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东海带鱼繁殖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0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的调查数据,利用单位补充量繁殖力和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估算模型,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渔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估算,当tc=0.5龄、F≥1.15时和当tc=1龄、F≥2.3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2)根据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的估算,当tc=0.5龄、F≥1.22时和当t。=1龄、F≥2.4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以上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3)目前(2003年为例)东海带鱼现行渔业资源状况为:tc=0.5龄、F=2.60,处于高危险区的较高危险点上。因此,在降低现有捕捞强度较难的情况下,建议提高带鱼开捕规格,以便更好地养护东海带鱼,使其资源能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1999~2011年东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共采集到273 ind冠丝鳍鱼(Zu cristatus)样本。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在东海海域采集到该种稀有鱼类。冠丝鳍鱼的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6+129;胸鳍11;腹鳍Ⅰ,5;尾鳍9+3;侧线鳞112;鳃耙2+9。体极侧扁,前部高大,肛门后急剧变细,侧线完全。背鳍前部1~6鳍条和腹鳍延长成细丝状。调查结果显示,冠丝鳍鱼仅在夏季出现于东海海域,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分布范围为27°00'~32°30'N、122°00'~127°00'E,集中出现于台湾暖流与黑潮暖流之间以及黄海暖流和黑潮暖流的交界水域。冠丝鳍鱼作为暖水性鱼种,主要栖息于热带水域,在东海海域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势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 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 225.1L 18070.1Lk 389.3Lh 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 1.021L 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 利用 2021 年 3—4 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 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 1+ ~5+ 龄构成, 1+ 和 2+ 龄占优势(68.54%)。根据 Logistic 方程拟合得到其 50% 性成熟叉长为 256.98 mm。独立 T 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 高龄组(3+ ~5+ 龄)与低龄组(1+ ~2+ 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日本鲭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58202.06±185914.39)粒/ind; 平均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101.70±492.21) 粒/mm; 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881.13±311.46)粒/g。绝对繁殖力和叉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且均与年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7<0.05)。回归分析表明, 3 种繁殖力指标与年龄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贡献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绝对繁殖力年增长量及增长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持续降低其后至 5+ 龄又略有回升。虽然高龄日本鲭所产出的卵子质量更高, 繁殖力更强, 但高龄个体数量较少, 因此绝对繁殖力群体贡献率小于低龄鱼。在制定日本鲭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时, 对于高龄日本鲭的保护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东海海域带鱼种群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于整个东海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进行了种群鉴别研究,通过对取样于东海南、北海域和近海、外海海域不同海区范围14批带鱼种群样品987尾鱼体的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数和测量,并对测取的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测定了火枪乌贼(Loligo beka)的胴长、角质颚形态指标等参数,阐述了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及其长度的相对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上、下颚差异较大,其中,上、下颚HL相对于RL均存在着等速生长现象(P>0.05);CL相对于RL均存在着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P<0.05);而WL、WW相对于RL则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P<0.001)。上、下颚各长度指标均受生长的影响,均随胴长的增长呈极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RL/HL、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不随胴长、体质量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可作为火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量(SDA)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并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SDR)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和小黄鱼组成,以鳀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缇占75.0%,小黄鱼占25.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10594 站位(34°59.9′N,122°29.9′E)、12694 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明显而统一的高峰段.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量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1%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2%,发光鲷12.5%,鳀8.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量较高.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8.
秋季我国近海不同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舟  金岳  胡飞飞  马迪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8,42(7):1050-1059
根据2015年10—11月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93尾短蛸样本,通过标准化方法对不同海域短蛸的10项角质颚形态值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建立判别函数以区分不同群体。结果显示,东海和黄海样本短蛸个体大小较为类似,南海个体明显较小;经角质颚形态值标准化处理,南海海域个体的角质颚形态比其他2个海域更小;方差分析显示,3个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除了下翼长外,东海与黄海个体的角质颚形态值均不存在差异,而南海与其他2个海域的角质颚形态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均为下颚形态值,第二、第三主成分均为上颚形态值;通过逐步判别分析,选取了6项角质颚形态值建立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在80%以上;回归树分析结果发现,短蛸的下颚形态值(下头盖长和下翼长)能够更快速地辨别不同海域的短蛸。研究表明,因摄食和栖息环境的不同,不同海域短蛸角质颚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通过角质颚的形态来判别短蛸的种群。  相似文献   

9.
