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羊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本研究分别对绵羊和山羊进行布鲁氏菌S2株疫苗不同剂量的灌服,于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绵羊及山羊均在免疫后20d时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免疫后90天降至低点。免疫后90至360d,绵羊组抗体阳性率几乎一直维持在14%以下,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山羊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90至360d期间时高时低,起伏较大,无明显规律。试验期间,山羊的抗体阳性率普遍高于绵羊,且降升幅度较大。同时,研究表明,同种羊100亿和200亿两个免疫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成年绵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灌服100亿菌""灌服200亿菌"和"肌注50亿菌"三种不同免疫方法,对试验羊进行布鲁氏菌病S2株疫苗的免疫接种。在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集试验羊血清样品,用虎红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肌注组抗体上升较快,于免疫后10天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90天后下降速度减缓,但在180天时RBT和SAT阳性率仍分别为63.2%和84.2%,SAT平均凝集效价为1:178.9。2个口服组均在免疫20天后抗体达到最高,以后下降,分别于90天和120天降到最低,然后有所回升并维持在低水平波动;至180天时,口服组的RBT阳性率均下降为0,SAT阳性率分别下降为40.9%和23.1%,SAT平均凝集效价分别降至1:40.9和1:18.2。[结论 ]对采用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6个月以后的羊群,可用虎红凝集试验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初筛。  相似文献   

3.
4.
棘球蚴病又叫包虫病,是人和动物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所致的疾病。本试验采用不同的免疫程序分两次免疫羊包虫病疫苗,并于免疫后4、8、12、20、28、42周分别采集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首次免疫后4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并维持一定时间,第28周抗体水平处于临界值;两次免疫的羊在42周时的抗体阳性率仍达到88.9%。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病。疫苗免疫是畜间布病流行率较高地区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建昌县经过多年实践,创新出一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家畜免疫技术。为了解该技术对家畜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免疫了3只山羊,在免疫1个月后检测其抗体滴度、体内含菌量,观察脾脏和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3只免疫山羊均抗体阳转,所有采集的脏器均未分离到布鲁氏菌,且脾脏和肝脏未出现布病相关病理变化。初步研究表明,通过阴道途径对羊进行S2疫苗免疫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动物使用的布鲁氏菌疫苗主要有牛种布鲁氏菌A19菌株弱毒疫苗、羊种布鲁氏菌M5菌株弱毒疫苗、羊种布鲁氏菌Rev.1弱毒疫苗和猪种布鲁氏菌S2菌株弱毒疫苗。正在研发的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各种疫苗均存在优缺点,本文对动物布鲁氏菌疫苗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概述了几种牛种布鲁氏菌病疫苗(经典的弱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弱毒活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的优缺点,接种疫苗是控制和消灭布鲁氏菌病最经济和最关键的方法,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人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牛种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它能引起牛的流产和炎症反应,也会使感染了的人表现出流感和波状热的症状,同时有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出现。抗生素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周期长且效果不佳。目前兽用疫苗因动物种类、使用剂量和免疫途径不同而效果不同。而如亚单位等新型疫苗,因其毒性因子被去除而具有低毒性和较强的保护性,因此将来有可能取代目前使用的疫苗。本文总结了牛种布鲁氏菌病相关的疫苗和提出了有关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9.
