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室内采用培养基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LC10、LC25和LC50)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剂量处理3龄幼虫48h后饲养,各处理组当代(F0)3~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3.8d,但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8~2.5d,子代(F1)1~6龄幼虫历期均比对照组延长0.2~2.6d,成虫平均历期比对照组缩短0.1~0.5d;各剂量处理后,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F1代4~6龄幼虫和蛹的体重均比对照组减轻,且剂量越大,体重减轻越显著;各处理组F0代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6.27%、58.51%和71.17%,F1代分别下降了13.66%、52.61%和66.63%;各处理组F0代3~6龄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O-脱乙基酶(P450-ECOD)比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这两种酶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6%和23%~66%,但各处理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比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其中6龄幼虫GSTs比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6.23%、58.51%和71.17%。表明在LC10~LC50剂量范围内,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越高,其生长发育受抑制越显著,P450-ECOD和CarE比活力上升越高,GSTs比活力下降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体内活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体内活性酶的影响,采用叶片药膜法,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和LC25剂量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 h后,测定了幼虫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4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除对羧酸酯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外,对另3种酶活性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最明显,LC25和LC50处理小菜蛾24 h后,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2.57%和98.01%。  相似文献   

3.
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处理对第4代桃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用LC10、LC30和LC50的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苹果分别继代饲养桃小食心虫(简称LC10、LC30和LC50种群)。以第4代初孵幼虫为起点记录其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等数据,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LC30和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卵期与对照(CK)种群相比明显延长; 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蛀果率、脱果率、幼虫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以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低于CK种群; CK、LC10、LC30和LC50种群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83.67±10.39)、(177.66±14.81)、(147.83±14.54)粒和(126.33±11.29)粒。桃小食心虫LC30和LC50种群与CK种群相比,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相对适合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药膜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LC40),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其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小菜蛾除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幼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至化蛹平均历期显著延长,取食量、蛹重和化蛹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叶法、点滴法、夹毒叶片法、成虫药膜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卵、2~4龄幼虫、成虫的活性和对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以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不同虫态甜菜夜蛾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杀虫剂均不具有杀卵活性,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均对2龄幼虫活性最高,分别为3龄幼虫的1.50、6.17倍和4龄幼虫的22.25、44.95倍,对4龄幼虫胃毒活性分别为触杀活性的14.10、8.44倍;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成虫毒力为氟虫双酰胺的25.53~34.19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 至处理后48 h拒食率达到最高, 分别为 82.73%、84.15%,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维盐各浓度处理,处理试虫虫体皱缩、体节缩短,体重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和甲维盐各处理。  相似文献   

6.
邢静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5):464-470
采用叶片药膜法,使用亚致死浓度(LC10、LC25)的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连续处理5代后,试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下降了57.3% 和67.7%,同时对多杀菌素的敏感度也分别下降了60.2% 和51.5%,但对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化不明显。采用该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和72 h,可诱导其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但对细胞色素P450 O-脱乙基酶(EC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芳基酰胺酶(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处理5代后,小菜蛾CarE和ECOD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6、1.40倍和1.65、1.56倍,但GSTs和AA的比活力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1.0%、27.5%和43.6%、52.5%。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及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生化抗性机制, 本研究在测定10种药剂对甜菜夜蛾室内毒力的基础上, 研究了唑虫酰胺LC10、LC30和LC50浓度对甜菜夜蛾生长繁殖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及甜菜夜蛾的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 高浓度处理组(LC50)的甜菜夜蛾成虫寿命、羽化率和卵孵化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低浓度唑虫酰胺(LC10)诱导了甜菜夜蛾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上升, 显著抑制了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增效试验表明, 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唑虫酰胺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抗性种群的CarE、MFO和GST酶活都显著高于敏感种群。