高晓蕾  许然  张志新  郑小东 《水产学报》2019,43(7):1593-1602
中国海域跨度大,生态环境差别显著,栖息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长蛸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长蛸11个自然群体的14个形态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群体判别函数。结果显示,长蛸腕式为1234,腕间膜式为ABCDE。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067%。主成分1主要包括胴宽/体长、头宽/体长、漏斗后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36.979%;主成分2主要包括体质量/体长、胴背长/体长、漏斗前部长/体长3个参数,累计贡献率达29.088%。基于主成分散点图可以清晰区分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依据判别函数,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0.4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腕吸盘数目在澎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1个群体中北方5个群体与宜兰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嵊泗、南麂岛、连江3个南方群体聚成一支,之后与澎湖群体聚成一支,泉港群体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北方5个群体间形态相似度较大,且与南方群体差异显著;澎湖和泉港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中国沿海11个长蛸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地域差异性,形态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东海南部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根据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各季度月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及1989~1990年在福建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主要渔获种类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蟹类有66种,隶属于15科,39属;2008~2009年东海南部海域蟹类数量明显比1998~1999年减少,蟹类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减少36.2%;两次调查蟹类数量均以春季和夏季为高,但主要渔获种类不同,1998~1999年细点圆趾蟹渔获量占绝对优势,而2008~2009年细点圆趾蟹数量降幅最大,资源密度很低,光掌蟳、双斑蟳数量明显增多,取代了细点圆趾蟹成为最主要的渔获种类,其余种类如卷折馒头蟹、银光梭子蟹、武士蟳等所占比例变化不大;2008~2009年蟹类主要分布区域与1998~1999年不同,在海区内侧水深60 m以内海域数量分布较多,这与主要渔获种类双斑蟳分布海域范围关系密切;细点圆趾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有待以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海假长缝拟对虾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渔获率表示了假长缝拟对虾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调查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 1.4 kg/ h,春季较高 ,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南北数量分布变化大 ,30°0 0′N以北海域密度低 ,主要密集区在 2 6°0 0′~ 30°0 0′N,6 0 m水深以东海域。以 10 0 m水深附近密度较高 ,最高站位达 2 4 .2 kg/ h,出现在春季。其主要分布区在台湾暖流海域 ,底层水温、盐度比较恒定 ,渔场季节变动不大。繁殖期 7~ 10月 ,盛期在 8月 ,8月份开始出现补充群体 ,翌年春季生长加速 ,8~ 9月达最大值。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实行春保、夏捕 ,增加补充群体资源数量 ,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黄鲫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勇  程家骅  李圣法 《海洋渔业》2004,26(4):255-260
本文以东海区2000~2002连续3年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黄鲫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深和水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了东海区北部海域与中南部海域黄鲫的洄游规律差异。结果表明,东海区黄鲫的数量分布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且以长江口渔场的南端为界.东海区北部海域和中南部海域的黄鲫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差异。夏季,两个群体在吕四、长江口和舟山渔场20~95m水深的近海海域集中产卵,产卵适温为19.5~25.5℃,并有混栖现象。秋季,东海北部群体沿东西向作近外海索饵洄游(水深:25~100m,适温:22.5~23.5℃);而中南部群体沿西北向东南海域进行索饵洄游(水深:60~150m,适温:26~27.5℃)。冬季,北部群体越冬现象不明显,适温为10~12℃;中南部群体存在明显的越冬行为,越冬场主要分布在鱼山、鱼外和舟外渔场。至春季两个群体又均表现出向产卵场聚集的洄游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东海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一种形态属性稳定的硬组织,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根据2011~2014年期间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214 ind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样本,分析角质颚各项形态参数特征。相似性检验认为,雌雄角质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0.037;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可挑选出上头盖长(UHL)和上脊突长(UCL)为上颚形态参数的代表、下脊突长(LCL)和下侧壁长(LLWL)为下颚形态参数的代表,并拟合外部形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的关系。探究角质颚各部分形态参数比值与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从中挑选出随个体发育呈现稳定的指标。结果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随着胴长的增长呈极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随着体质量的增长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上颚的上喙长(URL)/UHL、URL/UCL、URL/上侧壁长(ULWL)、UHL/UCL和UHL/ULWL,以及下颚的下喙长(LRL)/LCL、下头盖长(LHL)/LCL的比值相对较稳定,随胴长和体质量的改变呈现稳定趋势,可以用来作为剑尖枪乌贼区别于其它种类的差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东海鹰爪虾的数量分布和数量变动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0 .5 2 8kg/h ,四季中以夏季最高 (0 .814kg/h) ,秋季次之 ,冬季较低 (0 .2 19kg/h)。其资源量的分布主要在 4 0~6 5m水深海域 ,在 30°0 0′N以北 ,可分布到 10 0m水深 ,以盐度 33~ 34的海域较为密集。不同海域的渔获率不同 ,中部海域渔获率较高 ,高峰期出现时间也较长 ,北部和南部海域高峰期出现时间短。由于过度捕捞的原因 ,鹰爪虾的平均资源量和最高现存资源量与 80年代中后期比较 ,分别下降 71.3%和 6 9.4 %。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在小虾出现高峰期实行休渔措施 ,以增加补充群体的数量 ,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16.
东海刺鲳资源状况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胡芬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06,28(2):99-104
本文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刺鲳的资源状况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东海刺鲳近年来资源数量稳定而且缓慢增长,2001~2005年平均资源密度为1.49kg/h,从数量分布来看,8、9月是刺鲳分布范围最广、资源密度最高的月份,主要分布海域为鱼山、江外和长江口渔场。分析4个季节刺鲳的分布水深变化情况表明,主要分布水深为50~90m,刺鲳分布具有季节移动现象,夏季最靠近近海。刺鲳的群体结构不稳定,以幼鱼和1龄鱼为主。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8°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 n 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 n 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9.
东海主要经济虾类繁殖期和分布区域及其资源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生物资源专项调查、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等调查资料,对东海主要经济虾类的繁殖期、分布区域、资源状况等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东海虾类资源保护措施以及设立东海虾类生产休渔期的初步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