<正>动物布鲁菌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牛、羊养殖业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通过给易感动物接种布鲁菌病疫苗,是目前防控动物发生布鲁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疫苗厂家提供的布鲁菌病疫苗使用说明书中,规定可以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等方法进行免疫,但是这两种免疫方法在实际的疫苗免疫中的免疫效果以及差异并没有提到。本试验通过口服和肌肉注射两种接种途径对羊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分别用马立克氏病(MD)三价苗和HVT疫苗肌肉注射免疫1日龄雏鸡,在10、20、40、60和90日龄以兔抗鸡IgG、IgM和IgA重链抗血清为一抗,用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哈德尔腺的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雏鸡MD疫苗免疫后,法氏囊和脾脏的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较对照鸡显著增多,盲肠扁桃体以IgA抗体生成细胞为主、哈德尔腺以IgG抗体生成细胞居多的三种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三价苗免疫鸡的抗体生成细胞显著多于HVT疫苗免疫鸡。说明MD疫苗免疫鸡全身免疫器官、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的体液免疫反应显著增强,三价苗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明显高于HVT疫苗免疫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每年羊只数量不断增加及外来牲畜的引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易呈现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做好羊布病防疫工作,尽快遏制羊布鲁氏菌病的反弹势头,保障人民群众自身健康和羊产业持续发展。本着高度重视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防控工作,本文主要讲述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规程,以期达到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羊布病免疫是遏制布病反弹势头最有效的措施,免疫操作流程复杂,技术规范精细,人员防护周密。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要求,“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畜、不漏一针”,彻底做好我县羊布病集中免疫工作。为了规范操作技术,对我县羊布病免疫工作做进一步技术指导,从布病免疫范围和对象、布病免疫工作准备、布病免疫操作技术、布病免疫结束撤离工作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能使各位防疫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引用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又叫波浪热或马耳他热,以母畜流产、早产、死产为特征。有时引发胎衣不下、乳腺炎、睾丸炎、附睾炎、不育和关节炎。该病感染范围十分广泛,除人和羊、牛、猪最易感外,其他动物如鹿、马、骆驼、犬、猫、兔、猴、鸡、鸭以及一些啮齿动物都可自然感染。各种动物中,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羊型布鲁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布病在岳阳县养羊业中的流行情况,笔者对岳阳县存栏30只以上的42个养羊场进行了布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岳阳县羊布病养殖场阳性率(2.38%)和个体阳性率(0.42%)低于近2年湖南省动物布病监测结果,处于偶发、散发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玉屏风散对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验证传统中药方剂玉屏风散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玉屏风散以高(A)(1%)、中(B)(0.75%)、低(C)(0.5%)剂量拌料饲喂7日龄雏鸡,连喂12 d;14日龄用法氏囊疫苗免疫,分别于21、28、35、42和49日龄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IBDV抗体;于21和35日龄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于21、35和49日龄用碳粒廓清试验测定外周血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可显著提高血清IBDV抗体水平,28日龄后A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日龄后B、C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数量及CD4+/CD8+值在21日龄时A、B组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35日龄时A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玉屏风散也能提高鸡外周血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A组效果最好(P<0.05或P<0.01).结果提示,玉屏风散可提高雏鸡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多浪羊布鲁氏菌活疫苗(M5)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在新疆南疆地区某行政村,选择100只多浪羊进行皮下注射布鲁氏菌活疫苗(M5)免疫试验。免疫前,对所有试验羊只全部采血,分别于免疫后30、90、180 d,随机采集30只羊全血,分离血清,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前,所有试验羊只均未检测到抗体,免疫30 d后,73.33%的羊检测到抗体,90d后只有13.30%的羊还能检测到抗体,180 d后未检测到抗体。结果表明,布鲁氏菌活疫苗(M5)能够使多浪羊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免疫抗体持续期约为180 d。这说明对免疫180 d后的多浪羊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可为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的过程中会面临个人防护、物品准备、操作规程和消毒灭源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甘州区在2016年秋季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对羊进行免疫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三种布鲁氏菌病疫苗株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系统比较我国现有布鲁氏菌病疫苗株A19、M5和S2的毒力,分别用上述3种疫苗株以1×105CFU/只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每隔2周采集小鼠脾脏,分离细菌,测定各疫苗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存留时间。结果 A19、M5、S2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依次为14周、大于16周、6周。将以上3种疫苗株分别以1×109CFU/只免疫Hartley豚鼠,15日后测定豚鼠脾脏含菌量,结果 A19、M5、S2免疫后每克脾脏含菌量分别为2.8×104CFU、大于6.7×105CFU、3.8×103CFU。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布鲁氏菌疫苗中,S2毒力最弱,A19其次,M5最强。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鸡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诱导免疫缺陷,引起免疫抑制,使雏鸡继发其他多种疾病且疫苗接种的反应性下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IBD的最有效途径。试验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免疫1周龄的SPF雏鸡,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动态变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局部体液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4种局部体液(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免疫雏鸡局部体液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较未免疫对照雏鸡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IBD超强毒株攻击后,对照雏鸡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雏鸡,发生典型IBD,并全部死亡,而疫苗免疫雏鸡免疫保护率达60%,表明疫苗免疫后,可增强雏鸡的局部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