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 1 3年生不同地位级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 ,间伐强度对不同地位级杉木林的单株生物量生长影响达到显著差异 ,单株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大 ,单位面积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小。树干生物量随年龄加大比例上升 ,枝、叶生物量随年龄增加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在浙江庆元林场3个林区分别开展了不同间伐强度(10%~15%、16%~30%、31%~40%)对杉木(隆宫林区杉木19年生,卢峰和白领头两个林区20年生)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3 a后,隆宫和卢峰林区胸径、单株材积都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3个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胸径平均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平均连年生长量都要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而16%~30%和31%~40%间伐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树高平均连年生长量差异都不显著,3个林区31%~40%间伐强度的平均林分蓄积都较小,隆宫和白领头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卢峰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本研究通过综合林分因子分析得出隆宫和白领头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16%~30%,而卢峰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为31%~40%。  相似文献   

3.
杉木定量抚育间伐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杉木林木胸径生长规律和林分分化特征,确定了间伐起始期和间隔期。利用优势高与平均高、年龄关系建立了杉木立地指数模型。通过对胸径与冠幅关系的研究,得到不同立地指数睛的杉木基本经营密度N0及饱和密度Nk模型。根据立地指数等确定经营密度指标u得到间伐后保留密度计算模型,并籍以计算间伐强度。提出了利用计算器编程进行间伐设计的新方法,只要输入胸径、部分树高和林龄,各林分因子及间伐技术指标就可从计算器中读出  相似文献   

4.
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机质、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pH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升高,37%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20%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对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10-20cm土层。这些研究结果对认识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湘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间伐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产量为数量指标来揭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何种立地,马尾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14指数级的间伐样地,平均单株生物量是对照样地的1.31倍,强度间伐是对照的1.49倍。14指数级的林分,首次间伐以中度间伐为好。林分生物量与间伐强度成反比,即间伐强度越大现存生物量越小。间伐样地林分生产力具有与林分生物量同样的变化规律。间伐6年间2种立地林分生产力远远高于林分平均生产力,14指数级林分,经中度间伐,林分生产力为平均生产力的120%。14指数级的林分,可在16年生时进行弱度疏伐,12指数级的林分,第1次中度间伐后,经营中小径材,可不再进行间伐。间伐能提高林分干材百分率,干材百分率随着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间伐能使树干部分通直圆满,提高材种规格和经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杉木林木胸径生长规律和林分分化特征,确定了间伐起始期和间隔期。利用优势高与平均高、年龄关系建立了杉木立地指数模型。通过对胸径与冠幅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不同立地指数下的杉木基本经营密度N0及饱和密度Nk模型。根据立地指数等确定经营密度指标u,得到间伐后保留密度计算模型,并藉以计算间伐强度。提出了利用计算器编程进行间伐设计的新方法,只要输入胸径、部分树高和林龄,各林分因子及间伐技术指标就可从计算器中读出。此法操作简单,准确快捷,科学合理,实现了林分因子计算与间伐设计自动化。  相似文献   

7.
杉木密度间伐试验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进行多次间伐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只要人工林立地条件相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林分断面积最终趋于一致,与是否间伐无关;(2)随间伐次数增加,获得的木材径阶也逐渐增大,未被间伐的保留木则多为大径材;(3)对于立地指数大于16的杉木宜林地,宜采用高密度造林、多次间伐的经营模式,以生产不同规格用材满足木材市场需求,还可提高林分累积断面积的生长量;对于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应该采用稀植造林,以生产小、中径材为主;(4)应在立地条件好、低密度造林条件下培育大径材林木;(5)在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间伐在促进林分断面积生长方面的贡献并不明显,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相似文献   

