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卵母细胞质量和体外受精卵培养温度对白牦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牦牛体外受精时要选择A级质量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8℃。为完善白牦牛胚胎的体外生产体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草鱼也称鲩,是鲤科草鱼属的鱼类,也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鱼的胚胎发育历来是胚胎学家所关注的课题.目前,金鱼、斑马鱼、白鲢、梭鱼、鲻鱼的胚胎发育已有了较详尽的描述,关于草鱼的胚胎发育仅有零散的报道.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其胚胎发育的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草鱼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家蚕胚胎发育过程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对家蚕胚胎发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将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卵经软化卵壳后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获得了家蚕胚盘形成、胚带形成、中胚层分化、头胸部突起明显、腹部突起显现、反转前、反转时、反转后和器官形成等典型胚胎发育时期的形态图片;用连续切片技术观察到了类原始生殖细胞存在于中胚层突起处。  相似文献   

4.
草鱼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月龄牦牛大脑进行形态学观察,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神经系统对高寒低氧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4头3月龄牦牛的大脑进行解剖、观察、描述、绘图.结果表明,犊牦牛大脑表面平坦,沟回分界不明显:大脑前半部较平直,但在大脑背外侧中部,突然向两侧膨大加宽;大脑外侧窝为一个短小的沟,有的较深而有的较浅.视交叉明显呈钝角.由此说明,3月龄牦牛大脑的形态与成年牦牛的大脑相比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对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肺组织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内,高海拔地区牦牛的肺泡数(34.62±5.15个/mm2)多于低海拔地区牦牛的肺泡数(27.19±4.37个/mm2)(P<0.01),肺泡隔厚度(3.52±0.58μm)大于低海拔牦牛(2.78±0.42μm)(P<0.01)。  相似文献   

7.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的肺组织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2):73-74
  相似文献   

