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相似文献   

2.
适用于rDNA ITS分析的兰属菌根真菌培养及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兰属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专一性关系,采用覆盖纤维素滤膜于PDA培养基的方法培养兰属菌根真菌,提取其DNA后用于rDNA ITS分析。在培养过程中克服PDA液体培养及固体培养获得菌丝体少的缺点,操作方便,获得大量菌丝体;采用改进的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SDS方法提取真菌的DNA,通过提高缓冲液的pH值、增加EDTA的浓度以提高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此培养方法及改进的DNA提取方法均简便易行,提取的DNA产量高、质量较好;可满足菌根真菌rDNA ITS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  相似文献   

4.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兰科植物菌根的形成及特点、兰科植物与菌根菌的关系.兰科菌根真菌种类及分类鉴定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兰科菌根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真菌,可以降低水分、干旱、低温、盐碱、重金属胁迫和病虫害等逆境条件对植物造成的伤害,提高植物在逆境中的抗性。首先介绍了 AM 真菌的形态特征,之后对各种逆境条件下 AM 真菌的作用进行论述,为 AM 真菌在逆境条件下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集生长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的密林、开阔地两种生境的9种兰属植物,对其根部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经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相结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9个菌株隶属于29个菌属。对子囊菌和担子菌分别进行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子囊菌为优势菌种,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22.20%),炭角菌属(Xylaria,6.06%)和木霉属(Trichoderma,5.05%)为优势菌属。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分析结果表明,密林生境的兰属植物的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开阔生境。  相似文献   

7.
菌根真菌接种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萍  许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2-23,25
介绍了盐胁迫下菌根对植物的影响,并且探讨了菌根提高植物抗盐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间的相互选择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9.
为鹿蹄草耐寒性与其菌根真菌的关系研究奠定基础,对采集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鹿蹄草根部真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分为8个形态类型且菌落颜色、质地和外形不同;菌丝特征差异较大,多具隔膜;8株菌株的生长速度不同,生长最快的菌株培养15d,菌落直径达7.8cm;最慢的培养30d仅6.5cm;rDNA ITS序列分析显示,新丛赤壳属(Neonectria)1株、木霉属(Trichoderma)1株、镰刀菌属(Fusarium)1株和Uncultured fungus 5株,其中镰刀菌属真菌在鹿蹄草根中为首次发现。鹿蹄草能与多种属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鹿蹄草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真菌对红树植物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红树植物耐盐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利用本研究室分离得到的一株AMF侵染尖瓣海莲幼苗,以非侵染植株为对照,检测在不同程度盐胁迫下植物的根系电导率、脯氨酸、丙二醛(MDA)、抗氧化酶系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盐胁迫下,AMF能够显著降低植物根系电导率、脯氨酸含量、MDA含量,保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力较低的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红树植物根系细胞膜系统,保持细胞渗透平衡,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植物根系的伤害,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实葶葱生长发育、生理活动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为实葶葱驯化利用和AMF种质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将分离自实葶葱栽培田土壤中的AMF(优势属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孢子接种于人工栽培的实葶葱根际(AM 处理),以未接种AMF的实葶葱为对照(N-AM 处理),测定实葶葱植株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变化;取实葶葱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制备 0(对照),0.25,0.5和1 mg/mL的水浸提液,以叶用莴苣种子为受体材料,采用卷纸发芽法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叶用莴苣幼苗生长指标,以衡量实葶葱化感作用的变化。【结果】接种AMF后实葶葱生长受到显著促进,植株表型得到调控。出苗后150 d,AM处理的株高、全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根长、根体积、须根数、侧根分支数分别为15.00 cm、0.87 g/株、0.46 g/株、0.42 g/株、21.17 cm、2.24 cm3、8.83个/株、13.92个/株,较N-AM处理分别增加了36.74%,182.87%,251.42%,132.18%,23.83%,116.23%,14.23%,169.25%;菌根生长效应随实葶葱生长而增强,于出苗后120 d达到最高值1.33;AM处理实葶葱的全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分别为127.60,90.20,37.40 mg/株,较N-AM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88.04%,290.48%和76.42%,根冠比则显著降低了54.84%。AM处理实葶葱叶片叶绿素a、鳞茎可溶性糖和EPY含量较N-A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30.25%,58.33%和41.18%,叶片叶绿素 b 和可溶性糖含量比N-AM处理略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M处理根系中独脚金内酯素含量在出苗后呈增高-降低-增高的变化趋势,于出苗后 60 d达到最高值(2.86 ng/g),根系活力始终高于N-AM处理,盆栽实葶葱根系AMF侵染率最终为31.55%。