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际调查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滇西北兰科植物409种,其分布的海拔范围为650~4700m;并按400m划分海拔段,共9个梯度,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滇西北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或“单峰型”,随着海拔升高,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的数量依次为92、167、194、223、192、159、129、58、32种,其中1051—3000m海拔范围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相邻海拔段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1051~1450m海拔段附生兰种类较为丰富,1851~3450m海拔段地生兰种类较为丰富,各海拔段腐生兰种类较少;1851—2250m海拔段区系成分最多,物种数为223种,占该区域兰科植物总数的54.52%;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15m左右,生活型平衡点在海拔2050m左右。  相似文献   

2.
河南伏牛山常绿阔叶植物及垂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伏牛山常绿木本植物共计31科、47属、106种及变种;垂直分布范围300~2 300 m;其垂直分布上限范围为500~2 300 m,分布在500~1 000 m的有53种;1 000~1 500 m的19种;1 500~2 000 m的23种;2 000 m以上的9种.垂直分布与生长习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海拔越高,乔木越少,而且有些乔木种类随海拔的上升而变为灌木.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区位设立调查样地,统计样地内漆树数量、漆树幼树、成龄树和衰老树数量比例的方法,对陕西省秦巴山区天然漆树分布范围、密度、长势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秦巴山区天然漆树资源垂直集中分布,秦岭北坡以海拔1 280~2 000 m、秦岭南坡以海拔1 600~1 900m、巴山北坡以海拔1 300~2 360 m范围内密度最大,随纬度降低,漆树垂直集中分布的范围加大,且海拔增高.陕西秦巴山区调查区域现有漆树资源中平均幼树387.84万株,占漆树总株数36.38,成龄树421.81万株,占39.58,衰败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石坑崆对植物生活型谱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从海拔300~1 900 m,每升高100 m设置一条水平样带,共调查了17条样带,样地面积20 400 m2.运用相关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垂直变化模式.结果表明:(1)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常绿植物、高位芽植物以及地面芽植物皆表现出随海拔的增加物种数逐渐减少的趋势(P<0.05);(2)高位芽植物在各样带均占绝对优势(75%以上).海拔300~1 700 m,中高位芽植物稍优于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和藤本高位芽植物;(3)除趋势对应分析显示地上芽植物和藤本高位芽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差异较大.研究植物生活型谱海拔梯度格局有助于揭示森林群落的环境梯度变化规律,为保护垂直带上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兰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二大科,高度进化,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为掌握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基本状况,通过对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专项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分布状况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兰科植物较为丰富,共21属44种,以地生型为主有32种,附生型9种,半附生型2种,腐生型1种,少见与罕见物种所占比例大。2在现有的3个管理站区域中,元生坝管理站区域分布物种最多,为33种;其次为中心管理站区域,有24种;风水垭管理站区域最低,为14种。3物种数随海拔的升高先变大后变小,以900~1 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共有26种。4区系组成丰富,可划分为10分布类型与3个变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次之,中国特有分布所占比例大,特有属1属(占4.8%),特有种11种(占2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雾灵山保护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特点和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共有兰科15属22种,少种属较多,杓兰属为优势属,资源相对丰富;区内兰科植物北温带分布属、种占总属、种的60.00%、63.66%,植物区系温带、过渡性特征明显;生活型以陆生为主,腐生兰种类少;区内兰科植物分布的海拔不同,分布区域较广的为凹舌兰、角盘兰和大花杓兰,随海拔的增加,兰科种数分布呈“单峰型”;兰科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为海拔1300~1800m的森林群落,表明兰科植物丰富度与植被类型和海拔关系密切;根据Saraujea公式计算,雾灵山与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兰科植物区系相似系数为0.8667,塞罕坝所有属在雾灵山均有分布,说明3地的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合当前保护区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摸清大方县野生重楼属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区域及资源现状,为大方重楼属药用植物资源的人工种植、合理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实地走访和样本采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方县28个乡镇野生重楼属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方县野生重楼资源减少严重,只有13个乡镇有野生重楼属植物分布,且个体多在8株以内;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m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种类有七叶一枝花、狭叶重楼、球药隔重楼、云南重楼及毛重楼等5种,以七叶一枝花的数量居多。大方县海拔1 000m以上、水资源和腐殖层丰富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较适宜重楼属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8.
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气候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内,按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设置3个气象观测站,对主要的气象要素进行连续8 a的定位对比观测,以探讨兰科植物分布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33.7~1 698.7 h,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高-低-高的分布格局.年平均气温为16.8~20.4℃,直减率为0.55~0.62℃·hm-1.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为4 959.5~6 787.0℃·a-1,直减率为264.0~368.6℃·hm-1.年地面平均温度为20.1~24.2℃,直减率为0.57~0.86℃·hm-1.年平均降雨量为940.8~1 216.9 mm,随海拔的升高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年平均蒸发量为1 089.8~1 685.5 mm,其直减率为83.8~124.1 mm·hm-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3%,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年平均风速为1.2~1.8 m·s-1,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自然保护区与相似海拔的乐业县气象站相比较,日照时数和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地面温度、降雨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偏小.并根据该区兰花植物的垂直分布频度,分别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栅格化数学模型、ArcGIS软件分析新疆伊吾县18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气候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日数作为熟型的指标,以≥20℃光温指数作为品质的指标,进行伊吾县哈密瓜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伊吾县哈密瓜种植区域分为晚熟最佳种植区、中熟最佳种植区、早熟最佳种植区、早熟次佳种植区、不宜种植区。晚熟最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50 m以下的淖毛湖镇中部洪冲积倾斜平原;中熟最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海拔450~700 m的平原;早熟最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700~850 m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带;早熟次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50~1 000 m的山前倾斜平原和丘陵地带;不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  相似文献   