9.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10.
对4种不同栽培措施的日本落叶松、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等多种短周期工业材309株样木的材性进行了全面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大,木材生长率和纤维宽度大.但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减小;立地指数相差两级,木材的年龄宽度、纤维宽度、长度和微纤线角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植密度小,木材的年轮宽度和干缩比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及体积全干缩率减小;栽植密度增大,杉木和昭林6号杨木材的力学强度提高,但尾叶桉和I-69杨降低;不同栽植密度的木材pH值及酸碱总缓冲容量,都是心材大于边材,但木材的脲醛树脂胶凝速度,则是边材快于心材.与未间伐林分的木材比较,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年轮宽度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和微纤丝角度减小;间伐强度增大,针叶树村的力学强度降低,阔叶树树则提高.但将强度间伐材(间代40%)与未间伐材比较,结果完全相反;北京杨木材心材的pH值、酸碱缓冲容量及总容量,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边材却减小.施肥措施能够增大纤维直径,但将导致纤维长宽比、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的降低施肥可以使树木速生,但会降低木材密度和质量,在培育建筑结构材的林分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树种林分造林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3个不同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3个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进行了分析讨论,接着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收益成本比、土地期望值和净效益投资比等动态经济指标对3个林分的造林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3个林分中,杉木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和经济材出材量最高,杉木林的NPV、IRR、LEV、B/C、N/K最大。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降位间伐的综合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人工林降位间伐的综合经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森林资源消耗的情况下,降位间伐可增加出材率,增加材积为2.3547 m3·hm-2;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扣除投入成本,实际可增益1177元·hm-2;降位间伐与传统间伐一样能促进保留木的生长,有利于培育中、大径材。降位间伐与不间伐比,保留木平均胸径生长量增加51.0%,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树高生长量增加15.5%,有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此外,降位间伐还能抑制伐桩萌芽,促进伐桩腐烂。因此,降位间伐在杉木人工林间伐时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14.
根据间伐8年后的湿地松林分生长和主伐造材调查结果,建立了胸径和断面积等与林分保留密度及本底断面积的回归关系,分析比较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径阶分布和造材材种结构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林分保留密度对林木胸径和断面积生长以及材种结构等均产生显著影响;尾径20cm及以上规格的材种出材率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而14cm及以下规格的材种出材率则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伐对照总的出材量虽比间伐的大,但增加的部分主要为较小规格的材种。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绥宁县用材林林龄结构现状,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用材林林龄结构优化进行建模,通过计算预测在不同采伐模式下用材林蓄积保有量和出材量的变化,从而找出最优的采伐模式。结果表明:用材林最优采伐模式即轮伐期为40年,择伐周期为15年,择伐强度为30%,抚育间伐周期为15年,抚育强度为15%。在这种优化模式下,到2025年绥宁县用材林蓄积保有量将达到10 186 848 m3,出材量将达到249 006 m3,使用材林发展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杉木间伐小径材材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杉木间伐小径材材性试验结果与成材杉木比较:密度小,晚材率较低,生长较快,吸水性较强;材质为未成熟幼林材种,物理性质较差,力学强度有所降低,作为建筑结构用材时,在设计与施工中必须注意到其强度的降低,采取必要的措施。杉木间伐小径材纤维长度与成材相似,纤维宽度略宽、纤维长宽比值略小,但尚为良好的纤维原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以浏阳地区4种间伐强度(20%,30%,40%和50%)下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样地内每木标尺,连续3年测量林木胸径和树高,对比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平均胸径和树高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当间伐强度为40%时,可促进胸径连续性增长,并合理控制树体高度;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树高的差异均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分析,间伐强度40%的整体增长趋势较明显,具有连续性,适合当地采用。  相似文献   

18.
A stage‐structured model for projecting stand growth and yield is coupled with a gradient‐based algorithm to determine optimal treatment regimes for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Karst.) plantations. The growth model forecasts the movement of trees between 3 cm diameter classes using a growth matrix that includes nonlinear equations for diameter growth. Because harvest treatments may be specified by tree diameter class, the model allow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thinning timing, thinning intensity, and thinning type simultaneously with planting density and clearfelling age. The optimization model is used to determine treatment regimes with and without thinning for a wide range of values for economic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economic planting density is highly sensitive to interest rate, logging costs, planting costs and site class. For a given set of economic parameters,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thinnings performed or the thinning intensity. Top thinning is the optimal method for every regime in which thinning is schedul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nagers have great flexibility in choosing thinning schedules: few thinnings and shorter rotations give almost the same economic results as more frequent thinnings and longer rotations. Major uncertainties in these results and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