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实验室保藏的高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UN2-71为生产菌株,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此指导新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筛选;同时通过对发酵培养基以及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白色链霉菌UN2-71的最佳摇瓶装液量30mL、最佳接种量10%、最佳发酵温度30℃、菌丝生长的最佳摇床转速150r/min、最适起始发酵pH值为7.0.经优化后,白色链霉菌UN2-71的ε-聚赖氨酸产量提高至2.37g/L,较优化之前的产量1.64g/L提高了44.5%.  相似文献   

2.
艾佛菌素(Ivermectin)是近年研制出来的高效,广谱,低毒和低残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它是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阿佛链霉菌(Streptomyceas avermitilis n.sp)的发酵产物。阿佛链霉菌是由日本北里研究所从土壤放线菌中筛选出来的。从阿佛链霉菌获得的抗菌素类称阿佛菌素类(Avermect—ins)。它是由八种成分混合组成的大环内酯类——群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特点是,对细菌和真菌没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内外寄生虫有不同程度的抗虫作用。在八种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本实验室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Fyss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yss为链霉菌属,其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最适初始pH为8.0,培养时间5d,培养温度28℃,培养转速210rpm。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为目标菌,通过平板梯度稀释法从槟榔根系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奇异根串珠霉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发酵液复筛出4株抑制效果达90%以上的菌株,编号为D2-3、G1-12、D2-9和G9-4。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抑制率99.76%的菌株D2-3进行分类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一株链霉菌,与桑树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sunensis)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41 %。  相似文献   

5.
通过筛选高活性纤维素酶产生菌,为微生物纤维素酶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刚果红染色法从绵羊粪便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用DNS法测定酶活力,根据酶活力复筛后,分离得到一株能够产生高活力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目的菌B5。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B5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应用B5菌株对四种纤维性饲料进行消化降解实验,探究菌株B5降解饲料粗纤维的特性。形态学观察确定B5菌落符合放线菌的特征;分子学鉴定其16S rDNA序列全长1 585 bp,在进化关系上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聚成一簇,同源性高达99%。鉴定B5菌株属于链霉菌属成员。B5菌株对饲料粗纤维降解效率与酶活力显著相关,对饲料粗纤维降解效率与饲料中纤维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分离菌株及其2种发酵液对3种水产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拮抗作用。从南太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0株放线菌菌株,隶属于6个目、9个科和12个属,除优势菌群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分离到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壤霉菌属(Agromyces)等,通过优良拮抗放线菌初筛,26株放线菌对至少一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对初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复筛,9株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仍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Spr-T-4-14发酵液对3种病原菌具抑菌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茶树的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出L-蛋氨酸产生菌编号ZH-18,通过薄层层析鉴定该菌种能产生L-蛋氨酸。经培养基成分优化和培养条件优化,得到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葡萄糖5%,蛋白胨2%,34℃,pH7.5,接种量为5%,摇床转速为180 r/min,培养时间3 d。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生的L-蛋氨酸含量最高,平均达到了2.065 g/L,比优化前的1.223 g/L提高68.8%。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香蕉枯萎病生防菌资源,探究其抑菌机理,从润楠树(Machilus pingii )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对香蕉枯萎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基于16S rRNA序列进化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其种属。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测盆栽试验的防控效果,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其对孢子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筛选出一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鉴定为链霉菌属,命名为JRGG-11,该菌对枯萎病四号生理小种(Foc 4)的抑菌率为80.48±1. 49%,发酵液的抑菌率为58.77±1.31%。盆栽试验显示JRGG-11发酵液对Foc 4的防控指数为83.1%。菌株JRGG-11提取物对Foc 4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为18.70 μg/ml。当用4×EC50处理时,Foc 4菌丝形态和细胞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孢子萌发完全被抑制。结果表明,链霉菌JRGG-11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优良的一类广谱、高效抗寄生虫药〔1〕。它是一种新型放线菌——阿佛曼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的代谢产物,该链霉菌1975年首次在日本静岗地区土壤中发现,1979年由Brug鉴定命名〔2〕。AVM为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它存在于A和B两类化合物中;每一类化合物中又分1和2两个亚类,每一个亚类又含有5%~10%的低级同系物,其主要成分用字母a表示,次要成分用字母b表示。AVM是8种成分即A1a、A1b、A2a…  相似文献   

