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甘蓝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泰安春、秋甘蓝主要害虫菜青虫、菜蚜(桃蚜和萝卜蚜)、小菜蛾和大猿叶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据此将春甘蓝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秋甘蓝分为2个阶段,分别制订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冬枣的优良特性,并从土、肥、水管理和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蓝莓果树害虫发生种类及数量,为蓝莓果园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2011—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灯光诱捕方法对蓝莓果树的主要害虫进行调查,并分析了蓝莓果树主要害虫的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长春地区蓝莓果树害虫共有32种,主要害虫有7种,其中苹毛丽金龟成虫、舞毒蛾幼虫、黄褐天幕毛虫幼虫为5月份主要害虫;黄刺蛾幼虫、舞毒蛾幼虫、黄褐天幕毛虫幼虫为6月份主要害虫;黄刺蛾幼虫和双斑萤叶甲成虫为7月份主要害虫;双斑萤叶甲成虫为8、9月份主要害虫;桃蚜和大青叶蝉成虫全期发生。诱虫灯对蓝莓果树害虫诱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蓝莓果树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用Fisher判别准则预测害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两个总体的Fisher判别准则,对山东省惠民县1967 ̄1977年共1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的两类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判别方程:y=0.0127x1-0.0231x2,对历史资料与独立样本进行了回代验证与预测,拟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8.
农业害虫复合种群的时间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时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2):131-137
在关于单一害虫种群对时间的分布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3种害虫相互作用形式,研究了害虫复合种群的时间分布,给出了计算和预测害虫复合种群发生数量与发生时间的方法,解决了确定害虫复合种群的经济阈值及制定害虫综合管理系统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小麦品种麦蚜混合种群数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九个小麦品种上的麦蚜混合种各数量进行系统调查,经统计分析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对蚜虫发生高峰日5月6日的各品种上麦蚜数量间进行成数检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枣树害螨在树冠上发生的时空动态,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螨剂.[方法]2011年2月25日至9月20日在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统计记录田间枣树害螨自然种群各螨态的总数,并选用5;噻螨酮EC等杀螨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皮墨垦区枣园害螨5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约30 d.在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上随时间的推移分布动态时有变化,发生早期以东向和南向为多,至发生高峰期,各个方向叶片上分布数量差异逐渐减小;在树冠上、中、下层中的数量分布起初以树冠下层种群密度较高,而后经繁殖扩散,树冠上层种群密度增加,成为害螨在枣树树冠上的主要分布空间.6.8;阿维菌素·噻螨酮EC、5;噻螨酮EC和240 g/L螺螨酯SC等药后7d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在生产上可与常用杀螨剂轮换使用.[结论]枣树害螨8月中旬达到高峰,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88-1995年对安徽枣树害虫的调查,查明现阶段枣树害虫的种类、主要害虫的发生率、发生量和危害损失,提出枣树害虫综合防治对策.在171种枣树害虫(螨类3种)中,轻微发生的害虫149种,中等发生的12种,严重发生的10种.此外,尚有几种主要害虫的中等以上发生率均大于85%. 相似文献
13.
14.
15.
冬枣果皮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初步判断冬枣红色素的组成为类黄酮(包括黄酮类)、花色素苷类。通过对冬枣果皮红色素的NaOH提取液进行不同处理,对果实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下水浴2 h,目测其外观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吸光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温度越高,色素损失越多。进行避光、直射光、室内散射光处理发现色素对光照较敏感,易损失,应进行避光保存。供试的2种金属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在各吸收峰处都有上升的趋势。红色素对氧化还原剂的处理比较稳定。不同pH值对冬枣色素的颜色变化及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时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时间格局,建立了半变异函数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模型,时间格局均为聚集型;2007、2008年该虫的后效时间依次为36.94、35.16d,两者高度一致,这是由该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时间序列绿盲蝽种群数量的结构性占总变异的值介于70.44%~99.66%,表明绿盲蝽在时间序列上均有较强的后效时间性,结构性因子是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据此,可以用前36d种群数量预测后面某一时间绿盲蝽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