8.
牦牛心脏乳头肌及腱索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10.
<正>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野生麝鼠变家养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关于麝鼠系统解剖方面的文献,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给科研、教学和生产提供参考,我们于1982年秋对6只成龄麝鼠进行了消化系统解剖学的研究,现将观察、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牦牛瘤胃组织形态、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瘤胃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瘤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非反刍阶段(1日龄与20日龄)、过渡阶段(60日龄)和反刍阶段(15月龄与3岁龄)的健康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共5个年龄组,每组3个样本。测量样本的体重与瘤胃重量;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并统计肌层厚度、乳头高度与宽度;提取瘤胃组织总RNA进行测序,并以1日龄为对照进行转录组分析。选取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试验,关联其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趋势。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1日龄至3岁的牦牛瘤胃肌层与乳头形态有极大程度的发育与分化,15月龄和3岁牦牛瘤胃重量与指数显著增加(P<0.05);从20日龄开始,瘤胃的肌层厚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20日龄后,瘤胃乳头高度和宽度随着日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组DEGs富集到胆固醇合成、丁酸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免疫相关的免疫反应生物过程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富集到与瘤胃上皮细胞异源物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外源性物质的代谢途径;60日龄组DEGs富集到脂肪酸代谢、丙酸代谢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VFA吸收相关的矿物质吸收通路;15月龄与3岁组DEGs富集到维持瘤胃上皮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从富集通路中发现,HMGCS2、SLC26A3、PPARGPPARDCCL5等基因是与瘤胃营养吸收、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候选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挑选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牦牛瘤胃形态结构发育较早,20日龄是其发育的重要临界点;牦牛瘤胃肌层发育比瘤胃乳头更早,肌层厚度从20日龄时快速增加,瘤胃乳头从20日龄后快速发育;20日龄瘤胃开始VFA代谢,促进瘤胃快速健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采用H.E和甲苯胺染色,对育雏期鸵鸟胸腺和腔上囊的解剖结构、组织学特点及肥大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雏鸵鸟胸腺分叶少,仅分布在颈部后段两侧,且聚集在一起,髓质内有典型的Hassall小体;胸腺内肥大细胞分布较广,其中髓质和皮-髓交界处数量最多。腔上囊前部形成盲端,覆盖于泄殖道和粪道后段背侧,后部构成肛道背外侧壁,不形成真正的囊,其内表面皱褶上有密集分布的乳头;腔上囊小结单个分布并凸出于黏膜上皮;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移行至腔上囊小结处变为单层柱状上皮;腔上囊内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以上结果表明,雏鸵鸟中枢淋巴器官与其他禽类的同类淋巴器官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中枢淋巴器官内肥大细胞数量较多,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肥大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颗粒染色深浅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玉树牦牛心肌肉孢子虫调查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玉树州肉联厂屠宰的牦牛心肌组织做切片观察,发现该地区牦牛肉孢子虫的感染率为99.3%,平均感染强度29个/cm~2(157个/克肉样),每克肉样中,虫体在350个以上的占11.2%。侵犯心肌的肉孢子虫有细长浓染、两端稍尖及短粗淡染、两端钝圆呈椭圆形的两种。侵犯蒲金野氏纤维的均为大型、淡染的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5.
牦牛心脏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正常生理条件下牦牛热休克蛋白27基因(HSP27)在雄性牦牛心、肝、脾、肺和肾5种脏器中的表达差异。试验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组织器官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5种脏器样本中均有表达,并存在表达差异,在肾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低,在脾脏和肺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肾脏表达量的4倍和7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5倍),在心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6倍)。通过对HSP27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分析,推测其表达差异性可能与牦牛生活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牦牛在高原低氧高寒环境下机体内HSP27基因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双峰驼脾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骆驼脾脏的形状和其它动物明显不同,为镰形,外缘呈锯齿状。其被膜很厚,富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平滑肌层比结缔组织层厚,主要由相互垂直的两层构成。次级平滑肌性小梁发达,相互交织成网状,构成红髓的主要支架。白髓有典型的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无边缘窦。边缘区明显,分布在脾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周围,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ACP活性很强的巨噬细胞,开口于此的中央动脉分支十分丰富。鞘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边缘区,其次是脾索的滤过区,白髓发达的个体更为多见,常见红细胞从椭球漏出,但胞质中未见含铁血黄素,ACP呈色反应呈阴性。脾索滤过区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吞噬有含铁血黄素、ACP活性很强的巨噬细胞。脾窦十分发达,窦壁细胞ACP和AKP均呈强阳性,窦腔中也有上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脾脏中的分布和其它动物及人相似。上述结果证实,骆驼脾脏属于免疫功能很强的防御性脾。  相似文献   

19.
选用48头成年母牦牛,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发情周期中不同时期黄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黄体主要由2种细胞组成,即颗粒黄体细胞(granulasa lutein cell,GLC)和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TLC),其特征性变化主要表现在GLC和纤维的分布。成熟黄体中GLC及其胞核的平均直径分别为36.6μm和15.2μm,而TLC则分别为14.4μm和10.9μm。黄体细胞胞质中线粒体的比例随黄体的成熟而增高;脂滴在Ⅰ期黄体时较多,Ⅱ期时减少,Ⅲ期时显著增多,后又减少;滑面内质网也随黄体的成熟而增加,并随黄体的退化发生膨胀。黄体组织中有同心圆状或同心轮状的粗面内质网膜系统。黄体细胞间主要是缝隙连接,偶见中间连接。黄体组织中存在窗孔型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妊娠期牦牛子宫阜组织结构的特征,本实验采用HE染色分别对15 d、30 d、35 d、45 d、60 d、75 d、90 d、100 d、105 d和120 d的妊娠牦牛子宫阜进行切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发现牦牛不同妊娠阶段的子宫阜横切和纵切均主要见胎儿—母体连接组织,由呈索状排列的母体纤维构成结构支架,为组织提供支撑作用,其内可见毛细血管分布。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子宫阜腔隙内间叶细胞、滋养外胚层和双核巨细胞增多,子宫阜纤维组织间腔隙逐渐扩大,纤维索也逐渐变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