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毕节地区名优辣椒的种植水平,开展不同栽植密度对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金椒1号、黔西泡通椒栽植密度分别为8 596、8 748株/666.67 m2时,最高产量分别可达225.55、248.17 kg/667.67 m2,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晚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肥料用量为纯氮10.45 kg/666.67 m2、五氧化二磷3.06 kg/666.67 m2、氧化钾5.73 kg/666.67 m2,比例为1.00∶0.29∶0.55时,晚稻产量最高,为440.7 kg/666.67 m2;当肥料用量为纯氮9.42 kg/666.67 m2、五氧化二磷3.68 kg/666.67 m2、氧化钾4.83 kg/666.67 m2,比例为1.00∶0.39∶0.51时,晚稻种植效益最大,为983.9元/666.67 m2,产量为437.0 kg/666.67 m2;氮、钾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大于磷肥。  相似文献   

3.
辣椒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品种天椒12号、天椒14号为试材,观察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椒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较小(80 000~116 000株/hm~2)时,种植密度对辣椒生育期与农艺性状影响不大;当种植密度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时,株高与果实畸形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株幅、有效分枝数与单果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辣椒折合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抛物线变化。天椒12号辣椒折合产量以密度为104 000株/hm~2时最高,为92 045.4 kg/hm~2;密度为116 000株/hm~2折合产量较高,为91 666.7 kg/hm~2。天椒14号辣椒折合产量以密度为116 000株/hm~2时最高,为86 931.8 kg/hm~2;密度为104 000株/hm~2折合产量较高,为85 984.8 kg/hm~2。综合考虑,建议在天水市辣椒生产上天椒12号种植密度以110 700株/hm~2左右为宜,天椒14号辣椒种植密度以112 1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4.
于2012年在宁夏大学实验农场大田生产条件下,以参试的玉米品种中单909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9种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0、10 000、11 000、12 000株),记为处理M4~M12,分析中单909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潜力和高产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处理M4~M12生育期为134~136 d,每667 m2产量为1 128.04~1 250.91 kg,其中每667 m2种植密度为6 000株的产量最高,每667 m2达到1 250.91 kg;种植密度为4 000株和9 000株的产量最低,每667 m2分别为1 128.04kg和1 129.81 kg.每667 m2产量潜力最大的种植密度是6 000株.  相似文献   

5.
移栽密度对秦优1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优10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移栽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秦优10号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 000-8 000株/667m2,拟合回归方程得出,最高产量的移栽密度为7 600株/667m2,对应的产量是252.57kg/667m2;移栽密度对一次以及二次分枝个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太明显;株高和菌核病的发生程度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在密度为6 500和8 000株/667m2时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发展六枝特区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探索最佳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选用志远油8号为材料,开展施用常规基肥、缓释肥+硼砂一次性做基肥、常规施肥3种施肥方式和4 000株/667m2、5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7 000株/667m2 4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比较各处理志远油8号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缓释肥40 kg/667m2+硼砂1 kg/667m2一次性作底肥,种植密度为6 000株/667m2时,志远油8号的产量最高,为129.02 kg/667m2;株高最高,为169.83 cm;主轴角果数最多,为113.5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为275.50个,角粒数为17.80粒/个;千粒重第三,为5.15 g。该施肥方式与密度为志远油8号种植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砂田油葵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砂田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葵生长发育规律、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1 500株/667m2时油葵株高最高;在1 500株/667m2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也高于其他密度,但蒸腾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密度;从产量的表现上看,1 500、2 000株/667m2时产量较高,显著高于500、750、1 000株/667m2,并且1 500株/667m2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说明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砂田油葵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是1 631株/667m2.