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云南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景观可划分为1个景观类、9个景观系、18个景观型,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315,丰富度较高;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为0.009,景观总体上较为完整;保护区的中海拔区域(2 500~4 000 m)的斑块多度较高,破碎度和分离度较小,是保护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锦屏-苏南±800kV直流输电工程将穿越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利用保护区植被分布图和输电工程设计资料,对该保护区景观结构受该输电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景观结构受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该输电工程两侧500m范围内,受影响的对象主要是针叶林景观、阔叶林景观、灌丛景观、草甸景观、农地景观和构筑物景观,受影响的景观指数主要是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等。  相似文献   

3.
以庞泉沟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心理物理学派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法,对构成庞泉沟保护区风景资源质量的7个自然风景要素进行分析.其结果为山体景观、植被景观为优美景观;森林环境景观、水体景观、天景景观、动物景观、人文景观为美景景观.  相似文献   

4.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作用,对水源保护区的社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昆明市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条件,构建了由2个核心区、3个生态源、5个关键点、9个斑块、11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生态楔组成的“两核三源五点九斑十一廊”的景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旨在维持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多样性和异质性,实现水源保护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新思路和方法,本文利用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以广东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为案例,在保护区生态景观资源调查基础上,应用景观可视化技术,分别对保护区的地形景观、植被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实现可视化表达,以实现科学、直观、快捷的景观格局分布和景观资源可视化分析,并以此作为旅游区功能定位及分区的依据,使生态旅游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8.
从202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广西连续12年年均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2019年,全区林业部门全面完成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景观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年度建设任务,共完成植树造林304.4万亩、森林抚育785万亩,实施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59.8万亩,引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纯林改造13.84万亩.  相似文献   

9.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属省级保护区,它是以保护热带北缘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生态系统;保护桫椤、榆绿木和印度野牛、亚洲象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区。电站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就保护区的电站淹没区景观类型划分、景观识别,电站建设对这些景观造成影响,提出粗浅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模型,对从多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信息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形态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的景观多样性逐渐上升,景观异质性逐渐增大;景观整体破碎度逐渐上升。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围湖垦殖、退田还湖、人工植芦和滩地造林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2012年塞罕坝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底,结合塞罕坝地形地貌特征等自然条件和森林经营传统等方面因素,划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林区、生态防护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4个林业功能区,并分析了各区的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区人工林天然化、景观林多层次多树种改造、防护林控制皆伐性采伐、用材林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为干扰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森林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景观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社区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表明长期以来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并延缓了森林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景观生物量积累少,抗干扰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尚难以满足作为我国第3大河流珠江的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需要,景观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区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在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与10 km邻近区内,森林和农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且保护区内外不透水面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保护区的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保护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化指数、聚合度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km邻近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保护区而低于2~10km邻近区。由此可得,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正面影响的溢出效应,影响距离为保护区外1 km。  相似文献   

14.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五大连池风景保护区的自然状况,以景观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对五大连池风景保护区通过生态区位和功能进行植被恢复规划区划分,以达到尽快恢复保护区植被,确保景区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小学校园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校园景观改造的特殊因素,提出改造原则,并以南京银城小学校园环境景观改造为案例,提出“弹性·整合”的景观改造目标,旨在为小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宫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宫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中生物景观资源、地理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天象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总结出保护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的省级瑞丽江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瑞丽江湿地及景观。文章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具有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特点。保护区目前存在着未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不合理、林权地权不落实、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今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等戛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RCGIS9和FRAGSTAT3.3软件支持下选取以下森林景观格局指标:斑块面积、面积百分率、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平均最近距离、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优势度等来描述等戛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等戛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和中山湿地常绿阔叶林景观在总体景观中处于主导地位.农地、经济林景观破碎化严重,受人为影响大.等戛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高,景观要素类型较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受到较好的保护.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较大,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永华 《湖南林业》2008,(11):28-28
一是异质性原则。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观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