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乔永宏 《甘肃农业》2016,(10):40-41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的表达友情、描写送别的诗词,它们常常借助于典型意象抒写离愁别绪,表达乡土之情。笔者将这些送别诗歌中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意象,结合诗歌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民画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缺少它,不会影响整个园子的美丽。有了它,生物学家就会去研究这个物种.但是它不能代替其他花,也不可能成为牡丹花”。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怀化市保留较完整的通道县独坡、黄土、坪坦3乡15个典型传统侗寨。研究发现,由于地域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侗民们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和聚落农业生产资源,运用朴素的生态智慧合理选用聚落景观材料。景观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低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管护”的生态智慧,体现生态、健康、舒适、保健的生态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侗族聚落景观的生态效应失衡,须充分利用传统侗族聚落巨大的再生潜力,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型乡土景观材料,使侗族聚落新型景观形态、景观肌理、景观生态效应和原生景观保持一致,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养生聚落。  相似文献   

4.
5.
农民画作为我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亮点,一直深受百姓的喜爱,从起源、发展到昔日的辉煌,再到如今萧条没落,有着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难得机遇,推动我区农民画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乡土现代性的努力遭遇颓败,致使新世纪之初乡土想象在现实乡土、城市乡土和历史乡土三个层面陷入困境,乡土情结的表达出现焦虑:由批判乡土转型颓败引起抒发现代乡愁乃至滑入怀旧的深渊,由忧虑乡土文化消失引起焦虑乡土情结无所依附,由借助历史苦难返乡引起弱化乡土情结表达的欲求。为此,不少乡土叙事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乡土情结的表现视域和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是表现视域发生变化,如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关注乡土主体精神;二是乡土情结发生移植,如乡土情结衍变为土地情结,探索讴歌生命价值,构筑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油茶茶艺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三江侗族打油茶,早年基于改善现实生活饮食之需要,普通百姓创造性利用打砸茶叶,改造成以浓香的油茶,配以炒米花、花生米、酥黄豆等食粮,佐以葱花、香菜、青菜等制作成营养均衡的日常饮食。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如今又增加了猪下水、鸡鸭肉菜等,与时俱进地提升了打油茶的品味和情趣。同时再吸收中原茶道,注入了礼仪审美文化,成为新时代特色鲜明的民族风味茶饮。  相似文献   

8.
黎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44-19847
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并通过影响力—反影响力矩阵对其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利益相关者图谱,以期为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农村社会为改变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试图通过乡土文化转型重建社会共识。乡土文化转型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生、自我发展与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调适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中快速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在"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建立乡村场域—社会关系—资本—惯习—实践的分析框架,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乡土文化转型的具体机制及具有历时性特征的主体实践, 展现了在以新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村庄变迁中,乡土文化通过"学习服从—学习团结—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包容多样"的内生发展实现了与乡村社会的双向互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蒋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41-7142
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及其对节令、历法的要求,使侗族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神灵祭祀习俗,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达感激之情,而年节、春祈、秋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意义,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成农事节日。围绕着农业活动和生产习俗,侗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笔者介绍了侗族人民包括社节、下田节、清明节、开秧节、祭牛节、吃新节、祈雨节和春节在内的农事祭祀活动,综述了对土地崇拜的信仰及节日祭祀、祖先祭祀和谷神祭祀是侗族农耕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阐明祭祀是在不断重复、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民俗,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后的习俗惯制,在农业祭祀活动中相应产生的禁忌民俗则是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笔者认为,尽管侗族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但出于对农业和土地的依赖,农业祭祀活动仍将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1.
如今,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大量使用外来植物,忽视乡土植物,实际上乡土植物也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具有廉价、天然、适应性强的特点.如果城市建设中改由乡土植被唱主角,既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又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故注重乡土植物的开发与应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我国园林绿化的发展以及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也存在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推广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希望能对我国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进一步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龚建勇  史培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49-7050,7089
利用"PVESM"的观点,论述了乡土植物的综合功能,包括自然功能、视觉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功能,阐述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独特的优势,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乡土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并且就其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和应用情况进行讨论.随着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推广,发现乡土植物在其园林绿化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因此为乡土植物更好的在园林绿化中发挥作用提供帮助.同时,研究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对更好地发展城市绿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狼图腾与中国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三个游牧民族皆视狼为图腾,同时也是其民族勇猛强悍的内在精神象征。随着民族融合,游牧民族接受农耕民族的文化,这在中国文学中的反映是:狼意象发生了变化,即由原初的多义象征而走向了单义象征。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冲突,狼意象又滋生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园林在绿化和应用过程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主要会考虑本地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应用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掉,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乡土植物的特点出发,对其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希望本次论述对提高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美术领域。本文以农民形象的变化视角,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三种绘画样式的变化,探析了中国农民形象嬗变的原因和轨迹,由此见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大力提倡艺术回归自然的今天,人们产生了对原始民间艺术的由衷向往,开始追求淳朴稚拙的情趣,追求富有原始意蕴的神秘感和真挚性。本文以对麦盖提地区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及非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实地调研成果为根本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浅析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文化魅力和发展中的局限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在园林规划中创新利用造园材料,通过指出造园材料所表达的意义与氛围是材料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分析典型材料不同的意象特征,包括时代特征(明清、民国、现代)和场所特征(商圈、居住区、公园、工厂),进而通过从时代意象与场所意象两个方面阐述不同材料给人们提供不同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探究在意象固化的环境下传统材料创新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冯洪波 《乡村科技》2019,(12):82-83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欢乡土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主动提高乡土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为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富有乡土气息的现代景观作品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乡土景观的涵义、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分析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乡土景观元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为提高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提供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