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桑枝粉对水中Cr(VI)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枝粉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具有吸附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功能。采用桑枝粉吸附去除水中Cr(Ⅵ)离子,考察pH值、吸附时间、桑枝粉用量、Cr(Ⅵ)离子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吸附等温线,对等温吸附规律和吸附动力学过程作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桑枝粉对水中Cr(Ⅵ)离子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为6h;桑枝粉用量增加,吸附去除率提高;Cr(Ⅵ)离子溶液初始浓度增大,吸附去除率下降。适宜的吸附条件为:桑枝粉用量5g/L,pH值1.5,温度25℃,吸附时间6h,Cr(Ⅵ)离子溶液初始浓度为10mg/L。桑枝粉对Cr(Ⅵ)离子的等温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模式,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吸附性能良好,吸附易于进行。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式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活性炭对含磷废水的吸附性能,试验利用预处理后的活性炭处理含磷废水,考察了溶液p H值、活性炭相对投加量、吸附时间、磷初始质量浓度对磷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箱线图(Box-Behnken Design,BBD)模型优化了吸附条件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是溶液p H值为3,炭的相对投加量为8 g/mg,吸附时间为60 min,磷初始质量浓度为0.78 mg/L,在此条件下,磷的去除率达到67.92%。说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描述活性炭对磷的吸附过程;活性炭可用于处理含磷废水,对磷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利用廉价生物吸附剂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废水的处理,对食用菌菌糠进行了表面改性并研究了改性前后食用菌菌糠对Pb2+和Zn2+的吸附特性,调查了污水pH、重金属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菌菌糠吸附剂用量分别为16g/L和12g/L时,pH值分别为5和6、初始重金属浓度为20mg/L、吸附时间为3h、25℃条件下,达到了最大吸附量,对Pb2+和Zn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79%和88.96%,处理后的Pb2+和Zn2+浓度分别为1.442mg/L和2.208mg/L,接近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排放浓度1mg/L和2mg/L。食用菌菌糠对Pb2+和Zn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leundlich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牛乳中Cr(Ⅲ)和Cr(Ⅵ)的含量。采用PRP-X100阴离子交换柱,研究流动相浓度、流动相pH值和流速对Cr(Ⅲ)和Cr(Ⅵ)的分离度和保留时间的影响,最终选择流动相NH4NO3的浓度为0.10 mol/L、pH值为7、流速为1.0 mL/min。在优化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下,以52Cr/53Cr自然丰度比为参考值排除了质谱和离子干扰,确定出Cr(Ⅲ)和Cr(Ⅵ)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227 min和1.856 min;Cr(Ⅲ)和Cr(Ⅵ)线性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和0.9997,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5 μg/L和0.016 μg/L;样品中Cr(Ⅲ)和Cr(Ⅵ)的加标回收率在71.52%~90.27%之间。本研究确定的方法适用于牛乳中不同价态的Cr(Ⅲ)和Cr(Ⅵ)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体外试验分别从麦饭石的添加量、溶液pH、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方面研究麦饭石对重金属镉的吸附作用,确定其最佳吸附条件,并进一步研究麦饭石对其他矿物元素的吸附性。结果表明,麦饭石对重金属镉的吸附率随麦饭石添加量、溶液pH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溶液中镉的初始浓度的增加麦饭石的吸附率下降,麦饭石对镉的单位吸附量在镉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达到最大,而吸附率随着溶液中镉的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麦饭石对重金属镉的吸附在6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在锌、铁、铜、锰、硒、镉和钴离子的混合溶液中,麦饭石对各种矿物元素的吸附大小为 Cd>Fe>Se>Co>Cu>Zn>Mn。  相似文献   

6.
