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轴流脱粒机理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桂香  衣淑娟 《农机化研究》2007,(11):239-241,243
水稻的脱粒机理是水稻脱粒机械应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水稻轴流脱粒机理的研究,将有利于改善水稻轴流脱粒装置的脱粒效果,为水稻轴流脱粒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水稻轴流脱粒机械的性能,概述性地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水稻轴流脱粒机理,分析了国内外水稻轴流脱粒机理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今后水稻轴流脱粒机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稻收粒机     
水稻收粒机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农机科研人员,最近研制出一种小型水稻收粒机。该机由一个滚筒、8个梳状脱粒刷、1个贮存箱和一台柴油机构成。脱粒刷长80厘米,边缘有15厘米长的梳状尖齿。脱粒刷对称地安装在滚筒上。水稻收粒机工作时,高速旋转的脱粒刷将水稻穗...  相似文献   

3.
0引言 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至今有几十年的历史,各种相应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以欧美技术为代表的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和以日本技术为代表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代表联合收割机发展的两大流派,各领风骚。 水稻联合收割机按稻穗进入脱粒机的方式可分为全喂入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按脱粒方式可简单分为击打脱粒式与梳刷脱粒式联合收割机。  相似文献   

4.
水稻的控速喂入柔性脱粒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明了控速喂入柔性脱粒原理,建立了水稻脱粒数学模型,优化确定了控速喂入柔性脱粒装置的最佳结构和运动参数,分析了各参数对脱粒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水稻脱粒损伤成因及其调控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粒是水稻收获工作的关键环节.由于刚性冲击作用,在脱粒过程中稻谷或多或少会受到损伤,这些损伤严重影响了以水稻为原料的后续产品加工及水稻种子生产,对其综合效益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对水稻脱粒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调控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为一种新型脱粒方式,研究柔性脱粒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水稻联合收割机有哪几种 水稻联合收割机由于结构不同可分如下几种。(1)根据脱粒时,稻草是否进入脱粒滚筒去脱粒,把水稻联合收割机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全喂入式是在脱粒时把割下禾全部进入滚筒脱粒,而半喂入式是在脱粒时用夹持链夹住稻草根部,仅穗部进入滚筒脱粒。(2)根据水稻联合收割机动力来源的不同,把水稻联合收割机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又名悬挂式)两种。自走式是该联合收割机有自己的动  相似文献   

7.
双滚筒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部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联双滚筒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为例,简要介绍双滚筒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部件的结构特点和达到的技术指标,该机型采用转速不同的双横向轴流脱粒滚筒,彻底解决难脱水稻品种的脱净率和破碎率矛盾,适合南方高产、难脱水稻的脱粒。  相似文献   

8.
草谷比对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草谷比的水稻对多滚筒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的功耗、脱粒损失率及杂余含量的影响,在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试验台上采用切轴流滚筒与双横轴流滚筒组合式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简称切轴轴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在相同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下对喂入不同草谷比的水稻(即不同茎秆长度的水稻)进行脱粒分离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喂入茎秆长度越短的水稻(即草谷比越小)。脱粒滚筒功耗和脱出物杂余含量越低,但脱粒损失率越高,在保证脱粒损失率≤0.6%并尽可能降低多滚筒脱粒分离装置功耗和杂余含量的情况下选取最佳喂入水稻长度为675mm,当喂入量为4.5kg/s且喂入水稻长度为675mm时.切轴轴3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的总功耗为22.47kW,脱粒损失率为0.587%,脱出物杂余含量为6.92%。  相似文献   