当实葶葱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 mg/mL 、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分别提高了112.12%和66.67%;当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和1 mg/mL、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和1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降低了50.94%和4.69%及18.52%和35.19%。不同质量浓度实葶葱水浸提液对叶用莴苣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各处理的综合化感隶属函数值均高于对照(4.06),其中以0.5 mg/mL AM处理地上部水浸提液最高(15.49),0.25 mg/mL N-AM处理地下部水浸提液最低(6.89)。【结论】实葶葱的生长发育与生理活动均受到AMF强烈的正向作用,实葶葱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效果也受到AMF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沉香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不同地区的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etunicatu,CE1、CE2)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mosseae,FM1、FM2)于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幼苗,采用模拟土壤干旱胁迫,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土沉香的耐旱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未接菌组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接菌组叶绿素含量高于未接菌组;在干旱胁迫下,接菌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中度干旱胁迫以上,接菌FM1和FM2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组。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接菌组幼苗SOD酶和POD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接菌组SOD酶和POD酶活性高于CK组。土壤干旱使植物体内MDA含量上升;在中度干旱时接菌组MDA含量高于CK组;当土壤水分达到重度干旱胁迫时,接种FM2、CE1和CE2处理组MDA含量显著高于CK组。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土沉香菌根化苗能提高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耐旱性。模糊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轻度干旱还是重度干旱,接种菌根真菌幼苗的耐旱能力强于未接菌组,接种摩西斗管囊霉菌种强于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菌种,其耐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菌株FM1FM2CE2CE1。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元宝枫生长状况及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探讨元宝枫根系形态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在元宝枫幼苗生长基质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2种AM真菌,以不接种AM真菌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培养90 d后,测定元宝枫的生长状况、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接菌与不接菌处理之间的差异,采用envfit ()函数、冗余度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①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株高、地径、茎干质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著提高,根冠比下降。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的促生作用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②与对照相比,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大,粗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增加,细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显著降低。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根系形态的影响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③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密切相关。【结论】接种AM真菌有助于增强元宝枫的根系活力,改善其根系形态,促使其汲取更多养分,进而提高其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盆栽巨菌草(Pennisetum sp.)实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镉(Cd)浓度(T0:空白;T1:5 mg·kg~(-1);T2:10 mg·kg~(-1);T3:15 mg·kg~(-1))条件下,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巨菌草生物量、巨菌草Cd积累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施加菌剂(CK)相比,接种AMF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在5、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后可交换态Cd分别降低了18.65%、20.51%、6.53%和12.54%、16.64%、6.66%;在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0.98%、36.94%和36.54%、43.88%,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了14.31%、21.79%和25.78%、12.83%。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巨菌草对Cd的吸收能力,其中在5 mg·kg~(-1)处理下接种Ri,巨菌草的重金属富集系数(BCF)最高,达到0.77,由于植物地上、地下部分Cd的含量均增加,巨菌草的Cd转移系数(TF)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土壤中添加硒(Se)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研究镉(Cd)胁迫下人参菜生长、品质、矿质元素及Cd、Se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胁迫抑制了人参菜生长,降低了其品质,Cd在人参菜内大量积累。单独施Se、单独接菌和Se菌交互处理提高了人参菜的株高、茎粗、根长、植株分支数及生物量。维生素C、总黄酮、总酚含量显著增加,人参菜品质得到改善。人参菜中钙(Ca)、铜(Cu)和锌(Zn)含量增加,但镁(Mg)、铁(Fe)未受影响。单独施Se、单独接菌和Se菌交互处理降低了人参菜根系对Cd的吸收,抑制了Cd向地上部的转运,叶片中Cd含量较Cd处理分别降低了41.94%、70.50%和72.28%。