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流造林工程设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在该区人工造林的集流工程设计方法。并对该工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1%,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具有独特的水资源特征。该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水资源,可考虑实施水资源管理战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津等手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东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水资源贫乏。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的推广,解决了干旱山区有史以来无水灌溉的难题。雨水的集蓄包括汇集和贮蓄2个环节。雨水的汇集应遵循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雨水的贮蓄应以水窖贮水为主。雨水的利用包括人畜饮水,发展庭院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节水林业,旱作农业等方面,它是一项多功能,少投入,高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是干旱山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  相似文献   

4.
浅谈西部地区的雨水集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客观上要求把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雨水集蓄利用是实现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而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旱的山坡地雨水资源潜力巨大,雨水的集蓄与高效利用为解决干旱缺水与水土保持找到一个结合点,分析了降雨特点,总结了雨水利用的发展过程,提出了雨水及径流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1)蓄水保墒技术.蓄水技术主要有水土保持耕作法,以及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持水能力.保墒技术有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墒,耕作保墒技术.(2)雨水叠加利用技术.主要有鱼鳞坑以及径流林业等形式,集水技术在空间上对降水起到了有效的再分配作用.(3)雨水聚集利用技术.在山坡地径流汇集处兴修"旱井",把降水富集并存储起来,使自然降水变成时空可调的现实水资源.(4)雨水在聚集条件下高效利用技术.在雨水聚集利用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地形落差,实施自压滴灌或渗灌,使降水与植物需水错位可得到改善和缓解.最后,提出了雨水聚集和高效利用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雨水集蓄方式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坚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76-179,191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课题。采取定位观测的方法,在山西省岚县香沟小流域研究集雨场的规划设计,地表处理技术,观测其集流量和集流效率,并对梯田作物有无补灌措施的生产效益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流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是乘幂关系,降雨量越大,集流量越多;降雨强度越大,集流量也越多。水泥硬化小区的集流率较高;节水措施生产效益明显。雨水集流技术已成为解决水土流失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的概念,并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提出了在该地区实施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一是雨水集蓄利用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二是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三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出了雨水集蓄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农村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二是技术研究开展的少或者研究深度不够,三是工程配套跟不上或不匹配,四是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8.
阳城县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5%,年均降水量658.7 mm,70%以上的地表水资源集中在6-9月份的汛期洪水,为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以来,随着村村通水泥(油)路和农村街巷硬化工程的实施,乡村硬化面积大大增加,形成了天然的集流场,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有利可行.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坚持“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恢复改造一批、适当新建一批的思路,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硬化面积和荒坡,以确保工程“建得成、用的好、长受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其供需状况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 1 994~ 2 0 0 0年的水文资料和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 ,运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其近 5 0年来的演变规律 ,定量说明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一致性关系。评价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平衡状况 ,为该地区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及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较干旱 ,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但光热资源充足 ,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具有分布地匀时差、耕地占有雨水资源较丰富、雨热同季、降雨集中、降雨期与作物生育期吻合较好、非耕地涵养水源能力差等特点。结合辽西地区的具体情况 ,建议增强非耕地雨水的涵养能力 ;完善现有蓄水工程 ,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 ;以小工程为主加快雨水集聚工程的建设 ;发展节水农业 ,经济利用雨水资源 ,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地处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年均降水量为445.9~509.0mm。单从总量来说,降水量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用水要求,但因降水过分集中,造成水分供需错位,从而导致朝阳市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态环境建设受阻。对降雨进行调控的传统措施是立足于土壤蓄水,但仅靠土壤孔隙储存的水分,远不够解决作物需水亏缺。发展雨水集蓄,是解决当地水分缺乏的关键措施,不仅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彭阳县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提出了6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路面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土圆井节灌工程节水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和旱作农田微集雨高效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6种集雨节灌工程:人工集水场集水、水窖蓄水节灌工程,水保骨干坝拦蓄、扬水站提水节灌工程,天然坡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道路路面集雨、拦引渠导引、水窖蓄水节灌工程,土圆井水源节灌工程,田间微集雨节灌工程。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雨水生态化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城市雨水不当控制与利用中的洪涝灾害、非点源污染、水文循环不善等问题,提出雨水生态化利用的概念,剖析了生态化利用的内涵,界定了包括减源、截留、缓排三个步聚的利用模式,建立了包含水文、水质、储存与利用、地表属性四个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为科学、合理利用城市雨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严酷,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少雨,蒸散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在这一地区采取有效的工程与生物技术措施,集中利用有限的水分条件,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这一地区多年来实用的造林技术和配置模式,以供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系统的概念、类型与简化模型结构,并根据区内不同的水土平衡反馈机制,以节水改土为中心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结合韭园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设了大型集雨场,并布设了渗灌、低压管灌等,与穴灌进行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穴灌相比,采取渗灌、低压管灌等方式,改善了示范区集约化枣园和大扁杏示范园区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适宜生长的田间水分持续天数,促进了树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改良了果实品质,并减少了用工。将雨水节灌技术应用于示范区建设和周边地区生产实践,有效地提高了韭园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速度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内水资源本来总体就不足,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这一地区内陆河的补给水源——冰川雪线上升,使水的问题在干旱区显得更为重要。而水资源利用上的过度和不当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内陆河中游农灌区盐渍化与下游荒漠化。以期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能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通过分析6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土壤水分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影响,结合春小麦产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两个处理土壤贮水量少,但水分利用效率高。而免耕不覆盖和免耕覆膜2个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多,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最低。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看,表现为TW6>TW3>TW1>TW5>TW2>TW4,而水分利用率则为TW2>TW4>TW1>TW5>TW3>TW6。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课题。本试验采取定位观测的方法,在岚县香沟小流域研究了集雨场的规划设计与地表处理技术,观测了不同处理小区的集流量和集流效率,并对梯田作物有无补灌措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水泥抹面硬化处理集流效果最好,在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下是可行的。集流补灌后,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