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国内冷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同时对国内外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不同水平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冷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超  卢杰  郑维列  周晨霓 《高原农业》2021,5(4):338-352
急尖长苞冷杉是我国易危的二级保护植物.本文基于急尖长苞冷杉已刊出的研究成果,对CNKI内全部检索结果进行总体概势上的文献计量分析,并从种群与群落结构、地上植物性状、地下土壤生态、凋落物及苔藓层、种子库与天然更新、气候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开展急尖长苞冷杉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白龙江林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冷杉属树种,由冷杉与各种植物组成的森林群落是白龙江林区的典型植物群落。冷杉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导致冷杉林资源被严重破坏。以白龙江林区冷杉的常见病虫害——冷杉幼苗立枯病、煤污病、立木腐朽病、冷杉球蚜、冷杉梢斑螟、冷杉芽小卷蛾和松叶蜂为例,对其发病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影响色季拉山典型天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为有效提高其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分析色季拉山阴坡与阳坡5种影响因子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通径分析找到影响其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  结果  阳坡和阴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及阳坡林分郁闭度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认为阳坡凋落物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阳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苔藓厚度、种子带翅长度、林分郁闭度;阴坡苔藓厚度是影响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最关键因子,阴坡各影响因子对幼苗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种子千粒重、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  结论  凋落物厚度是影响色季拉山阳坡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幼苗密度的最大因子,阴坡苔藓厚度是最关键因子。表3参27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共有松杉类植物31种,隶属于14属3科。其区系特点:属的分布型温带成分占优势;种的分布型全为中国特有。其分布格局: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在松科的冷杉属,云杉属、铁杉属和松属中有明显的近缘种间地理替代理象。该类植物的湖北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梵净山珙桐和冷杉,保障梵净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稳定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以梵净山典型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和珙桐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种植株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2种珍稀植物C和P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冷杉叶冷杉茎珙桐茎珙桐叶,N含量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冷杉叶珙桐茎冷杉茎;C∶N分布规律为珙桐茎冷杉叶冷杉茎珙桐叶,C∶P和N∶P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珙桐茎冷杉茎冷杉叶。根据2种珍稀植物的化学计量数比判断,该地区植物更多受氮限制(N∶P14),但有充足的磷。珙桐土壤的N含量与茎的N含量呈正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与叶的N含量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冷杉土壤的N含量与冷杉茎和叶的N含量均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珙桐土壤的P含量与珙桐茎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极显著;冷杉土壤的P含量与茎的呈正相关且极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弥补高原高山森林天然更新研究的不足,促进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更新和恢复,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了海拔与坡向、种子质量、林隙等对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特性和幼苗数量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苔藓厚度、凋落物厚度与幼苗数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由于海拔与坡向的不同,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均存在差异性,尤其是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均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种子千粒重分布范围为3.32~12.86 g,阳坡为3.72~14.68 g,阳坡种子质量要优于阴坡;在海拔3 800与3 900 m处千粒重表现为显著差异,阴坡与阳坡亦然。在阴坡与阳坡,种子带翅长度、种子去翅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数量亦然。林隙研究结果为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林隙>林缘>林下。林分郁闭度、种子带翅长度、种子质量、凋落物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苔藓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急尖长苞冷杉天然更新,其中苔藓厚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最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横断山区云、冷杉林更新成活率低。通过野外定点观测的试验数据,展示了林内和采伐迹地上云、冷杉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光合速率与光、温度的关系及其蒸腾速率的变化状况;并从生理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变化原因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阐述了云、冷杉天然更新不良的主要限制因素,从而为加快云、冷杉林人工更新的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项调查是采用常规方法,按不同立地特征和林分类型,进行天然更新调查,通过1046块样地的更新效果分析,洮河林区云、冷杉天然更新中等和良好的占79%,更新效果较好。并从林地类型、森林类型、郁闭度、林龄、地形等方面,分析了天然更新的规律,找出了影响天然更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为合理经营森林,实现永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20-04ml 目录     
目的幼苗幼树空间分布是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云冷杉不同苗高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并分别研究幼苗幼树与周围小径木和大径木的关联性,以探究云冷杉幼苗空间变化规律和空间结构对幼苗幼树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冷杉天然更新措施,为云冷杉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8月在金沟岭林场设置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标准地(0.36 hm2),应用SADIE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林分不同苗高级云冷杉的分布规律。结果云冷杉林分总体直径分布呈反“J”型;色木槭与冷杉直径分布呈增长型,云杉和红松为多峰波动曲线。林分内小径木聚集指数Ia > 1,且随机化检验概率Pa < 0.025,总体呈聚集分布;大径木Pa值为0.025 ~ 0.975,呈随机分布;随林木生长发育,林分空间分布由聚集逐渐趋于随机。冷杉作为主要树种之一,其小径木与大径木空间分布与林分总体空间分布相似;云杉呈随机分布;冷杉幼苗与冷杉大径木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与云杉呈正相关,其幼苗具有较好的耐荫性;云杉幼苗总体呈空间分离或空间不相关,仅与冷杉大径木呈空间正相关性,云杉与冷杉为良好的伴生树种。苗高Ⅰ、Ⅱ、Ⅲ级冷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Ⅳ、Ⅴ级的幼树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Ⅰ、Ⅱ级云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结论林分内,冷杉幼苗株数较多,与大多林木呈空间正相关,有利于冷杉的林下更新。云杉木材质量较好,作为主要目的树种,其大径木及幼苗株数较少,且幼苗幼树与小径木及大径木均呈空间分离,林下云杉更新状况较差,因此,在云杉幼苗时期采取适当的遮蔽措施,幼树时期进行采伐等经营措施,促进云杉幼苗生长,并通过对冷杉株数的合理控制,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为其释放生长空间,以增加云杉母树株数,提高产种能力及产量,促进云杉更新。   相似文献   

11.