综合来看,土壤施Se和接菌均能促进Cd胁迫下人参菜的生长,提高其品质,降低其可食用部位中Cd含量,尤以Se菌交互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11份柴胡种质进行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为柴胡种质资源利用和进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取自不同省份的11份柴胡干品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ISSR分析,利用DPS(V7.5)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11份柴胡样品的系统进化树。同时,利用ITS引物对柴胡样品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11份柴胡种质的ITS序列,对其遗传相似性进行鉴定。【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1条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利用这21条引物从11份柴胡样品中共获得185条扩增条带,其中156条条带呈现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例为84.3%。11份柴胡样品间遗传距离为0.458 8~0.782 2,表明这11份柴胡样品间遗传基础较狭窄;聚类结果将11份柴胡样品分成2大类,大部分来源相同或相近的柴胡样品聚在一起。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1份柴胡样品的ITS序列均长321bp,也可以分为2类,部分柴胡样品存在同质异名现象。【结论】利用ITS技术或将其与ISSR标记相结合对柴胡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析,可以提高柴胡种质资源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生长特性与功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采用分室根箱装置,以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取7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黏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以不接种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磷/锌吸收量、植物根系AMF gDNA丰度以及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接种F.mosseae、R.intraradices、G.versiforme、C.etunicatum的玉米和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及根外菌丝密度较高,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效应;C.claroideum、A.scrobiculata、D.spurca根系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较低,C.claroideum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吸收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玉米表现出抑制效应,后两者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无显著效应或抑制作用;AMF的生长指标(菌根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菌根生长效应以及磷、锌吸收效应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根系AMF总侵染率对玉米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9.0%,77.6%和74.1%;菌丝侵染率对紫花苜蓿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6.5%,72.6%和74.0%;此外,仅紫花苜蓿根系AMF gDNA丰度与根系总侵染率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ZmPht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菌根磷吸收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AMF的侵染指标显著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效应,AMF gDNA丰度可作为表示AMF生长的指标,但因植物而异,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MF吸磷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兰州湾脆蘑是新疆特有的野生优质食用菌,目前还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通过PCR扩增兰州湾脆蘑组织分离菌株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分析,探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组织分离菌株与荷叶离褶伞(GenBank登录号JF908330.1)相似度为99%,认为是荷叶离褶伞变种。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兰州湾脆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是红糖和麸皮,最适碳氮质量比为50∶1,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0~22.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不同程度盐分和重金属胁迫下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生长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重金属Cd污染(干土中含0、2、5 mg·kg-1 Cd)NaCl型(干土中含0、1.5 g·kg-1 Na+)盐渍化土壤(Cd0Na0、Cd0Na1.5、Cd2Na0、Cd2Na1.5、Cd5Na0、Ca5Na1.5),研究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对Cd和NaCl胁迫下小果白刺的菌根侵染、元素吸收、离子平衡、生物量、Na+和Cd含量与吸收的影响。【结果】在重金属Cd和NaCl胁迫下,接种F. mosseae的植物根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12.68%~21.90%。与不接种CK相比,接种AM真菌使不同处理小果白刺总干质量增加101.35%~215.29%;地上部矿质营养元素增加47.55%~21...  相似文献   

20.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35%条件下,分别设不接种(对照)、单接根瘤菌、单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等4个处理。结果发现: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沙打旺AM真菌侵染率(P<0.05),而接种根瘤菌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显著促进摩西球囊霉对沙打旺根系的侵染(P<0.05)。接种AM真菌不仅显著提高沙打旺对P的吸收(P<0.05),而且明显促进根瘤的生长。无论是在干旱条件下或是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双接根瘤菌与摩西球囊霉处理对沙打旺生长及养分吸收的效应显著高于单接菌处理,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以及N、P、K等吸收量均为最大。结果表明:AM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