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金平、红河等哈尼山乡,是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哈尼族人民千百年来辛勤开拓的农业文化遗产。据估计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89万亩,梯田级数最多者达3700多级,从河谷到山头依山而列的层层梯田,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绵延不绝,景色壮丽,堪称人类农耕文明奇观。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是哈尼梯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区域传统农具发展历史、类型、结构特点、力学性能和工作特性上进行研究,从结构上了解和研究了犁的特点,对哈尼族传统蓄力犁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哈尼梯田传统蓄力犁的研究有助于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徐旺生 《古今农业》2010,(4):117-118
2010年11月13日,对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注定要留下永远记忆的日子,首届哈尼梯田大会开幕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蒙自举行,40余名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研究者和国际机构代表,就梯田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红河县哈尼梯田典型村寨——红河县甲寅乡他撒自然村和邓脚自然村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梯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并对村寨进行传统农业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红河县甲寅乡他撒自然村和邓脚自然村梯田土壤p H在6.51~6.90之间,平均6.71;土壤有机质在24.89~41.08g/kg之间,平均为32.78g/kg;土壤全氮在0.51~2.40g/kg之间,平均为1.26g/kg;土壤速效氮在42.00~139.60mg/kg之间,平均为82.30mg/kg;土壤全磷在0.14~0.23g/kg之间,平均为0.17g/kg;土壤速效磷在24.25~117.63mg/kg之间,平均为50.89mg/kg;土壤全钾在6.21~18.94g/kg之间,平均为12.29g/kg;土壤速效钾在72.78~165.80mg/kg之间,平均为124.86mg/kg。(2)两村寨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所占比例较高,达到32%和42%,村民上过小学和初中所占比例达到60%和57%,高中以上比例仅占8%。村寨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人数各大致相当,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劳力减少。村民对梯田的依赖性减弱,7%左右梯田被荒置。(3)两村寨种植梯田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比例相当。施肥以化肥为主,施用少量有机肥。其中,化肥以氮肥磷肥为主。有机肥的施用主要是农家肥和稻田秸秆还田。两村寨施用农药主要是除草剂,而除草剂主要施用于旱地和梯田的田埂除草,不施用在种植作物的田地之中。另有不到10%的农户施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云南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探索农业景观的赋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真实记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这个田野点的农业景观赋存状况,梳理出云南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并根据对脉络的清晰把握提炼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鹏 《农业考古》2012,(4):195-198
一、蜚声海内外的红河哈尼梯田梯田是人类为适应山地环境而与自然斗争并最终达至和谐的产物。据说哈尼族源于古代羌人[1],由甘青高原迁徙到云南后,哈尼族先民选择了依山势修筑起一层层梯田,从事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梯田一般选择在土质好、水源充足和向阳的缓坡地带开垦,但其建造过程却很是艰难。通常情况下,梯田建造包括选择田址、砍树除草、开挖台地、挖建水渠、台地改梯田等过程,其时间可能要五六年。修建梯田必然要改变原来的环境,但哈尼人通过自  相似文献   

8.
贺剑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0-10302
在介绍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概况、发展沿革及其旅游价值(即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及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民俗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旅游开发的对策:①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为基本内容,以原汁原味的当地"活态人文遗产"为展示重点,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相结合。②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重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规划决策的社区参与;在旅游收益分配上要特别突出社区民众的参与性。③结合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共同发展。对现有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的有力补充,是对现有客源、现有市场的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9.
红河哈尼梯田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保护梯田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的方式和梯田文化景观是一个重大的综合性课题。该文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总结了发展农村能源对保护红河哈尼梯田起到的促进作用,得出了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ASTER GDEM V2数字高程模型,选择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4县为代表的红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依据梯田斑块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对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指数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梯田总面积是68927hm2,面积≥10hm2的梯田斑块数量较少,但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5915%,说明梯田以连续大面积斑块分布为主;梯田多分布在海拔800~1800m,坡度6°~35°的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坡向上,而连续大片梯田则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1400m,坡度15°~25°的南坡上;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哈尼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哀牢山地貌和环境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尤溪联合梯田为例,分析了尤溪联合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其次对在尤溪联合梯田的保护过程中政府、当地居民、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各利益相关主体所起作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成立多方参与的联合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保护政策、提高保护意识、培养专业性人才以及发掘企业优势资源等多方参与路径,以利于有效促进多方共同参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从梯田形成、梯田水资源利用和梯田发展3个方面对哈尼梯田和龙脊梯田进行了比较,发现哈尼梯田和龙脊梯田都是人工创造的湿地,其可持续发展±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随着与外界交流增多,它们的可持续性都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依托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地域特色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代表性。文章旨在结合乡村振兴这一背景,审视上堡乡旅游开发现状及现存问题,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期夯实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的生计经历了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和梯田农耕的生产方式。在梯田农耕活动中,已普遍使用犁、耙、锄、斧、砍刀、弯刀、锯镰、镰刀、铁锤、铁撬杆、谷船、麻袋、背箩等生产工具,也使用脚碓、水碓、水碾、水磨、石磨、筛子、簸箕等稻谷加工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维护梯田农耕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而且是展示梯田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梯田农耕的传承问题受到严峻挑战,而且象征梯田农耕物质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逐渐消亡,由此引发传统生态的生产方式功能降低,导致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创造并传承利用至今的活态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杰出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美学价值,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鉴于它在功能与价值上的稀缺性和示范性,国际和国内相关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相应的抢救性发掘和试点保护行动,安徽省内的两项典型遗产项目成为其保护对象。遗产自身具有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使其易于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基于合理保护原则之上的适度旅游开发,是学界公认的实施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创造力等。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金平县哈尼梯田典型村寨——哈尼田村和新发寨村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梯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并对村寨进行传统农业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属于中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28.12g/kg,新发寨村为35.78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1.30g/kg,新发寨村为1.53g/kg;土壤水解性氮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48.03mg/kg,新发寨村为70.04m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0.50g/kg,新发寨村为0.51g/kg;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69.68mg/kg,新发寨村为57.59mg/kg;土壤全钾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12.43g/kg,新发寨村为14.56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哈尼田村为104.18mg/kg,新发寨村为112.29mg/kg。(2)两村寨村民受教育程度均偏低,中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不到30%。超过70%村民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人员不足30%。两村寨均存在梯田退耕现象,其中,新发寨村梯田退耕比例大,单户村民梯田退耕比例最高达72.93%,哈尼田村梯田退耕比例较小,单户村民的梯田退耕比例最高仅为28.42%。(3)目前哈尼田村和新发寨村均以水田种植为主,旱旱地种植面积较少。哈尼田村种植水稻品种以哈尼梯田传统品种为主,占种植面积的54.41%,杂交水稻仅占种植面积的20.73%。而新发寨村种植传统水稻品种与杂交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相当。两个调查村化肥施用量远高于有机肥,农药使用也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9.
位于江苏省兴化市的垛田农业系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当地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实现对垛田农业系统的动态保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新发掘垛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从而加强了人与垛田之间的联系。但当前的旅游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旅游开发与农业遗产保护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不高。在对垛田开发的过程中,应当站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更高层面,把旅游开发的盈利目的与保护垛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庆文  刘珊 《古今农业》2010,(1):115-117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中国农业部指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云南省红河州文化局、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承办的“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及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考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