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了年(秦)t气象】 分元前221年一公元前177年△出现《天文气象杂占)),书中绘有各种云气图,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云气图象。 《考古学和科技史》:“湖南一氏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绘有各种彗星 和云气图形。”(1页)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内容简述》:“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以 星、彗、云、气等占验吉凶的书。··一帛书的第一列和第二列开头的一段,无论标明是 云的,和大部份没有标明是什么的,看来都是云。画的那些动物、植物以及各种器物, 都是代表云的形状的。……书中称所有…  相似文献   

2.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3.
今北京地区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是为西周燕国之始。周初燕国都城的遗址,近年已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其始建年代在商朝末年或稍早一些。又据董家林村古城遗址以东的黄土坡村商周墓地中存在大量带有明显商族文化特征的墓葬,可知在周初封燕以前,已有商族人在此居住。《左传·昭公九年》云:“及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燕、毫,有些学者认为应连读为“燕毫”一国名,有些学者认为应分读“燕”、“毫”两国名,然而无论何解,可知在武王灭商之时,北方已存在一个叫燕或燕毫的商族国家,今北京房山县  相似文献   

4.
亩字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所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亩为“广一步、长百步”,亦即一百方步的面积;二是田间种庄稼的长垄,如《书·归禾·序》“异亩同颖”传云:“亩,垄也。”比较起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亩字多释为后一义,如《尚书·大诰》之“子曷敢不终朕亩”、《诗·甫田》之“禾易长亩”、《诗·信南山》之“南东其亩”,《左传》成公四年之“尽东其亩”等等都是垄亩之义。亩与畎是相对的。《国语·周语》“或在畎亩”韦昭注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亩既为种庄稼的长垄,畎则为亩(垄)间利水溉田的小沟。  相似文献   

5.
二、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气象】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使用夏历《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颁夏时于邦国。”【水利】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禹治水,创造沟洫《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史记·夏本纪》卷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  相似文献   

6.
行道树小史     
在我国,行道树的栽植,很早就是一项制度。《周礼·秋官司冠第五》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叫作“列树以表道。”这就说明,早在周朝设有野庐氏的官职,专管驰道两旁树木的种植与栽培,还供给行人的住宿与饮水。春秋战国时,不少诸侯国提倡在行道两旁种树,以美化环境。《左传·襄公九年》载:“襄九年,晋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据后人解释说,魏绛为新军将佐,行栗者,道路两旁的栗树。《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云:“东门之栗”,《毛传》亦以为道路上之栗,盖郑人当  相似文献   

7.
茶与和谐     
“和谐”两字并不陌生,其含义在古代智者之论述中早有所述及,《尚书·尧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精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均论及到社会安宁,和谐是治邦之道,是历来人们追求的目标。在《左传·襄》记载了“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并描述了古人对日丽风和的和谐社会的赞美。因此词书上释“和谐”为和睦相安,配合适当,匀称,或平衡、安定、祥和等。和谐对于家庭和个人十分需要,是创造欢乐与幸福的基础;对于社会和国家来…  相似文献   

8.
杨鼎新 《农业考古》1990,(1):285-288,297
我国栽培的甜瓜分为两大生态类型,即厚皮甜瓜(又称西洋甜瓜,如哈密瓜、白兰瓜等)和薄皮甜瓜(又称东方甜瓜,香瓜,梨瓜),陕西则以栽培薄皮甜瓜为主。厚皮甜瓜的早熟类型,虽在干旱少雨的年份偶有栽培,并可获成功,但其品质与糖度亦不及新疆、甘肃所产,因此,在陕西,厚皮甜瓜迄今仍未能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陕西甜瓜栽培并被普遍当作果品食用,有文字可考的年代,可溯至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成书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周末的民歌《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记载。豳同彬,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周代这一地区的民歌,记述了当时  相似文献   