因此,初步认为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砂田种植油葵适宜的密度以1 500~1 631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夏玉米品种衡单6272在冀中南夏玉米种植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及耐密性,在行距均为0.6 m的条件下玉米种植密度由株距调节,试验设玉米种植密度60 000、67 500、75 000、82 500和90 000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单6272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9 419.81 kg/hm2)最高,种植密度为75 000 kg/hm2时产量(9 347.97 kg/hm2)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67 500株/hm2时玉米空秆率为0,种植密度67 500株/hm2时玉米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逐渐缩短,千粒重逐渐降低,穗行数和行粒数变化不明显,但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时穗行数和行粒数均最大。在生产上衡单6272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该密度下,玉米产量最高,植株空秆率低,穗秃尖长度短,经济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适宜贵州省独山县晒红烟品种小包耳的栽培技术,通过开展4个施肥水平即氮肥用量5.5、6.5、7.5、8.5 kg/667 m2和3个种植密度1 050、1 350、1 550株/667 m2水平产量产值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2因素7个水平产量、产值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667 m2施纯氮8.5 kg和种植密度为1 550株的小区,667 m2施纯氮5.5 kg和种植密度1 050株的小区产量最低;产值最高的是667 m2施纯氮6.5 kg和种植密度为1 550株的小区,667 m2施纯氮8.5 kg和种植密度1 050株的小区产值最低。由此得出,影响产量与产值最大的因素是密度,施肥量次之;在合理密度下(1 550株/667 m2),施肥量为6.5 kg/667 m2时所取得的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张杂谷8号在玛纳斯地区最佳种植密度和追肥处理方式。2016年~2017年在玛纳斯试验站设栽培试验,按照底肥20 kg/666.7m~2磷酸二铵、播期为5月10日、全生育期浇水5次,对张杂谷8号的密度和追肥方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密度19 000株/666.7m~2和头水追肥15 kg/666.7m~2、二水追肥5kg/666.7m~2组合处理情况下产量最高,籽粒产量达到375.13 kg/666.7m~2;谷草产量达到2 577.91 kg/666.7m~2。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13年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以郑单958、先玉335、通科8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45 000株/hm~2、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均表现为4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90 000株/hm~2处理,而秃尖表现为9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45 000株/hm~2处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郑单958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804.85 kg/hm~2,先玉335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808.91 kg/hm~2,通科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009.90 kg/hm~2,金山27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796.91 kg/hm~2。行粒数与穗长间相关系数最大,r=0.93,秃尖与出籽率间存在负相关,r=-0.51。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种密度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设种植密度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以播5 5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 090.0 kg/667m2;最佳密度为5 000~6 000株/667m2,群体生长较合理。建议在余庆县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夏小均  陈杰 《农技服务》2013,(9):1015-1018
在贵州道真、贵州德江、重庆彭水、湖南桑植4个烤烟主产县进行移栽期、种植密度、施氮量、留叶数4因素5水平的均匀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留叶数是影响烤烟大田生育期关联度最大的指标;留叶数是与茎高、茎围、有效叶片数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其次是种植密度;留叶数是与产值、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指标,其次是种植密度。通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推导出了不同产区最大产值产量时的4个影响因素理论水平数值。道真县在常规移栽期提前8 d,施氮肥3 kg/667 m2,种植密度1 143株/667 m2,留叶数24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45.08 kg/667 m2,最高产值1 714元/667 m2。德江县在常规移栽期推后6 d,施氮肥12 kg/667 m2,种植密度700株/667 m2,留叶数17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55.7 kg/667 m2,最高产值2 742元/667 m2。彭水县在常规移栽期移栽,施氮肥5 kg/667 m2,种植密度1 043株/667 m2,留叶数23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63.2 kg/667 m2,最高产值2 552元/667 m2。桑植县在常规移栽期推后7 d移栽,施氮肥12 kg/667 m2,种植密度700株/667 m2,留叶数17片时,可获得最高产量190.75 kg/667 m2,最高产值3 706元/667 m2。  相似文献   

14.