10.
冰川棘豆生物碱分析及苦马豆素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冰川棘豆干粉,经甲醇提取,盐酸酸化,酸水液用氯仿萃取数次,NaOH调pH至9~10,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称重表明生物碱多集中在正丁醇组分,且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薄层层析检查结果显示,氯仿组分有10种生物碱,乙酸乙酯组分有7种生物碱,正丁醇组分有5种生物碱.将正丁醇组分经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一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每30~50 mL收集1份,薄层层析监测,同类合并.Ehrlich's试剂显色明显段油浴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进行薄层层析对照,其斑点形状、颜色相同,Rf值相近.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可培养方法以四川省阿坝地区药用植物狼毒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多种因素决定了狼毒内生放线菌分离数量,其中土壤有机质与其相关系数为0.86,在0.05水平相关性显著.2)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52株内生放线菌,占总数30.4%;植株不同部位分离内生放线菌结果为根部>茎部>叶部>花部.3)16S rDNA-RFLP将供试菌株分成11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以链霉菌属为主,其余菌株包括诺卡氏菌属,北里孢菌属,克里布所菌属.4)对代表菌株NRPS,PKS基因分析共获得4个PKS基因和2个NRPS基因;大部分代表菌株对3种病原真菌有抗菌活性,菌株SCAUEⅢD11-1效果最好.综上,狼毒内生放线菌分离结果受多因素影响,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功能基因筛选及抗菌活性结果揭示出阿坝地区狼毒内生放线菌具有潜在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7份土壤样品和1份水样中,筛选得到7株产壳聚糖酶的菌株。观察菌落呈白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平整,周围有透明圈。对其中的5株菌株进行了镜检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结果均为G-、杆状、不产芽孢、氧化型、发酵产酸。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性状优良的益生性乳酸菌,并为制备优良的牧草青贮型发酵菌剂奠定基础,试验采用MRS-Ca CO3平板从青海高海拔地区牧草或青贮牧草中筛选乳酸菌,同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产酸能力、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燕麦草中共筛选获得水解圈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12株,其中植物乳杆菌4株,发酵乳杆菌3株,干酪乳酸杆菌2株,屎肠球菌1株,嗜酸乳酸杆菌2株;植物乳杆菌YZ05和屎肠球菌YZ06是同型发酵乳酸菌,与其他菌株相比,具有很强的产酸能力和良好的益生特性。说明植物乳杆菌YZ05和屎肠球菌YZ06是制备青贮饲料的优良菌剂。  相似文献   

14.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5,24(12):66-73
以短芒大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法从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研究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及耐酸性,筛选优质乳酸菌。以期探明短芒大麦草叶围及青贮发酵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特性及青贮料中乳酸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促发酵效果的乳酸菌菌株,为有益微生物饲料研发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短芒大麦草经青贮发酵后各微生物菌群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乳酸菌数量由0 cfu/g FM增加到4.00×108 cfu/g FM,酵母菌数量由8.50×105 cfu/g FM增加到1.02×108 cfu/g FM,而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从短芒大麦草青贮发酵体系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经鉴定Lx36为Lactobacillus pentosus,Lx37为Lactobacillus brevis,Lx53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Lx54为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筛选得到1株益于青贮的乳酸菌株Lx36,约在20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OD值达到4.21,且发酵12 h的pH仅为4.08,并可以在pH=3.0环境条件下生长。综上所述,青贮发酵是体系中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及变化直接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短芒大麦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种类较丰富,筛选得到的戊糖乳杆菌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酸性,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适宜用作促发酵的青贮添加剂菌种。  相似文献   