9.
云南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青铜时代的上限目前以剑川海门口遗址为代表,碳14测定为3115±90年,即约为公元前十二世纪,下限至东汉以后即公元前一世纪后,便进入铁石器时代,其间经历了一千一百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约相当于云南青铜时代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10.
一、土地利用与农田水利(续) 葑田的起源葑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面发展种植业的一种方式。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载: “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掩溺。”“葑田”又称“架田”,但葑田最初并不搭架,而是直接在浮泛于水面上的菰草根系与浮土的盘结层上种植作物。苏颂《图经本草》说:“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于水上,被人谓之菰葑,割去其叶,便可种莳,俗名葑田。”《淮南子·天文训》有“丙子干戊子,大旱,苽封熯”的说法,高诱注:苽,蒋草也。生水上,相连特大如薄者也,名葑。旱,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第1期《农业考古》载《古代农业与祖国医学的食物疗法(续)》一文,其中提到香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代本草多有记载。《名医别录》记‘鬼盖’可治小儿寒热痫;唐《本草拾遗》中指出‘鬼盖’和醋可治肿瘤(注:原书实为肿毒)恶疮。‘鬼盖’即是蘑菇。”该文这里把香菇与蘑菇、鬼盖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香菇与蘑菇不同,更不是鬼盖,鬼盖也不是蘑菇,它们分别为三种不同的药用真菌植物。香菇,古代称为香蕈。首见元·吴瑞《日用本草》.云:“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为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明·汪颖《食物本革》云:“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  相似文献   

12.
茯苓考述     
茯苓是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也是重要的中药材,素有除湿“圣药”、中药“八珍”之一的美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茯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许多有关茯苓的动人诗篇,仍传颂至今。“碧松根下茯苓多”“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说明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就知道了采用茯苓。茯苓释名很多,古有茯兔(《神农本草经》)、茯神(陶弘景:《名医别录》)、松腴、不死面(明·刘国翰:《记事珠》)、伏灵(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茯苓,史记龟策传作茯灵、盖松  相似文献   

13.
在秦汉文献中,曾屡屡出现“种树”一词。例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之书”。《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相似文献   

14.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一版,将“嫁枣”一条误注为“嫁接枣树”,这是一个明显错误,今补正如下。《辞源》原文:“[嫁枣]嫁接枣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四·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见《辞源》第一册第765页)这里,注释者将“嫁枣”和“嫁接枣树”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嫁枣”和“嫁接枣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园艺技术措施,缪启愉先生在《齐民要术校释》一书中,对此已有明确恰当的注释。《齐民要术校释》种枣注十八说:  相似文献   

16.
古代仓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专门用于储放粮食的地方才称为仓。“仓库”一词是后来才出现的。最早仓和库是指两个不同用途的地方。仓库一词由广意而言是指放什物之处。然而由狭意而言则是不能相混同的。仓、是专用于储粮的。库则用于存放车马器、金银钱币、攻战所用兵器、服饰等等。我国古代专门用于储粮的地方名称是很繁杂的。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与储粮有关的建筑名称有廪、仓、囷、京、庾、鹿、窌、帑、窦、窖等十余种之多。庾,《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又《左传》:“露积曰庾。”又《史记·集解》引胡广云:“在邑曰仓,在野曰庾。”又《说文》“水槽仓也。”又《集韵》云:“仓无屋者。”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复种轮作,多熟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复种制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说明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创始了四年五熟和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官府大力推广冬麦种植,促进了复种轮作和  相似文献   

18.
虫草考证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特产,早已驰名中外,与人参、鹿茸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奥秘所在对于虫草的认识,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西周至公元前221—前207年的秦朝,从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以虫草作图案的玉雕装饰品。我国是最早记载虫草的国家。早在公元1756年,清朝赵学敏首先记述:“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脰以上绝类蚕”(《本草纲目拾遗》),“冬虫夏草”之称由此而来。清朝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雍正、乾隆年间)上更进一步说:“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  相似文献   

19.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现已查到的有关大麦文字记载,最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麦”、 “耒”的记载,在 《夏小正》、《诗经》、《本草原始》等古书中有大麦的分布和栽培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有:“孟夏之昔,杂三叶而获大麦”,开始有大麦这一名称。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的 《齐民要术》和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