9.
传统脱粒机脱粒的破碎率高、分离不彻底、脱净率低、滚筒易堵塞。基于此,文章设计了一款新型轴流式脱粒水稻脱粒分离装置。脱粒滚筒采用横向轴流式,脱粒滚齿采用V型脱粒齿,顶角设为22°,以搓擦脱粒的方式进行水稻的脱粒,脱净率高于97.5%,破碎率低于0.3%。此外,该装置采用V型带进行动力传输,配合导向轮机构,可使破碎的稻杆及时从排草口排出,极大地减少了脱粒堵塞的问题;创新设计二级分离机构:上部分由脱粒滚筒与栅格筛结构的凹板筛进行一级脱粒,下部分用编织筛结构的清梁筛与风机结合进行二级分离,大幅度提高了脱净率,脱粒效果显著,脱粒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岑溪市属斤陵山区,粮食生产以双季稻为主,每造播种面积为1.75万hm2,目前水稻收获仍然采用人工收割,人力脱粒机脱粒为主,动力脱粒机脱粒很少。水稻收获机械,该市在七十年代曾有过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田块变小,并且各农户种植的品种不尽相同,水稻成熟期也不统一,因而机械收获水稻的水平逐年下降,到目前止,机械收获水稻已经很少。由于人力收获水稻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夏收期间,收获相当辛苦,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采用机械收获水稻有了新的认识,已逐步要求采用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11.
水稻脱粒是劳动强度较大的一道工序。在人力水稻脱粒机上安装汽油机或柴油机,便改装成简易机动脱粒机。使用这种改装的机动脱粒机要特别注意安全,以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和耽误农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稻脱粒问题,研制了一种采用弓齿式脱粒方式的半喂入脱粒机,给出了其总体设计方案、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3.
冲蚀磨损是脱粒装置失效与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利用几种主要的冲蚀磨损模型,结合Hertz接触应力条件下水稻脱粒的力学模型,建立了水稻脱粒装置的冲蚀磨损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冲击角、冲击速度、硬度、强度、组织,对水稻脱粒元件冲蚀磨损的影响。同时,对脱粒装置的结构、形状、速度、材料硬度、热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水稻收获的主导方式是联合收获,但为了解决小地块、分散种植水稻人工收获和割晒后水稻的脱粒问题,水稻脱粒机是水稻生产必备的农业机械之一。5TG-180型水稻脱粒机是在吸收同类机型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采用全喂入、轴流单滚筒活动钉齿式脱粒装置和单相电机为动力,提高了水稻的脱粒质量,增加了脱粒机的机动性,适合移动作业。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不同脱粒装置脱粒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水稻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功耗,减轻清选负荷,自行研制了板齿和杆齿作为水稻脱粒的主要元件,分别与栅格凹板组成不同的脱粒分离装置,并对这两种脱粒分离装置进行了脱粒对比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杆齿-栅格凹板脱粒分离装置在脱粒水稻时对茎秆的破碎程度轻、功耗低、脱出混合物中轻杂物含量少,能够有效地减轻清选负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联合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因为水稻长势的不同导致喂入情况有较大的浮动,工作性能不稳定、脱粒装置适应性差,工作性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且低适应性的脱粒装置难以应对水稻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和品种的迅猛更新带来的新挑战。针对传统脱粒装置的局限性,研制了一种齿杆单动可变直径的脱粒滚筒,使脱粒装置既能调节脱粒齿杆的伸长量来调整脱粒间隙,又可以改善水稻物料在脱粒装置的输送效果,提升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的工作性能。同时,加工装配样机并进行伸长量调节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齿杆单动变直径脱粒滚筒伸长量调节准确性达到100%,且调节灵活、方便,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短纹杆—板齿式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性能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针对目前水稻联合收获机脱粒分离装置的功耗高、脱出物含杂率高及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短纹杆-板齿脱粒滚筒并对其进行了水稻脱粒分离试验.建立了脱粒功耗、脱粒损失、脱出物含杂率与脱粒间隙、滚筒线速度、喂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了短纹杆-板齿脱粒分离系统的最佳工作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短纹杆-板齿脱粒滚筒在脱粒水稻时功耗较低,脱出混合物含杂率低,分布较均匀,能有效地减小清选负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试验基础上,探讨了两种用篦梳原理进行水稻脱粒装置的性能。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建立了脱粒参数与脱粒性能之间的回归方程。并从理论上论述和分析了篦梳脱粒的机理及其主要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装置能较好地适应水稻的脱粒特性,具有耗能低,破损小,含杂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介绍的机器系统包括自走式割前脱粒收获机和供田间运输粮袋与割晒已脱粒的稻草用的履带式自走底盘。在该收获机上用滚筒式脱粒装置对站立的水稻进行脱粒,并用气流吸运以减少脱粒损失、有扶禾器拨禾以利于收严重倒伏的作物。采用轴流滚筒和贯流风机进行复脱、分离和清选。  相似文献   

20.
根据脱粒原理,综合各种谷物脱粒方式,研究应用梳脱式和轴流滚筒脱粒组合脱粒装置,以结构简图论述梳脱带和轴流滚筒脱粒及其组合工作原理,分析半喂入履带自走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应用问题。通过筛选组合试验数据及选择脱粒装置参数,设计了实用机型。实践证明,选择该组合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可行的,能够保证在高效的前提下,适应小结构降低重量和成本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