对猪源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L3)的富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唾液乳杆菌L3吸附的锌离子主要附着于细胞壁的多糖层。其最优富锌工艺为:ZnSO_4浓度为2.5 mg/mL(菌体接种量为5%v/v),培养20h至稳定期,继续加入ZnSO_4,使培养基中ZnSO_4总浓度达到2.7 mg/mL,pH值为7.0,吸附2.5h,唾液乳杆菌L3对锌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1183.47μg·g。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壳聚糖(CS)与Zn(Ⅱ)离子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螯合时间、Zn(Ⅱ)起始浓度、反应物的质量比、反应液的pH值进行优化,以螯合率为考察指标,并通过红外光谱对螯合物的组成进行表征,选择最优螯合条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Zn(Ⅱ)的最佳螯合工艺为:Zn(Ⅱ)的起始浓度5mg/ml、pH值4.0、壳聚糖与Zn(Ⅱ)的比值5:1、螯合6h。红外光谱研究显示,CS与Zn(Ⅱ)发生了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去除水体中阿莫西林的有效方法,试验采用静态吸附法对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及花生壳活性炭吸附阿莫西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酸溶液质量分数为30%、活化时间为80 min、活化温度为600℃、液固比为200%时制得的活性炭吸附性能最佳,吸附的最佳条件为投加量3 g/L、时间100 min、温度35℃、溶液初始pH值4。说明花生壳活性炭可作为处理阿莫西林的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制备、表征了参杂有Pb O的Fe3O4,研究并优化了参杂有Pb O的Fe3O4的合成条件并用于研究其对Pb2+的吸附去除。探究了该吸附随着时间推移而引起的吸附动力学变化;分析了p H值、温度以及Pb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综合影响,探究了不同Pb2+初始浓度下吸附的平衡特性。结果表明,Pb2+在参杂有Pb O的Fe3O4上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张宇  马沛勤 《草业科学》2013,30(5):812-817
为了去除重金属废水中的Cr6+,本研究以白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渣为研究对象,应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设计法,研究白菜渣对Cr6+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50 mL 10 mg·L-1的Cr6+溶液中,加入0.1 g白菜渣,pH值为5、温度为70 ℃、浸泡时间为5 h,预测的最大吸附率为99.73%,与实测结果98.7%接近。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动学模型,这说明该吸附机理是以多分子层吸附和化学吸附为主的混合吸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改性菠萝皮渣吸附Cu2+的因子进行优化,得出在浓度60 mg/L、加入量1.2g、pH=5、时间2h、温度40℃时,改性菠萝皮渣有最大吸附率YMax=91.8%。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吸附可能以单分子层吸附占优势。吸附速率模型研究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的动力学行为。活性炭对比试验表明改性菠萝皮渣对铜离子的吸附在低浓度时优于活性炭。扫描电镜下改性菠萝皮渣表面显示粗糙和多褶皱。改性菠萝皮渣对铜离子的吸附是物理和化学吸附相结合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蔗渣进行酸改性并研究了改性蔗渣对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酸改性后的蔗渣对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改性蔗渣投加量和染料废水初始pH值对脱色率影响较大;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表明,改性蔗渣对水中染料的吸附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较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绵羊瘤胃VFA吸收效率及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4只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羯羊(体重25~28kg) ,采用全排空瘤胃一冲洗—灌注技术 ,研究了在1倍和0.6倍维持能量饲养水平下 ,灌注液 pH(4.5 ,6.3和7.2)、体积(3L和5L)、初始VFA的浓度(20、50和100mmol/h)共36组合对VFAs的相对吸收速率(/h)和绝对吸收速率(mmol/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灌注液 pH、体积、VFA的初始浓度均极显著影响乙酸、丙酸和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因素间的互作研究表明 :溶液 pH×体积V显著影响丁酸的吸收(P<0.05)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 ,VFA初始浓度×体积V极显著影响3种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体积V显著影响丙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5) ,极显著影响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随着饲养水平的降低 ,乙酸和丁酸的吸收速率有下降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P>0.05) ,而丙酸的吸收速率显著下降(P<0.05)。利用Dijkstra等(1993)提出的VFA吸收机制模型 ,研究获得了18组预测VFAs绝对吸收速率的模型。从获得的模型参数中发现 ,随着灌注液中VFA浓度的升高 ,每种VFA理论上潜在的最大吸收速率γmax 也明显增加 ,但是相应的结合常数K值却大幅度下降。但从吸收速率的图谱分析表明 :对于相同的VFA ,初始浓度越高 ,绝对吸收速率也越快。