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柑橘木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秋季柑橘木虱不同发生密度果园调查取得的11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柑橘木虱成虫在柑橘上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明确,当m<3.463 8时和m≥3.463 8时,有其不同的聚集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Iwao的M*-回归检验方程明确了最佳样方大小;通过几种抽样方式比较,以五点式和跳跃式为最佳,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
3.
4.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成虫对槐豆木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室内测定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成虫对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槐豆木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1959)型方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1.128 47Nt/(1+0.010 1Nt),经χ2适合性测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效应表明,在槐豆木虱和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之间,异色瓢虫更喜好槐豆木虱;异色瓢虫的捕食率与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关系,用Hassell(1969)等的模型拟合为E=0.577 668P-0.275;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1959)模型拟合为A=98.73P-0.705 3;在此基础上,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8226;exp (-bN-1t)拟合,求得日均最大捕食量102.3头,最佳寻找密度61.1头。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包括:c、C_A、K、I_δ、(?)/(?)和(?)/1 (?))测定,以及Iwao's(?)—(?)线性回归和Taylor s幂的法则分析结果表明,麦田播娘蒿种群在各种密度下都是聚集的。种群内个体间表现为相互排斥,其聚集是由植株本身的行为造成的。经方差和U检验,表明平行线式、棋盘式和Z型3种抽样法适用于麦田播娘蒿的田间调查,且尤以平行线式取样为最佳。用平行线式取样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草情调查时为30个样方,科研调查则为100~150个样方。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回归模型分析了茶网蝽成虫、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使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其理论抽样数和若虫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成虫、若虫空间分布型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成虫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若虫密度低于2.624 9头/叶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若虫密度高于2.624 9头/叶时由环境因素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共同引起。对若虫进行序贯抽样,当防治阈值为4头/叶、分布临界值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和■,百叶若虫量达到471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分析了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作用共同影响;胡萝卜微管蚜在植株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在枝条不同部位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密度依次为外部>中部>内部;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6.182/m+26.755)。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15.
为明确山西省南部小麦田地下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采用连片调查法对小麦田地下害虫种群进行系统调查,通过5个聚集度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其不同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确定其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蝼蛄的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1,丛生指数I>0,负二项分布K值>0,久野指数CA>1,聚块指数m*/xˉ> 1,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金针虫的1组数据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聚集分布,其余符合聚集分布。由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拟合模型得出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金针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且聚集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混合种群、金针虫和蝼蛄的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α<0、β> 1),而蛴螬种群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α>0、β>1);聚集原因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经Iwao方法分析,当允许误差D为0.3,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种群和金针虫种群的虫口密度均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对其越冬卵在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苹果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 同时对苹果园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和最适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 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呈聚集分布, 并且随着越冬卵密度的增加, 分布越聚集?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是由其生活习性与周围环境共同引起的?运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 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 从而明确不同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最适理论抽样数, 为今后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内密度的准确调查和种群密度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果实上的为害、空间分布和理论抽样技术,对云南省腾冲市9块不同腾冲红花油茶林的桃蛀螟幼虫发生量进行标准地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建立最适腾冲红花油茶桃蛀螟幼虫田间调查的抽样模型和抽样数。结果表明,桃蛀螟对腾冲红花油茶果实的为害率为3.07%~99.27%,适生栽培区植株平均受害率达34.74%,林间平均虫口密度0.07~2.49头/果。桃蛀螟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林内总体呈均匀分布,虫口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而虫口密度相对较低时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是某些环境因素。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可为科学开展林间桃蛀螟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