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调水调沙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水质、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水环境、水生态、渔业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具有叠加性和持续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中游鱼类及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1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活动以解决黄河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2011年6~8月,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第11次调水调沙期间,通过在黄河中游(万家寨水库至三门峡大坝河段)设置鱼类采样和生态敏感区监测断面,对渔获物组成及生态敏感区变化进行了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导致黄河中游鱼类平均资源量损失均在50%以上,种群多样性指数大幅降低,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鲶占渔获物重量由调水调沙前的87.75%下降到调水调沙后的81.79%,黄河南营段、圣天湖外滩“三场”功能基本丧失,对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对黄河中游渔业生态敏感区和鱼类种群影响显著,并针对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黄河中游水生生物养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中游鱼类及生态敏感区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1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活动以解决黄河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2011年6~8月,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第11次调水调沙期间,通过在黄河中游(万家寨水库至三门峡大坝河段)设置鱼类采样和生态敏感区监测断面,对渔获物组成及生态敏感区变化进行了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导致黄河中游鱼类平均资源量损失均在50%以上,种群多样性指数大幅降低,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鲶占渔获物重量由调水调沙前的87.75%下降到调水调沙后的81.79%,黄河南营段、圣天湖外滩"三场"功能基本丧失,对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对黄河中游渔业生态敏感区和鱼类种群影响显著,并针对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黄河中游水生生物养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减缓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鱼类资源影响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前、中、后与黄河联通的伊洛河鱼类资源密度变化情况的调查研究,验证了调水调沙过程中鱼类在伊洛河的规避行为;根据黄河小浪底水库上下游与黄河联通支流和湖泊的水文、水质现状,提出适宜作为鱼类庇护所的水体。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每年需进行调水调沙,水库水位剧降,最高落差可达50m,最大流量达4 000m~3/s以上,严重破坏水库水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影响小浪底水库网箱养鱼等。2013年以前,小浪底水库通常以6m×6m×2.5m和15m×8m×2.5m网箱养殖鲤和草鱼。本文针对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特点,研究一种新型、环保、生态、高效、优质的网箱生态养殖大规格鲢鳙模式,2014年11月-2015年6月进行试验。试验网箱6m×6m×4m,箱间距5m,箱行距30m,每箱投放体质量800~1 000g/尾的鲢鳙鱼种150尾左右,养殖240~260d,出箱规格达到1 500~2 500g/尾,成活率91.5%,箱产值3 500~4 500元,净利润1 862元。养殖过程中不投喂。  相似文献   

6.
<正>小浪底水库,官方名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水库坝高154m,坝长1667m。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两岸的渔业活动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小浪底水库建成,无疑是为发展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从2001年开始,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各种调水调沙实验,并每年进行一至数次的调水调沙。调水调沙的目的就是把河道淤积的泥沙冲走,但与发展渔业严重冲突。尽管建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是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而发展渔业、环保、生态安  相似文献   

7.
一、小浪底水库及调水调沙概况小浪底水库位于洛阳市以北40公里、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水库自然条件优越,库区处于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库区年降雨量600~66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5毫米,全年降雨天数为89天。水库为不完全调节水库,最大坝高154米,总库容126.5亿米3,正常蓄水位275米时,水库面积272.3千米2,水库回水长度128公里,水库采取蓄清排浑和调水调沙的运作方式。在每年主汛期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各年份优势种有所变动;夏季渔业资源量有明显年际波动,在2011—2013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年间差异显著;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在调水调沙前后有明显变化,调水调沙后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增大,且近河口区资源密度较小;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调水调沙前后的变化,而断面间的差异性最低。结论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引起的径流量、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20年5—6月对黄河河南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6门80种(属),密度为范围为95.6×104~6.8×104 cell/L,浮游植物密度以硅藻门占优势,绿藻门次之;生物量范围为0.113~3.095 mg/L;浮游动物共检出3门29种(属),密度范围为116.4~325.5 ind./...  相似文献   

10.
从2002年起,为扩大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洪能力,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国家已连续8年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上游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调度,实施调水调沙试验,有效冲刷了水库泥沙和下游河槽,改善了下游河道和河口生态状况。但是,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也造成很  相似文献   

11.
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中溶解氧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8月和10月,对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龙门、风陵渡、三门峡3个断面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并应用方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相关模型对溶解氧(DO)、pH、总硬度(TH)、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碱度(TAlk)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段河流DO季节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断面之间,龙门与风陵渡、三门峡差异显著(P<0.05),风陵渡与三门峡之间差异不显著,且2者略低于渔业水质标准限值,分别为渔业水质标准限值的88%和90%;pH、TH、TAlk均与DO的相关性不显著(r<r0.05且r<r0.01);CODMn与DO相比较,相关系数r为-0.857,相关性极显著(r>r0.01).从所分析因子来看,DO的变异平方和有73.50%是由CODMn的不同而引起的,CODMn是影响DO的主要因素.从DO的平均含量来看,该河段DO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2.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鲦、矛尾鰕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鲦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拉萨河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4-5月对拉萨河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76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4.04×10~4~16.04×10~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10.18×10~4ind/L,生物量变化在0.037~0.37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13 mg/L;浮游动物4门51种(属),密度的变化范围是45.00~125.00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84.09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06 8~0.063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041 mg/L。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种类为主;浮游生物的密度与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12月对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黄河陕西段现有鱼类55种,隶属7目15科,鱼类减少25种,外来入侵品种24种,年捕捞量92500 kg,有粘性卵鱼类产卵场13处,索饵和越冬场6处,洄游通道1处,并对环境变化和鱼类种群结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渔业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重金属污染及模糊数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绿洲 《水利渔业》2007,27(1):71-73
2004年对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中龙门、风陵渡、三门峡3个断面的重金属(汞、铜、锌、铅、镉)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R.Q)对该水域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壶口-三门峡段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汞和铅的污染,其中三门峡段的污染最为严重;5种重金属在不同断面间的污染程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汞在监测水域中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铅的污染次之,锌、镉和铜的污染程度较低。5种重金属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域属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污染严重,应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7.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 隶属823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 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 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 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 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 kg/h, 站位分布较均匀; 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 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数(D)依次升高, 但各航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多样性指数(H¢)以前调查最高, 中调查最低, 各航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 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和多样性指数一致。研究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导致的泥沙沉降对底层鱼类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淡水和营养盐的注入, 对中上层鱼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则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5—2007年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干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35种,分属于4目8科;渔获物主要种类为花斑裸鲤(Gymnodiptyis(Gymnocypris)eckloniHorzen-stein)、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小型鳅科鱼类,如花鳅(Cobitis taeniaLinnaeus)等;土著鱼类,如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Kessler))等种群呈衰退趋势,外来引入鱼类,如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等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摘 要:根据2010 年5月、8月和11月三个航次对黄河口主要入海河流附近海域9个调查站点海水化学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富营养化水平。结果发现:与历史数据相比,黄河口海域S上升,PO43--P污染加剧,DIN有所下降但含量仍超标;DIN 和COD沿黄河口向南递增,向北先递减,至刁口河、马新河海域又上升,主要与南部广利河、小清河,北部刁口河、马新河等入海河流径流量和污染程度较高相关。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超标率为55.6%,8 月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有机污染指数(A值)8 月(3.07)>11月(2.05)>5月(1.40),分别为中污染、轻污染和开始受污染水平。对比两种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富营养化指数与有机污染指数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作用。COD 和DIN是造成黄河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8月、11月N:P比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叶绿素a与TN、DI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随着水体P含量逐渐上升,在春季以后黄河口海域水体正在由P限制型逐渐向N限制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