,(11):208-212+218
为了解北京市大运河森林公园白皮松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给出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对北京市大运河森林公园白皮松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共发现了10种病虫害,包括5种病害:松落针病、褐斑病、松针赤枯病、煤污病、松赤落叶病;5种虫害:红脂大小蠹、松大蚜、松梢螟、纵坑切梢小蠹、微红梢斑螟。其中,危害面积最大、危害程度最高的病害为松落针病,危害面积达到了0.89 hm2,感病株率为78.00%,感病指数为39;其次为褐斑病,危害面积为0.69 hm2,感病株率为73.00%,感病指数为35,病情等级均达到了Ⅴ级,危害程度为中等。而发生最为严重的虫害为红脂大小蠹,危害面积为1.32 hm2,有虫株率为93.00%,虫口密度为11头/50 cm枝;其次为松大蚜,危害面积为1.01 hm2,有虫株率为89.00%,虫口密度为9头/50 cm枝,二者病情等级均为Ⅴ级,危害程度为中等。在对大运河森林公园白皮松病虫害调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几种危害范围较广、程度较强、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林业与环境科学院苗圃内,评价了污泥对大叶相思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作用。播种前,将污泥与营养匮乏的自然林土壤按不同比率混合,分别在播种后的第1,2和3个月时,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和幼苗生长参数(枝条和根系的长度、直径、枝条的鲜重和干重、根和总的干物质量)。在播种前和幼苗采收后,分别测定各个处理的污泥-土壤混合物的理化参数(pH值、有机碳、氮、磷、钾),以及重金属含量(铬、镍、锰、镉、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污泥-森林土壤混合物中播种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土壤-污泥按2:1混合时,种子萌发率最高(90%),幼苗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最大,有机碳和氮磷钾含量也最高。混有工业污泥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混有住宅污泥的土壤。在工业污泥土壤中,污泥-土壤按1:1混合时,重金属含量最高。据此推荐,在退化森林土壤中,土壤-污泥以2:1混合较适合大叶相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探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旨在为其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天然更新能力强。乔木树种和林下植物的单种科组成都在50%及以上,幼苗种类和数量较多,林分天然更新能力较强,幼树相对较少。2)林分郁闭度、株数密度、胸径差异大,林木空间布局有待调整。标准地郁闭度为0.64~0.90,株数密度为675~1 975株/hm2,胸径在5.0~44.5cm之间,林分空间分布多为团状分布,林木竞争处于中庸状态。3)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丰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受林分因子的影响。不同林层中,乔木层的4个指数相对较大;灌木层植物受郁闭度、平均胸径等林分因子的影响,草本层基本不受影响,幼树幼苗层受郁闭度的影响。因此,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适度调整林分密度和空间分布,提高幼树幼苗的数量和质量,丰富林下灌木种类,提高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确保森林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沙漠边缘防护林减轻沙尘暴损伤农作物效果及表现,为沙尘暴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定位站的沙尘暴风速观测数据,调查了杨树(Populus gansuensis)林、枣(Ziziphus mauritiana)树林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防护林结构参数、农作物受害指数和表现,分析了其防护效能。结果表明:沙尘暴经过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防风固沙林,其风速降低率平均为46.28%,最大风速降低高度在3 m处。疏透度25%~30%的防护林防护效果较好,玉米受害比例与防护林疏透度自大至小次序一致:杨树林>枣树林>沙枣林。沙枣林防护距离为树高的3.3倍,枣树林为1倍,杨树则只有树高的1/2。沙枣林后玉米的受害比例与杨树林差异显著(P<0.05),3种防护林后作物受害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沙尘暴伤害程度为玉米>向日葵>小麦。防护林透风系数及均匀程度决定其防护效果,抗性较强农作物也可减轻沙尘暴损害。  相似文献   

18.
探明土壤间种的化感规律,为鱼腥草引入北方地区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做出理论基础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皿滤纸法,用一定浓度梯度的鱼腥草浸提液(0%、20%、40%、60%、80%)处理北方粮食作物小麦种子,并使其萌发。分析幼苗中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鲜重、株高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初步探讨鱼腥草对小麦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株高、鲜重产生促进作用,并分别在40%、60%、20%时达到最大值。浸提液对叶绿素呈现为先促进,后抑制,高浓度促进的趋势,并在80%浓度下达到最大值。丙二醇受到浸提液的影响呈现抑制,整体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在降低。鱼腥草浸提液中含有化感促进与抑制物质,且暗示了鱼腥草与小麦存在化感影响,为鱼腥草与小麦的间种提供了理论数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覆盖基质及播种时间对白皮松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相同的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方式、苗期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研究不同覆盖基质及播种时间对白皮松出苗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皮松播种育苗选用腐殖质土作为覆盖基质出苗率最高,达93%;感病率最低,仅为6.5%;高生长量最大,达5.6cm。2)在吕梁山南端白皮松播种时间为5月5日前后较为适宜,出苗整齐,出苗率高。  相似文献   

20.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套种1年生细叶青冈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采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对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并以马尾松纯林作对照.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04.37 t·hm-2和245.94 t·hm-2;混交林中,由于马尾松处于主林层,其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1.80%;在林木总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在纯林中占总生物量的64.77%,在混交林中占60.17%,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8.62%、16.95%)>枝(8.99%、13.46%)>皮(6.55%、6.37%)>叶(1.07%、3.05%);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10 m高度的生物量分布比例为67.3%,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叶片主要分布于2~11 m及17~22 m两个高度范围,而马尾松纯林则集中分布于15~23 m之间;混交林根系在土壤中呈哑铃型分布,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60 cm)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43.3%和28.2%;而在纯林中,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金字塔型分布;混交林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13.24 t·hm-2a-1,比纯林增加80.38%;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生产力大小为干>叶>枝>根>皮,纯林中表现为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