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内小麦消费市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选育和推广高白度小麦品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国内高白度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生产状况,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了选育白度、产量均较高的品种是可行的.提出了通过建立和完善中筋麦的细分标准,符合国人的需求特点,促进高白度小麦品种的科研和生产.  相似文献   

2.
孙壮林  冀祝  王肇祥 《中国种业》2007,(8):13-13,16
通过对国内小麦消费市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选育和推广高白度小麦品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国内高白度小麦品种的选育和生产状况,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上选育白度、产量均较高的品种是可行的。提出了通过建立和完善中筋麦的细分标准,满足国人的需求特点,促进高白度小麦品种的科研和生产。  相似文献   

3.
2004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近几年来,全省小麦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一直稳定在200亿kg以上,标志着我省小麦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了解2004年我省小麦生产形势和品种利用情况,搞好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为各地合理利用品种提供参考和依据,省种子管理站于5月下旬组织部分小麦专家分赴全省小麦主产区,对大田生产、新品种展示田及国家、省品种试验田情况进行了考察,之后又召开各市种子站长座谈会议,对2004年度小麦品种利用和种子生产形势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4.
一、京郊小麦品种第六次更换的形式建国以来,京郊小麦品种已历经五次更换,每次更换都给小麦产量带来突破性提高。尤其是以丰抗号为主体的第五次更换,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京郊小麦生产。但是,任何品种只能适应一定的生产水平和生态环境。近几年,京郊小麦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肥水投入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两茬  相似文献   

5.
冀中南地区小麦品种布局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景春 《种子》1992,(6):42-43
小麦是冀中南地区(以下简称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占粮食总产的50%左右。在小麦生产中,小麦品种布局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增产措施。而每个良种的育成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和适宜地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天津市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13万hm^2左右,生产上用种为常规种。对品种的要求是抗寒、早熟、高产、抗旱、抗倒、抗条锈病,其中抗寒性是天津市品种筛选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建国以来,根据小麦主栽品种的变化,天津市小麦生产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本地区中强筋小麦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加工优势,同时,明确指出了发展中强筋小麦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中强筋小麦产业化的六大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前,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的单产水平在125~200kg/667 m2,与山东、河南、北京等地区的300~350kg/667m2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高产水平的距离相差就更远。我省小麦的年消费量在30亿kg左右,本省的小麦生产量就能满足需求,属自给型作物。虽现有市场已被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占领,但从1995年以来,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系)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并正在形成规模,因此,可望在2010年以前彻底扭转地产小麦销路不畅的被动局面。不但可以重新占领本省市场,而且,将以特种优质粉原料生产基地的面貌走出本省,走向世界,现在我省正在启动种子工程项目中将我省小麦品种定位在优质面包型、优质家庭用粉型和饼干型3个类型上,这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小麦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9.
贵州小麦生产及其品种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光艺 《种子》2000,(2):49-51
1 贵州小麦生产概况小麦是贵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和玉米,居第三位。产量约占夏粮的80%。发展小麦生产是调整城乡人民食粮结构,解决缺粮问题的重大举措,在贵州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小麦生产有很大的发展,1949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只有5.73万公顷,单产577.5kg/hm2。总产3311万kg;1989年小麦种植面积达38.2万公顷,单产1260kg,总产48132万kg;1998年发展到60.5万公顷,单产1800kg,总产108808万kg。50年间面积扩大了10.5倍,总产增加32.86倍。尽管如此,贵州小麦的单产水平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耕作…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是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历史,根据时代背景和发展状况把河南小麦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把品种更替划分为9大世代,并对各个阶段和世代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探索了河南小麦品种演变的轨迹、规律以及对增产的贡献,为今后河南小麦品种繁育、推广、更新换代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冬季气候变暖,采取小麦晚播和玉米晚收为核心的"双晚"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可最大限度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优化周年资源分配,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山东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周年高产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试谈江苏省专用小麦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小麦大量积压,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麦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面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小麦对我国小麦的冲击以及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急需发展切合我省实际的专用小麦生产。正确吸收借鉴国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经验,加快我省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步伐,以生产效益为中心组织专用小麦区域化生产,在大力发展强筋麦及中强筋麦的同时,重视弱筋小麦的生产开发。针对我省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专用小麦发展之路,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formis f.sp.tritici)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小麦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及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中国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灾害性病害。小麦条锈病不仅对小麦的产量有严重影响而且会导致种子生活力指标的下降。以感病品种‘绵阳11’与抗病品系‘R212’以及‘绵阳11’与抗病品系‘582-584’杂交组合的F2:3家系的种子的生活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绵阳11’与‘R212’杂交子代中小麦条锈病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极为显著;而在‘绵阳11’与‘582-584’的杂交组合中不显著。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会降低种子的生活力,同时它的影响程度可能与遗传背景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阶段有关。由此为小麦条锈病抗病品种的衰退趋势及抗病育种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的主产区,2010年是全省小麦生产继2004年以来的第7个丰收年,“河南熟,天下足”。河南,再次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河南是小麦品种大省,在生产上能够利用的品种有100多个,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在40%以上,因此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是小麦夺取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贵州小麦生产品种及其系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十年代贵州小麦生产品种及其系谱龙增栋,何庆才(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贵州具有明显的立体农业生态特点,自然条件复杂,小麦生产品种类型多,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一般都比较小。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小麦生产品种亦在不断更换。为了弄清80年代贵州小麦生产品种...  相似文献   

16.
解决小麦品种多乱杂差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小麦生产在品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乱、杂、(品质)差。这种状况已不适应当今“两高一优”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制约着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当前种子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南阳盆地小麦生育期中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小麦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得出南阳小麦长相好、产量低的原因,是由于独特的气象条件,当家品种的特点及栽培水平较低三方面原因造成的。根据小麦生态条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用良种,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方法,提高小麦单产。  相似文献   

18.
南阳栽培小麦历史悠久,全市各地都适宜小麦生长,但因产量瓶颈,以及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针对小麦生产形势与品种布局利用提出对策,对南阳市小麦产量、质量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1制定规划,规模种植 根据国家和地方对各类不同品质小麦的需要,建立不同品质类型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如:面包、面条和馒头专用型小麦应在土壤氮素水平较高、土质偏粘的淤土、砂浆黑土和中壤土集中的地区种植;饼干、糕点专用型小麦应在沙质土壤集中的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摝 《种子》2002,(2):61-62
本文通过对云南小麦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大力推广馒头、面条专用优质品种,是云南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达到这一目标,应抓好提高认识、建立基地、改善手段、加大引种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