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曲病综合防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稻曲病综合防治探讨王疏白元俊刘晓舟刘兴远(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栾彤魏福刚(大连市金州区种子公司)(瓦房店市大河农场)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virens(Cke.)Tak.〕自从Cooke(1878)在印度首次发现以来,给世界各...  相似文献   

2.
拮抗细菌的定殖,浓度和喷施期与水稻纹枯病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两个拮抗细菌Pseudomonascepacia(P-6854)和Bacillussubitlis(B-916)在水稻植株上的定殖情况。P-6854和B-916菌株用利福平行抗药性诱导后用于检测。分别在喷施拮抗细菌后2小时及1天,3天,6天,10天和15天,分离检测水稻植株表面的拮抗细菌群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胞的定殖能力与最初引进拮抗细菌的浓度和水稻植株上有无纹枯病的病病斑有关,当被经起拮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30%爱苗乳油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以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为对照农药,以喷等量清水为空白对照,在易感稻曲病的水稻品种甬优6号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爱苗乳油每667m^2(下同)用药量30ml(分2次喷施)水稻稻曲病发病率为1.5%,产量为548kg;5%井冈霉素用药量300g(分2次喷施)稻曲病发病率为4.0%,产量为513kg;30%爱苗乳油用药量15ml(1次喷施)稻曲病发病率为4.1%,产量为518kg;对照(喷清水2次)稻曲病发病率为8.1%,产量为472kg。其中,30%爱苗乳油用药量30m1分2次施用的处理防效、增产效果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经多年接种鉴定,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强抗性的水稻地方品种早光头粳(P1)与感病品种粤B(P2)配置了P1、P2、F1、F2、BC1(F1×P1)和Bc2(F1×P2)6个世代。在水稻孕穗期,对这6个世代单株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病菌,调查各个单株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第1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次之;第2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不明显;对于该组合,按F2分离世代计算,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率为82.84%。  相似文献   

5.
福建经济植物7种真菌性叶斑病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省经济植物-太子参,梨,落葵,枇杷,龟背竹,龙血树和重阳木的7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太子参斑点病(Phomasp.)梨轮斑病(Phomopsissp.)为全国新记录病害,落葵白斑病(PseudocercosporabasellaeGohetHsieh),枇杷褐斑病(AscochytaeriobotryaeVogl),龟背竹灰斑病(Phomopsissp.)龙血树炭疽病(Colletotrch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27%噻呋?戊唑醇SC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6天施药,隔7天再用药一次,667㎡每次用27%噻呋?戊唑醇SC25-30 ml,对水稻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达89.1%-92.7%,优于噻呋酰胺和戊唑醇(常量)单用,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徽肖水稻栽培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较为复杂,痛害发生严重该文就安徽省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痛、白叶枯病、病毒痛(条纹叶枯痛、水稻矮缩病)以及部分后期痛害(稻粒黑粉病、稻曲病、叶尖枯病、云星病)等危害症状识别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安徽省水稻痛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是当前水稻穗期主要病害,应用75%肟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d)和之后7~10d各施药1次,使用剂量为10—15g/667m^2)对稻曲病的防效达90.4%-91.6%,但剂量为5g/667m^2时,防治效果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水稻品种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结果陈志谊陈毓苓陆凡王法明史阿宝许志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spv.oryzicola引起的病害[1],主要危害水...  相似文献   

10.
《农家致富》2010,(17):10-11
水稻中后期“三病三虫”将偏重发生 8月3日.江苏省植保站在靖江市召开了全省秋熟作物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预计水稻中后期“三病三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地区间病虫发生程度不平衡性较大。其中,纹枯病偏重、局部大流行,稻瘟病、稻曲病局部中等至偏重流行.  相似文献   

11.
卢玉山  史伯洪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143-143,152
开展30%氟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氟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30%氟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150—450mL/hm2于水稻破口前7~10d和破口期各喷雾防治1次.药后22d防效为74.64%-89.23%,与对照药剂125g/L氟环唑悬浮剂600mL/hm2防效(90.47%)基本相当,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264mL/hm2防效(45.22%),能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可以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同源四倍体水稻雌雄配子体的多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同源四倍体水稻由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倍增而导致生殖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雄配子体中存在较少的正常花粉粒(13.35%-17.49%)和较多的败育花粉粒(82.51%-86.65%)。败育花粉粒包括曲败,圆败和染败花粉粒。同源四倍体水稻APⅣ(4)的成熟胚囊内存在着正常蓼型,退化型和变异型胚囊。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7年,我们在研究稻曲病的过程中,在国内首次发现了稻曲病菌白化菌株(Vstilagioideasp),经分离、培养获得该菌株。白化菌株厚垣孢子形态明显不同于黑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白化菌株在培养特性上与黑色稻曲病菌不同。在我们的试验中,利用分离的白化菌回接水稻,产生白色稻曲球,证明了白化菌株的致病性。由于两种菌株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我们初步认为稻曲病白化菌株在分类中应具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水稻虫害(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43%戊唑醇(好力克)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29-130
探讨了好力克(43%戊唑醇)对水稻稻曲病的预防效果及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好力克对水稻稻曲病的病指防效达82.56%,防效中等偏上;增产效果显著,比空白对照增产12.77%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振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02-103
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虫害(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根际袋培养技术研究了大豆、玉米、油菜和水稻幼苗(60d)根际MB-S(MicrobialBiomass-Sulfur)的根际效应及硫肥对根际MB-S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S,根际土壤MB-S在21.6~23.9mgSkg-1(土);油菜和水稻施S处理根际土壤MB-S为22~25mgSkg-1(土)。作物根际土壤中MB-S含量比无作物处理提高了65%~130%。非根际土壤MB-S在12.5~15.4mgSkg-1(土),比无作物处理高7%~33%。根际土壤MB-S是非根际土壤的1.7~2倍。水稻根际MB-S含量一般比旱作物高。与对照(无作物处理)相比根际MB-S增加百分数,水稻稍大于油菜,但明显低于大豆和玉米。硫肥施用对根际土壤MB-S的影响不大。作物根际土壤MB-S含量与其无机S呈直线正相关;与其有机硫呈直线负相关。在旱作物中根际土壤MB-S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但在水稻中则相反。作物体含硫量与根际土壤MB-S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网箱集团接结合玻管定苗定虫的接种技术,测定比较了中菲栽培稻的81个品种和野生稻的3个种,对两国水稻东格鲁病和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病原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筛选出了同时抗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草状矮化状病毒(RGSV)的3上株系以上的多抗性抗源-中山红无名种,Oryzanivara和O.officinalis,高抗这些病毒两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品种─汕优桂3  相似文献   

19.
分别制备了遗传工程稻GER-1及其DNA供体(慈利玉米)、DNA受体(水稻湘早籼8号)的叶绿体DNA(cpDNA),对三者之间的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比较表明,GER-1的cpDNA基本与DNA受体水稻一致.进一步克隆了CER-1的psbA基因,并构建其酶切图谱、测定其3′非翻译区(3′UTR)序列,初步认为该基因的序列结构与水稻相同,从而排除了GER-1的性状变异是由其psbA基因发生变化所致的可能.此外,对叶绿体DNA的制备及酶切消化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火炬松三种病害及发病机制初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历经1995~1996年,对龙岩市引种来自美国的火炬松人工林4666.7hm2,进行了定点抽样调查和观测,采集标本及实验室内分离培养和鉴定,其中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松枯梢病(Sphaeropsissapinea)、松赤枯病(Pestalatiopsisfu-nerea)为害面积大且严重,局部林分已出现成片枯死,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