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季以来,养殖蟾蜍,收集蟾酥和蟾衣年收入可达数十万的广告频频见诸各媒体。情况究竟如何呢?笔者考察了本地一养殖户浙江海宁市、内蒙、新疆等地5家及从事蟾蜍养殖加工的养殖场、户,实情相差甚远。 蟾蜍,俗称癞蛤蟆,不同品种的野生蟾蜍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分布。蟾酥是利用蟾蜍的头部耳后腺  相似文献   

2.
会讯     
近年在全国农、林、牧、副、渔业全面推广施用农药化肥以来,对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引起大面积退化,因蟾蜍喜食从作物上因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所以食后2次中毒死亡率极高。此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掀起人工养蛇以来,各地饲养户又大肆捕捉野生蟾蜍来喂养蛇类。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蟾蜍养殖产品开发信息交流大会闭幕.会议是针对近年来蟾蜍养殖业副产品与药用开发在我国形成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海内外特种养殖业与医药界的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召开的;也是对蟾蜍养殖业中出现一些无序竞争及误导宣传引发争论后急待规范性操作下召开的.   人工养殖蟾蜍是二、三年内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特种养殖业,国内大多数省市均有养殖先例,不少地方已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材原料蟾衣、蟾酥,已产生可观效益.过去一直只有向自然界捕杀野生蟾蜍而取得的,所以采用人工饲养蟾蜍是当务之急.   目前真正合格的蟾衣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而用一些非法配剂所刺激蟾蜍后生产出的蟾衣很碎,且含有毒成分,问津者廖廖.   在这次交流大会上,一些生产场家和企业达成了蟾衣生产意向书,涉价值5千多万元.一些知名品牌被订购一空.   ……  相似文献   

4.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我从自己六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的经验中,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有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取蟾酥与采蟾衣一体化。众所周知,取赡酥是用金属夹子、镊子之类硬器去夹或刮赡蜍耳后腺(疣粒),挤取乳白色蟾酥,会伤及蟾体皮肤,甚至发炎糜烂,使蟾体极度虚弱,恢复期达三周以上。如用这种受伤蟾蜍去再行采衣是很难脱下整张蟾衣的,即使脱下来一部分,大多是碎衣,无药用价值。如先采蟾衣后再取酥,也不合理,因为采衣常常是把蟾蜍圈养不喂食物,以免排泄物污染蟾衣,待衣一脱下,已饿得很瘦了,耳后腺中的蟾酥分泌量也大大减少。所以产量很低,没有取酥的价值了,即使强迫去挤采一丁点酥后,会导致蟾蜍染病大量虚弱死亡。因…  相似文献   

6.
传知函 《山东饲料》2007,(10):42-42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我从自己六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的经验中,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有不少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将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6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宣传有误区。  相似文献   

8.
蟾蜍的用途 蟾蜍即俗称癞蛤膜,属两栖纲,蟾蜍科,是变温动物,分布于我国各地.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即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当代本草纲目<中华本草>及<中华医药全典>中均有阐述.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蟾衣是蟾蜍角质层表皮.前者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件从蟾蜍体刮取,后者可由蟾蜍自然蜕壳下来获得.  相似文献   

9.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9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觉得有少数养殖场家宣传上与实际有距离也有误区,现简要澄清如下: 误区——蟾蜍每年脱衣90张以上 有广告说蟾蜍每年可脱蟾衣90多张,平均每周脱2张衣,是不切合实际的,纯属不负责任的误导宣传。也有人说蟾蜍一年只脱衣2到3次,是不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者之说,属道听途说的事。如果蟾蜍一年只脱2到3张蟾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又因蟾蜍喜食从作物上因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吃入后二次中毒死亡率极高,再有人工养蛇的发展,各地饲养户又大肆捕捉野生蟾蜍来喂养蛇类,加上好多地区居民喜食蟾蜍肉,如上海、临沂、广州等地年销量十分惊人。因此,野生蟾蜍的数量不仅急剧减少,而且在某些  相似文献   

11.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6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宣传上与实际有距离也有误区,现简要澄清如下:  相似文献   

12.
蟾蜍即俗称瘌蛤膜,属两栖纲,蟾蜍科,是变温动物,分布于我国各地。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即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当代本草纲目《中华本草》及《中华医药全典》中均有阐述。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断分泌的白色浆液;蟾衣是蟾蜍角质层表皮,前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件从蟾蜍体刮取,后可由蟾蜍自然蜕壳下来获得。  相似文献   