10.
湖北兰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科植物在湖北省的分布集中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大别山南部、神农架林区及鄂西为辐射中心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常为亚热带植物群落中的伴生种,垂直分布在海拔300~2900m的范围内。在调查中出现的32属51种兰科植物中有41种地生兰、7种附生兰和3种腐生兰,地生兰中以兰属植物中的春兰、蕙兰分布最广,生长在松科、山毛榉科、蔷薇科、杜鹃科等构成的植物群落中,生活型为真地下芽植物。  相似文献   

11.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该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具有如下特点:物种多样性丰富,居群数量大,生活型齐全;共有兰科植物74属250种,附生兰163种,地生兰82种,腐生兰5种;分布广泛,生境复杂多样;垂直海拔分布呈现“中间膨胀”的格局,各生活型变化趋势一致;中国特有种较少,共30种;印缅区系成分显著,与缅甸共有种达131种;东界在中国只分布到云南的有45种,铜壁关特有种2种。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概况,制定合理的保育策略,笔者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兰科植物保护紧迫性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致濒危原因,并筛选出重点保护物种。结果表明:在调查到的81属230种兰科植物中,需优先监测保护的物种共98种,筛选出排名前10物种共12种(其中3种并列第10);狭域物种共14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09 %;极危种7种、濒危种26种、易危种48种,合计占已调查种数的35.22 %;受威胁兰科植物148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4.35 %;共筛选出17个兰科植物热点分布区。研究区域内的兰科物种多样性较早年研究数量增多,生境破坏对兰科植物影响最大。本研究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了优先保护监测区域,利用较少的资源保护更多的物种,对制定合理、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本底资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15份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从100个随机RAPD引物中筛选出14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15份虾脊兰野生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25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3条,多态性比率为95.67%;15份虾脊兰野生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从0.258 8到0.684 8,平均值为0.471 8,表明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态性较丰富.按UPGMA法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15份虾脊兰野生种分为三大类,这与其所生长的地理环境及海拔高度有较好的一致型.  相似文献   

14.
首次于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发现甘肃桃(Amygdalus kansuensis)在山西的天然分布。甘肃桃可食可药用,也可作为优良的桃树砧木。描述了甘肃桃的形态特征、分类和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野生观叶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观叶植物资源,对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叶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初步调查,太宽河保护区有野生观叶价值的种子植物78种,分属于24科38属。这些观叶植物被分作6类:叶形奇特或多变、秋季叶呈红或黄色、冬绿观叶植物、肉质叶植物、叶呈银白色和叶枯而不落。对这些观叶植物的观赏特征及在该区的分布概况作了描述,并对该区野生观叶植物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野生蔬菜状况。[方法]2014—2016年开展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补充调查,明确该区野生蔬菜的物种种名,分析野生蔬菜的分布、资源丰富度、食用部位、处理方法、食用调制、食用价值等。[结果]筛选出主要野菜46科85属100种,优势科明显,优势属不突出,前5位分别是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百合科(Li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豆科(Fabaceae)。从资源丰富度看,多为广布种和极广布种,少数为零星分布种。从食用部位看,可食用部位涉及根、茎、叶、花、果实。从食用方式看,多为鲜用、干制、蕨粉、腌制。从食用价值看,绝大多数可作主料,少数为配料或佐料。从民间调查的喜食程度看,极为喜欢食用的主要集中在传统野菜少数种类上,有21种,占21%。[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保护野菜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麦秀林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对麦秀林区兰科植物进行资源调查。共调查到12属14种野生兰科植物,分别占青海省兰科植物的57.14%和41.18%。麦秀林区兰科植物主要以全草、块根和块茎的方式入药。初步掌握了麦秀林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生境、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等基础资料,为麦秀林区兰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收集标本鉴定和查阅文献方法,对鸡公山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鸡公山有野生木本药用植物41科138种,并提出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拟石斛(Oxystophyllum changjiangense)为海南岛特有的珍稀濒危附生兰科植物。为阐明其附生特性,笔者以分布于海南省霸王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拟石斛为例,在系统调查其资源现状、生境特征及宿主种类的基础上,对其附生宿主的专一性、在宿主上的分布特点及附生个体数量与宿主胸径、树皮特性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6.6%的拟石斛个体分布在海拔800~1 000 m且主要附生在山地雨林中水源附近的高大乔木上;附生宿主18种,多见于木兰科、壳斗科、漆树科及梧桐科的植物;附生指数在0.32~0.94之间,其中白花含笑、长柄梭罗和红锥的附生指数接近于1;拟石斛全都分布在宿主的一级分支或二级分支处,二者差异性不显著;附生数量与宿主胸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7,P0.05),拟石斛对树皮特性选择具有偏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