急尖长苞冷杉林林线附近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是西藏东南部高山林线区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分布于色季拉山海拔3 600~4 400 m区域,为阴坡高山林线的优势树种.在藏东南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林线附近海拔4 000~4 400m地带进行样地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急尖长苞冷杉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a)、Jaccard指数(Cj)、Cody指数(βc)以及种群结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林线5个海拔的调查样地中,共有种子植物26种,分属16科20属;随海拔梯度的升高,植物的科、属、种的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亦呈相似的趋势;2)林线附近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α多样性与海拔总体呈负相关;3)在生境转折带的4 100~4 200 m之间Jaccard指数(Cj)最低,Cody指数与海拔呈负相关;4)林线附近的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总体呈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5)在林线附近,海拔4 200 m的急尖长苞冷杉的分布与生长状况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分析,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倒木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林木风倒或枯死形成林冠空隙,从而促进天然更新,而在倒木上更新较少,这和云冷杉林大部分是直接在腐烂的倒木上完成天然更新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云冷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匀滑技术和谱分析等方法,在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基础上,对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臭冷杉种 群和红皮云杉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臭冷杉径级结构呈典型的倒J 型分布,幼苗和幼树在 种群中所占比重大,种群个体数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红皮云杉结构近似呈倒J 型分布,幼苗所占比重较大。2)臭 冷杉种群的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出现2 个高峰,一个出现在第4 龄级阶段,另一个 出现在第9 龄级阶段;红皮云杉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也基本一致,每个龄级阶段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比较稳 定,没有太大差异。3)臭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I域型和Deevey-III型之间,更趋于Deevey-II型;红皮云杉 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II型。4)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种群的生存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减小,-积死亡率 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大。5)臭冷杉种群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变化基本一致,红皮云杉也具有类 似的变化。6)谱分析显示,臭冷杉种群天然更新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受基波的影响较大,说明臭冷杉种群在整个生 命过程中的数量动态变化,主要是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红皮云杉种群天然更新也存在明显的波动,但受基波影响 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 m×20 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lt;2.5 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gt;灌木层gt;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分析,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倒木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林森风倒或枯死形成林冠空隙,从而促进天然更新,而在倒木上更新较少,这和云冷杉林大部分是直接在腐烂的倒木上完成天然更新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分析,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倒木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林木风倒或枯死形成林冠空隙,从而促进天然更新,而在倒木上更新较少。这和云冷杉林大部分是直接在腐烂的倒木上完成天然更新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木本接骨木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植国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23-1226,1231
接骨木属植物大多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美容价值、药用价值及观赏价值。就接骨木属在植物分类中的地位、种类及特征与分布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及国外分布的几种主要木本接骨木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m×20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2.5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  相似文献   

19.
秦岭冷杉是我省眉县太白山历史悠久的古老树种,1999年8月经国家批准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秦岭冷杉生长在海拔2200-3000米的地带,大多生长在阴坡或小溪旁的山林里,幼年树基本不太结果子,只有阳光照射较好的地带的成年冷杉树才会结果,属隔年结果树种。结果不易,但种子有时被鼠害侵蚀,树种自然更新能力差,数量也逐渐减少。所以,秦岭冷杉还有着“植物活化石”称号。通过去年中央开始秦岭整治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自然状态下使生态环境恢复,对现存树种加强保护,扩大树种的分布,促使其种群更新,也加强了眉县对秦岭冷杉等秦岭地带稀有树种就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秦岭冷杉的地域分布、生态习性和应用价值,分析了秦岭冷杉濒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眉县秦岭冷杉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