13.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笔者有 6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 ,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与实际有距离 ,也有误区 ,现简要澄清如下 :误区一、《本草纲目》上有蟾衣药用价值介绍纵观《本草纲目》 ,没有“蟾衣”两字 ,也根本不见对蟾衣的介绍。可见这是现代人加到古人李时珍头上 ,未免太牵强附会。这实在是一个现代谎言 ,真令人可笑可气又可叹。不可否认 ,其中包含个别经营者有意误导消费者。不过 ,近代医学著作 ,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曾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  相似文献   

14.
蟾蜍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药用、食用蛙类两栖动物 ,更是捕杀害虫的能手。蟾蜍全身是宝 ,从蟾酥中提炼而成的蟾毒素 ,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近年来 ,蟾蜍、蟾胆、干蟾 (蛤蟆肉 )等价格也均有大幅度上涨。非药物所脱的纯天然蟾衣 ,市场价格已升至 1 6万元 /kg。因其肉质鲜嫩细腻 ,现已同众多山珍海味一起登上餐桌 ,仅上海地区每年上市量即超过 5 0 0t。可是 ,由于近年的生态环境改变 ,使原本常见的野生蟾蜍的数量急剧下降 ,加剧了供求矛盾。因此人工饲养蟾蜍已作为一门新兴特种养殖业走向热门 ,江、浙、沪等地已走在全国前列 ,不少养蟾…  相似文献   

15.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我从自己六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的经验中,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在宣传上有不少误区。 误区一:《本草纲目》上有蟾衣药用价值介绍 实际上,《本草纲目》中根本没有“蟾衣”两字。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的虚构。只是在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确有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效范围。 误区二:蟾衣售价每张上百元 其实,目前市场上天然蟾衣整和的干品每公斤8 000~10 000元左右。天然蟾衣重量每张约0.15克左右,折合每千克6 660张左右,每张…  相似文献   

16.
蛤蟆学名蟾蜍,是指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俗称癞蛤蟆。蟾蜍干、蟾蜍衣及蟾酥都是重要的中药材,是许多人用或兽用中药处方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或原料。目前蟾衣的市价每千克l2000元,蟾酥每1千克3000多元。因此开发蟾酥制剂是一项有生产效益的项目。1蟾蜍的生物学特性蟾蜍属两栖动物,主要生活于池塘、沼泽、农田、宅旁、路边等有水草的地方,昼伏夜出,傍晚觅食,以昆虫、螨类、鲜嫩植物为食。春夏季间产卵。它有冬眠习性,入冬后,潜入泥穴或水底越冬。2蟾蜍的养殖2.1饲养场地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人工养蟾蜍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充分发挥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立体互用,把果林间空余地面再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蟾蜍可以消灭果林害虫,并生产出珍贵药材蟾酥、蟾衣及蟾肉。同时因害虫危害轻而生产出优质果品。果园养蟾蜍成本低,设施简单,管理方便,工作量少,效益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可提高80%左右。我国各地凡是有野生蟾蜍的地区,都可以进行果园养蟾蜍。果园套养时可选用个体较大的品种,如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这些品种产蟾酥、蟾衣多,且产肉量多,利用率高。蟾酥、蟾衣被医学界应用于临床上,售价不断上扬,已…  相似文献   

18.
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症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形凸起部分)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据近代医学分析,蟾酥含有的蟾蜍毒素、氨基酸,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有麻醉、止痛等功能。蟾衣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等有较好的疗效。蟾蜍和青…  相似文献   

19.
目前社会上对人工养蟾蜍采蟾衣取蟾酥炒得火热 ,笔者通过多年养蟾采天然蟾衣、取蟾酥经验 ,觉得一些媒体和少数养殖场家宣传上与实际有距离也有误区 ,现简要澄清如下管见 :误区一 《本草纲目》上的蟾衣药用价值介绍。纵观《本草纲目》没有涉及“蟾衣”两字 ,也根本不见蟾衣介绍 ,可见这是现代人附加到古人李时珍头上的一种现代谎言 ,不可否认其中包含个别的经营者用以误导了消费者。不过 ,近代医学著作如《中草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药全典》等书中有论述蟾衣的药用价值及有效范围。而近年开倡专用蟾衣治肿瘤的浙江海宁市第二…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全国农林牧剐渔全而推广施用农药化肥以来,对野生蟾蜍的生态环境引起大面积退化,因蟾蜍喜食从作物上因农药中毒后掉下来的半死不活的昆虫,吃入后二次中毒,死亡率极高。因而,提倡人工养殖蟾蜍不仅保护野生动物,又可生产药材。具有超前意识的一些养殖场已开始进行专门研究人工饲养蟾蜍的技术,并在越冬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