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菇的组织分离实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菇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近些年来由于野生资源减少,价格暴涨。为了探索红菇的人工栽培,笔大曾在1974年7月做过红菇母种分离,后因原种培养基不适而失败。1994年7月又进行了野生红菇的组织分离,获得优质红菇母种。现将实验结果初报于下: (一)培养基质 用马铃薯250g提取液800ml;红菇地腐殖土300g加水400ml,煮沸20分钟,冷却取澄清液200ml。糖25g,VB_12片,琼脂23g,制成培养基装入试管180支,高压灭菌后制成斜面试管180支。  相似文献   

2.
福安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67.9%,森林植被类型多样,野生红菇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葡酒红菇、大红菇、菱红菇等。生长季节在7月中旬~9月中旬,主要共生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冈。林中温度25℃~30℃,腐殖层p H值为4.5~6.0,海拔在300 m左右野生红菇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3.
大红菇Russula rubra (Krombh.)Bres.是一种珍贵的食药兼用菌根类野生食用菌。豫西南西峡等县为河南省典型山区,是河南野生大红菇的主产区。西峡地处豫西南边陲,伏牛山南麓,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4.9%.素有“绿色王国”之称。中华猕猴桃、西峡香菇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丰富的林木资源孕育了各种野生菌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7种红菇科(Russulaceae)野生食用菌营养价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17项营养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丰富,风味氨基酸含量高,17项营养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系统聚类分析将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分为3类,第1类: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第2类: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第3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静生乳菇(Lactarius quietus)、稀褶多汁乳菇(Lactarius hygroporoides)。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建立了综合得分函数模型:Z=0.469Z1+0.252Z2+0.122Z3+0.070Z4,揭示了不同种类红菇营养价值的差异,得到了综合评分较高的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相似文献   

5.
邵武市红菇资源及生态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永清 《食用菌》1999,21(1):5-5
红菇是世界上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为了探明我市红菇资源的分布和生态条件,为开发、利用、研究红菇提供依据,我们历经三年,对我市15个乡镇林区着重考察了红菇资源及生态环境。现将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玉林容县选取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产量相对稳定的红锥树山林进行人工促繁增产试验,测定大红菇产量及子实体经济性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沿用标准方法改造林地郁闭度为0.8,灌草盖度为20%,落叶厚度为2.0 cm,每667平方米添加草木灰有机肥150 kg,在正常降雨量的时期,每667平方米野生大红菇的产量高达120 kg,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7.
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分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分析了正红菇(Russula vinosa)野生子实体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多糖、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等有效成分。结果表明,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的氨基酸、脂肪酸较野生子实体丰富,而多糖、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的含量则低于野生子实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法试验设计,研究了热水浸提云南野生大红菇多糖的条件.结果表明,大红菇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20 h,提取温度91℃,水料比(mL∶g)为57∶1.在此工艺条件下,大红菇多糖的提取率为7.0536%.经试验证明优化的大红菇多糖水法提取工艺简单且稳定,是可行的提取方案.  相似文献   

9.
广东封开的一种野生可食红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生长在广东省封开县境内的一种野生可食红菇——美红菇(Russula puellaris Pr.)的生境、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菌丝体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美红菇为我国稀有红菇资源中一新型优质食用菌,其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周期短、产量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2015,(1)
<正>福建省三明市是红菇主产区之一,十二个县(市、区)均有丰富的红菇资源。目前全市产红菇林地约5333 hm~2,年产量近40t,其中宁化、明溪、大田县分布较多。红菇价格逐年攀升,采摘并销售野生红菇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红菇是共生真菌,目前还无法实现人工栽培。怎样让山上的红菇高产、稳产?这不仅是食用菌科研人员长期感兴趣的课题,更是广大老百姓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三明市大田县著名的"红菇村"——大田县桃源镇东风农场盂坂村的八峰天然菌业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研创红菇人工促进增殖的经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14,(6)
<正>红椎菌,也叫红菇、正红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国际上已报道的红菇有300多种,是一种和椎木、楮、栲等树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是在天然红椎林或白椎林里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的野生食用菌。正红菇色泽鲜艳,菌盖表面呈鲜红色,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D、E、V和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畅销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正红菇多产于我国的辽宁、江苏、福建、广西、四川、云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确定了成宁市夏季主要存在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黑紫红菇(Russula atropurpurea)、绿菇(Russula virescens)、梨菇(Russula cyanoxantha)、正红菇(Russula vinosa)、毒红菇(Russula emetica)、红菇(Russula lepida)和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等8种野生蘑菇.其中引起误食中毒的毒蘑菇为毒红菇、稀褶黑菇2种。作者分析了导致蘑菇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云南楚雄的1种野生红菇属真菌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丝体经纯化培养后进行液体培养,培养的菌丝体用于ITS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的PDA培养基对红菇分离效果最佳,红菇菌丝白色、菌落较小,长势极慢;液体培养菌丝体生长缓慢,培养时间较长;菌丝球经过分子鉴定后确定为绒紫红菇(Russula mariae)。  相似文献   

14.
红菇菌种分离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菇菌种分离实验戴维浩(福建省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352200)红菇属中国已知47种,其中食用25种、药用16种、有毒6种,药用的16种中8种有抗癌作用。正红菇是人们熟悉的野生食用菌,由于它味美、色艳、营养价值高,还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等药理作用。所...  相似文献   

15.
广西容县的红菇资源及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红菇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药兼用菌,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广西容县具有丰富的红菇资源,但至今尚未有正式报道。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菇农、查找资料等多条途径对广西容县的野生红菇的生态环境、主要种类及发生规律、经济价值和开发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红菇娘(PhysalisalkekengiLvar,francheti)俗称山菇娘、锦灯笼、挂金灯、酸浆等。果实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β-胡萝卜素,20多种矿质元素和18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野生浆果资源,开发前景广阔。1形态特征红菇娘为...  相似文献   

17.
红菇提取液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菇抗运动性疲劳的功效。方法:以容县红菇子实体为材料,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不同剂量的红菇子实体提取液对试验组小鼠连续灌胃21d后,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小鼠游泳力竭时间、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研究容县野生红菇子实体提取液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结果:经21d连续灌胃红菇子实体提取液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肝糖原含量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乳酸脱氢酶活力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红菇提取液均能增强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抵抗疲劳的产生和加速疲劳的消除,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12至2015年在广西省浦北县、博白县及容县选取山林改造成熟、鳞盖红菇(Russula lepida)产量稳定的山林进行不同方案的林地改造实验,观察山林改造后野生鳞盖红菇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直沿用的标准改造方法(适当伐树使林地郁闭度保持在0.8左右,适当砍伐灌木杂草使灌草盖度保持在0.27左右,枯枝落叶厚度保持在2.0 cm左右)效果最好,在降雨正常的条件下野生鳞盖红菇的产量保持在每百平米15 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德化戴云山脉,有天然栲、楮等壳斗科植物林地4 992hm2,环境条件非常适合野生红菇生长.为此,我们配合德化县农办、食用菌开发办对戴云山脉红菇生长环境条件进行了多次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报道福建省福安市发现的大红菇,并对其形态和生态习性进行初步调查,为进一步开发福建省福安市大红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