15.
以绿僵菌(Nomuraea rileyi)和黑胸败血病菌(Bacillus sp.)为靶标,从泰山林地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家蚕病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放线菌BS-112。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理化性质、细胞壁组分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该菌株抗菌谱广,抗菌物质耐高温,在酸、碱环境比较稳定,抗菌物质粗提物对黑胸败血病菌和绿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9.53μg/mL和78.13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8.13μg/mL和156.25μg/mL,表明在较低浓度下即可达到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比6种红酵母细胞的破壁方法,结果表明:酸-热法为红酵母细胞破壁的最佳方法.对红酵母细胞自溶条件分析后证实温度是影响细胞自溶的主要因素.利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一种红酵母色素进行分离,经鉴定发现其中共有3种类胡萝卜素,分别为β-胡萝卜素、红酵母烯和圆酵母红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试验从代谢组学水平探讨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板芪清肺组方中药材的代谢差异。【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和代谢途径分析探讨板芪清肺组方中药材粉末和经贝莱斯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板芪清肺组方药材差异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结果】发酵板芪清肺颗粒组方组(Enzyme组)和未发酵板芪清肺颗粒组方对照组(Water组)在正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34 624个差异代谢产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15 762个差异代谢产物。将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可分为203类,正、负离子模式组间关系PCA图的区分效果良好;发酵后主要上调差异代谢物包括雌马酚、二乙酸乙二醇酯、香草乙二醇、D-鸟氨酸、喹雌酚、胆固醇和乙酰胆碱等,下调差异代谢产物包括黄曲霉素、芥酸、肉豆蔻酸和黄嘌呤等;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到27条显著差异代谢通路,包括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精氨酸生物合成、组氨酸和嘌呤衍生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等。【结论】板芪清肺组方...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传统酸马奶中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蒙古乌兰巴托周边牧民家庭采集的5个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30株嗜酸乳杆菌,从中筛选出4株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进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7℃发酵24h,嗜酸乳杆菌发酵乳平均产酸为147.40T,pH值在3.69~3.53之间,粘度在366.3~384.3cP之间,12%TCA可溶性氮为6.262L~9.241mmol/L;4℃冷藏过程中,发酵乳pH降低缓慢,乳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且仍有较高活菌数;4℃冷藏4周时,MG1-5、MG2-1、MG4-2和MG1-12的存活率分别为96.86%、90.39%、89.73%和89.39%,乳糖分解率分别为39.52%、58.2%、46.57%和40.22%;4株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特性,MG2-1有较强产酸能力、蛋白水解能力和乳糖分解能力(P<0.05),MG1-5则具有更高存活率,MG1-12表现出更强产粘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调制优质动物苜蓿青贮饲料的优良乳酸菌,本试验以从郑州地区9个苜蓿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乳酸菌为试验材料,经抗菌活性、生长特性及产酸特性筛选菌株,根据16S r DNA序列,结合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发酵苜蓿粉考察菌株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9株乳酸菌中筛选到4株具有高抗菌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ZZU 457和ZZU 466在MR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及产酸性能较好,均能够耐受6.5%的盐浓度环境;菌株ZZU 457耐受10~45℃,以及p H为3.5的环境,而菌株ZZU 466能够耐受5~50℃,以及p H为4.0的环境;苜蓿粉发酵结果表明接种ZZU 457或ZZU 466在发酵18 h内均能快速产酸,其中接种ZZU 466的苜蓿粉发酵36 h时p H值达到4.2;结合理化特征及16S r RNA序列分析结果,ZZU 466被鉴定为融合魏斯氏菌。优良菌株ZZU 466在苜蓿青贮饲料调制加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西蓝花废弃茎叶固态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活性代谢产物变化。西蓝花茎叶碎渣与玉米皮、米糠和麸皮等原料混合后进行厌氧固态发酵,以接种前的混合原料为对照。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西蓝花茎叶发酵前后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识别差异代谢物;同时检测发酵后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和总酸、酸溶蛋白、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结果表明:西蓝花茎叶共有35个代谢物在发酵前后有显著差异,且发酵对代谢途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降解、氨基酸合成、植物次生代谢等方面;发酵后西蓝花茎叶的常规饲料成分含量与发酵前无显著差异,但总酸、酸溶蛋白和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提高。结果提示,代谢组学方法可用于鉴别发酵西蓝花的代谢物,同时西蓝花茎叶制备发酵饲料后可提高其饲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