因此 ,研究VFA在瘤胃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壳聚糖(CTS)对Cu(Ⅱ)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并从螯合时间、Cu(Ⅱ)起始质量浓度、反应物的质量比以及反应液的pH对螯合效果的影响,以螯合率为观察指标,对螯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对螯合物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与Cu(Ⅱ)的最佳螯合工艺为Cu(Ⅱ)的起始质量浓度为4mg/mL、pH为5、壳聚糖与Cu(Ⅱ)的比值为4:1并螯合4h。红外光谱研究显示,CTS与Cu(Ⅱ)发生了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湿法工艺对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了黄原酸基高岭土(XK)。通过FT-IF、SEM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XK已成功合成;XK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优点是处理后固液分离简便、快速。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温度25℃,p H值5-6、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XK的用量为3.0 g/L、吸附30 min,甲基橙的去除率可达到99.86%,处理后残余甲基橙的浓度为0.282 4 mg/L,可达标排放。通过等温吸附模型研究,XK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说明XK对甲基橙的吸附是较为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且吸附容易进行。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橙子皮膳食纤维吸附Pb2 的因子进行优化,建立了浓度、加入量、pH、时间、温度5个因素与吸附率的回归模型,模型显示浓度80 mg/L、加入量0.1 g、pH=5、时间2 h、温度35 ℃时,橙子皮膳食纤维有最大吸附率YMax为91.74%。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吸附发生在不均匀表面。吸附速率模型研究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的动力学行为。活性炭对比试验表明改性橙子皮渣对Pb2 的吸附在低浓度时优于活性炭。橙子皮膳食纤维对Pb2 的吸附是物理和化学吸附相结合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β-环糊精接枝丙烯酸/丙烯腈共聚凝胶[β-CD(AA-co-AN)]对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进行吸附分离研究。方法:以高效液相为检测手段,吸附率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的用量和pH值。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发现,在吸附时间10 h、吸附剂用量25 mg/10 mL、温度40℃和pH值4.0的条件下,β-CD(AA-co-AN)凝胶对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的总吸附率可达40.2%。结论:β-CD(AA-co-AN)凝胶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分离材料,对黄芪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分离效果显著,可为黄芪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猪乙型脑炎病毒转瓶中培养的关键技术参数,对猪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转瓶培养工艺进行研究,试验以Vero细胞、3 L转瓶培养病毒,通过对接种时间、接毒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维持液pH值、维持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维持液血清浓度和转瓶机转速9个条件的优化,将繁殖的病毒液冻融一次,采用病毒蚀斑数测定方法测定繁殖病毒效价。结果表明:用3 L转瓶进行培养,将Vero细胞培养至72~96 h进行病毒接种,接种量为1 200万pfu/mL的毒液3 mL,病毒吸附温度为37℃,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后用pH值为7.8、含2%胎牛血清的维持液继续培养,35℃、12 r/h旋转培养至96 h后收获毒液,冻融一次,可获得较高的效价(不低于1×10~7 pfu/mL)。说明上述条件可应用于猪Ⅰ型脑炎病毒的转移培养。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物理化学法及微生物对畜禽养殖场废弃物中重金属铜和锌富集转化的影响,探讨酸、 超声波、 酸与超声结合对畜禽粪便中金属铜、 锌的去除效果;探讨花生壳、 谷壳、 活性炭、 花生壳和活性炭混合物、 谷壳和活性炭混合物对铜、锌的吸附、 解吸附效果以及酵母菌对Cu、Zn的生物转化效果.结果表明,酸和超声波对猪粪中Cu、Zn的有一定去除效果,但其去除率较低;使用超声和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花生壳和活性炭混合物、 谷壳和活性炭混合物对溶液中Cu2+、Zn2+的吸附能力强于单一花生壳、 谷壳;花生壳最易解吸,活性炭相对难解吸.酵母菌对铜、 锌的富集转化与培养液中铜、 锌离子浓度梯度有关,当培养液中铜、 锌离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嗜铜、 嗜锌酵母对铜、 锌的富集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外试验,将腐殖酸钠(humic acid sodium)与不同吸附剂进行复合,并进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脱毒效果研究,筛选出对ZEN吸附效果最佳的复合剂,并对构成复合剂的2种吸附剂比例进行研究,选出最佳比例,在本研究中称为最佳复合剂G,进一步研究反应体系不同因素(缓冲液pH、温度、处理时间、复合剂G的添加量、玉米赤霉烯酮的初始浓度、碱解析)对复合剂G吸附ZEN的影响。结果显示,1)试验中几种吸附剂中,腐殖酸钠与活性炭(active carbon)复合之后,脱毒效果高达95.17%,解析率约为4.94%,单独使用腐殖酸钠吸附ZEN的脱毒率为79.53%,通过腐殖酸钠与活性炭复合,其脱毒效果更好,并且复合剂G与ZEN形成的复合物非常稳定;2)在37℃条件下添加0.15%的复合剂G,在1 h内达到吸附平衡,随着溶液的pH升高,吸附率逐渐升高,pH在7~8之间时达到最高;3)ZEN初始浓度对复合剂G吸附ZEN有显著影响(P 0.05),其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