综上, 低浓度的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MFO、CarE和GST在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及抗性种群中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室内采用饲料混毒法进行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RyR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室内选育31代后获得一个抗性倍数为105.60倍的甜菜夜蛾抗性种群,其mRNA表达量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均存在差异,以表达量最低的卵期作为对照,抗性种群中1龄幼虫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154.58倍;其次是雄性成虫,其表达量是卵期的101.51倍;2~5龄幼虫分别是卵期的59.56、35.35、72.99和19.84倍。抗性种群中1、2和4龄幼虫mRNA表达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5.99、2.79和2.14倍,其余阶段低于敏感种群。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可能主要表现在幼虫阶段,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氯虫苯甲酰胺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LC25、LC15、LC_5)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发现啶虫脒对豌豆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751 mg/L。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均有显著影响。经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豌豆蚜若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成蚜期、成蚜产蚜天数、平均产蚜量和日平均产蚜量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或降低,亚致死剂量越大差异越明显。表明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不同龄期、3龄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GSTs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有差异,其在3龄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是5龄期的7.4倍,1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次之;3龄幼虫的GSTs1基因在脂肪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体壁、中肠及马氏管,胸部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头部和腹部;使用0.05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是未处理组的2.31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甜菜夜蛾体内的代谢与GSTs1基因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无患子皂苷对甜菜夜蛾的控制作用,本试验分别用添加无患子皂苷(0.25、0.5、1、2、4、8、16 mg/g)的混毒饲料喂养甜菜夜蛾2龄幼虫,测定甜菜夜蛾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蛹重、化蛹率、卵孵化率、性比等指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分析无患子皂苷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喂饲后72 h,取食4 mg/g混皂苷饲料的甜菜夜蛾幼虫开始死亡,其幼虫存活率随皂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相比空白对照组,取食4 mg/g混皂苷饲料的幼虫,其幼虫期延长8.55 d(P<0.05),蛹重降低了41.13%(P<0.05),化蛹率下降46.43%(P<0.05)。取食0.5 mg/g以及2 mg/g混皂苷饲料的幼虫其卵孵化率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9.61%、16.12%;取食混有皂苷的饲料会扰乱甜菜夜蛾的性比,其中混入2 mg/g皂苷的处理对其性比影响最大,雌性比为25.00%。从无患子皂苷中鉴定出10种皂苷类化合物,共鉴别出6种常春藤型三萜皂苷,3种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1种大戟烷型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12.
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和LC30浓度处理后,禾谷缢管蚜成蚜的寿命分别为(8.60±0.22)、(8.03±0.18)和(6.68±0.18)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10.36±0.31)d;单雌产仔量分别为(21.88±0.63)、(20.41±0.53)和(16.68±0.35)只,也均显著少于对照的(26.40±0.89)只;产仔历期分别为(7.55±0.22)、(6.69±0.17)和(5.64±0.15)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9.13±0.31)d;试验浓度药剂处理对下一代若蚜期的影响不显著;LC30浓度处理对下一代成蚜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单雌产仔量3.74只,缩短产仔历期1.39 d。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LC30浓度毒死蜱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净增殖率(R0)比对照降低了34.71%,使种群加倍时间(t)比对照延长了17.37%;LC20浓度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平均世代历期(T)延长了12.59%;LC10浓度处理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能够缩短小麦禾谷缢管蚜成蚜的寿命,降低其繁殖力,该结果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囊泡病毒是一类具有生防潜力的双链DNA病毒,本文以含草地贪夜蛾囊泡病毒84-36浓度为9.77×1012病毒基因拷贝/m L的血淋巴,分别通过口服(1~2龄:1.09×1010病毒基因拷贝/虫;3~5龄:9.77×109病毒基因拷贝/虫)与针刺(1.56×109病毒基因拷贝/虫)2种方式接种感染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观察其死亡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口服感染时,1、2、3、4和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8.89%±1.11%、4.44%±1.11%、2.22%±1.11%、0与0,1龄幼虫较2、3龄显著易被病毒感染;针刺接种感染时,3、4和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80%,所有被病毒感染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延长,3、4龄幼虫感染病毒后的第2 d即表现出日取食量显著降低、第3 d开始体重基本维持不变。由此可见,草地贪夜蛾囊泡病毒84-36毒株在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正在蜕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2龄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后,当其发育到3龄与4龄时分别饲以95%致死浓度(LC_(95))或10×LC_(95)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eiNPV),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发育及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寄生与饲毒的间隔期以及饲毒量。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3龄(即被寄生后第1天,1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没有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4龄(4 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分别有25.62%与16.31%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甜菜夜蛾是否饲毒对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显著;饲毒浓度影响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但不影响羽化率。甜菜夜蛾饲毒与否对寄生蜂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饲毒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显著小于未饲毒的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