以早熟晚粳稻9915为试验材料,从密度、氮肥运筹和水浆管理3个因子分别对机直播稻、机插稻的分蘖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直播稻的播种量宜在3.5 kg/666.67 m2左右,基本苗、高峰苗和成穗率分别控制在9万株/666.67 m2、52万株/666.67 m2、50%左右;总施氮量(纯氮)控制在18 kg/666.67 m2左右,基蘖肥与中后期穗肥比例定在5~6∶4~5;当搁田苗数达预期穗数的90%~100%,高峰苗控制在50万~51万株/666.67 m2时,应开始搁田。机插稻的密度宜定在13.3 cm×30.0 cm左右;总氮量(纯氮)在18 kg/666.67 m2左右,基蘖肥所占比例控制在50%~60%;当搁田苗数占预期穗数的90%~100%,即苗数达到21.5万株/666.67 m2左右,高峰苗控制在23.9万~24.7万株/666.67 m2时,开始搁田,可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小麦氮肥用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钾肥用量不变且比较适中的情况下,纯N施用量为17.8 kg/666.67 m2时,最高产量为459.4 kg/666.67 m2;纯N的最佳经济施用量为14.7 kg/666.67 m2,对应产量为455.5 kg/666.67 m2。  相似文献   

16.
以芝麻品种豫芝DW607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机械种植膜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量、氮磷钾施肥量及种植密度三因素耦合效应对豫芝DW607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每次灌水2.5 h,滴灌量为177.89 m3/(hm~2·h),施N 182.325 kg/hm~2、P2O577.074 kg/hm~2、K2O 30.399 kg/hm~2时,豫芝DW607的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2 621.79 kg/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陕西省旬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索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在渭北旱塬春玉米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该县连续3年设计5种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陕单609种植密度从4 000株/667m2增加到5 000株/667m2,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逐渐提高,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为955.3kg/667m2,之后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升高,茎粗明显变细,双穗率下降,倒伏率增大,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减少趋势。得出该地陕单609旱作地膜栽培的适宜密度应为4 500~5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种植密度对葛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细叶葛根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种植密度(16 500、13 500、12 000、10 500、9 000株/hm~2)单行种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葛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提高广西葛根栽培水平及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12 000株/hm~2时,葛根单株产量、折合小区产量、茎粗、淀粉、总糖、可溶性蛋白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2 kg、161.2 kg、11.93 mm、290.0 g/kg、9.5 g/kg、25.2 g/kg,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主成分分析中,12 000株/hm~2处理得分最高。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广西葛根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环境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旱作农业和高粱机械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品种晋杂108号、汾酒粱1号、晋杂3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环境,即旱地、瘠薄地、水肥地,裂区为种植密度,设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粱12个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栽培高粱合理种植密度及最佳种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主要性状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相比水肥地种植环境,在瘠薄地和旱地种植环境下高粱株高降低,千粒质量减少,产量下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降低,而穗柄长随密度增加而增长,其中,正常水肥地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108号产量达到最高(7 143.7 kg/hm2),瘠薄地处理条件下汾酒粱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1 177.2 kg/hm2),旱地环境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34号产量表现优异(799.5 kg/hm2)。说明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机械化栽培高粱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以宁杂1818为材料,在沿海旱作区开展密度、氮肥总量、氮肥运筹、薹肥施用时间和摘薹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产量随密度和氮肥总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宁杂1818移栽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可达4 657.75 kg/hm~2。移栽密度为75 000株/hm~2、氮肥投入总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4 830.50 kg/hm~2。氮肥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6∶1∶3时,苗期和越冬期植株性状最优;配比为5∶2∶3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产量最高。随着薹肥施用时间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薹高5 cm时施肥产量最高,为4 548.30 kg/hm~2,当薹高大于25 cm时,产量明显下降。在机直播或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下,摘薹比不摘薹增效8 534.72~9 522.90元/hm~2,增效51.87%~61.74%。沿海旱作区宁杂1818适宜移栽密度为67 500~97 500株/hm~2,氮肥总量控制在300 kg/hm~2,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5∶2∶3,在薹高5~15 cm时施薹肥可获得最佳产量。宁杂1818摘薹生产可大幅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