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生臭氧气流对家蚕多种病原体具有消毒效果.试验表明:用新生臭氧气流处理30分钟,可使白僵菌、黑胸菌、苏云金杆菌及灵菌完全失活,可使黄曲霉对家蚕的致病力下降,可使病毒多角体NPV及微粒子孢子完全失去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家蚕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并从传统镜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已用于家蚕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的生物技术,探讨了可用于这一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臭氧对猪场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杀菌效果,试验采用板框式固液压滤机对猪场粪污进行固液分离-石英砂过滤罐过滤-臭氧净化消毒罐的处理工艺;以细菌菌落总数平皿法、大肠菌群最近似数多管发酵法、定性杀菌试验悬液定量法及染菌片法检测臭氧对猪场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杀菌效率。结果表明:臭氧浓度为18.6 mg/L时对猪场污水作用10 min,猪场污水内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显著降低,三种定性试验菌的平均杀菌对数值均≥3.00。说明臭氧对猪场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杀菌消毒效率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有效微生物群为生物发酵剂添加到蚕沙中进行堆肥发酵,调查蚕沙中家蚕病原灭活效果和蚕沙腐烂程度.结果表明:有效微生物群可促使蚕沙堆肥快速升温,对蚕沙中家蚕病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升温效果以添加0.1%EM原露溶液和0.1%VT-1000微生物发酵剂溶液架空并覆盖稻草为最佳,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白僵病的病原灭活率均达100%;堆肥时蚕沙中添加0.1%有效微生物群剂,第2天温度迅速升高,第3天温度达到顶峰,发酵高温期≥50℃的超过15d,≥60℃的12d,≥70℃的8d(最高温达82℃).添加有效微生物、架空表面覆盖稻草比不添加有效微生物、不架空表面不覆盖稻草,发酵高温期(≥60℃)温度高1.9~10.2℃(平均为6.6℃);而在不架空厌氧状态下添加有效微生物发酵剂堆肥中水分充足,在短时间内(14 d)蚕沙腐烂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家蚕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对蚕体腔分别注射微粒子孢子M_(1 2)和核多角体,经30min、1h、2h后,用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家蚕血细胞对微粒子M_(1 2)孢子及核多角体的捕食作用,主要为颗粒细胞,其吞噬作用较之其他血细胞显著,家蚕血细胞对微粒子及核多角体的吞噬作用主要为膜捕捉(active en-membranosis),注射病原微生物30min后,可观察到多数的颗粒细胞已在捕食病原微生物;经2h后,多数的颗粒细胞已吞噬了数个甚至10数个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家蚕(Bombyx mori)在高密度饲养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常对养蚕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家蚕通过自身先天性免疫系统来抵抗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这一防御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是家蚕先天性免疫反应的下游效应子。目前已经证实家蚕抗菌肽有6个家族,即cecropin、defensin、moricin、gloverin、lebocin和Attacin。本文介绍了家蚕合成抗菌肽的分子机制,总结了家蚕抗菌肽的分类及免疫作用研究进展,并对家蚕抗菌肽的防御机制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后续抗菌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蚕用消毒剂“克孢灵”是广东顺德市化学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共同研制并生产的高效广谱杀菌剂。1990年初进行养蚕消毒室内试验,在肯定消毒效果后,1991年春蚕开始,进行“克孢灵”生产中试。现将“克孢灵”对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研究及生产试验报告如下: 一、“克孢灵”对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试验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一)试验材料 1.消毒药液配备: ①“克孢灵”消毒药液配制:在含有效  相似文献   

8.
复方漂粉精(消毒王)在大面积生产广泛应用多年,从观察和监测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实验室显微观察及消毒效果再验证试验。试验的病原微生物为主要感染家蚕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微孢子虫,即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苏云金芽孢卒倒杆菌(B.t)、曲霉菌(A.f)和微粒子孢子(N.b)。通过筛选试验选择0.5%硫代硫酸钠+1%卵磷脂+0.1%聚山梨醇+2%吐温-80为该产品的中和剂,将复方漂粉精(消毒王)配成目的浓度0.56%(W/W),以菌药混合法和载体病原液接触法分别处理2min、5min、10min、20min、30min,通过显微观察、培养试验、生物感染试验对病原形态的变化、有无菌落生长以及是否感染发病三项指标进行考查,试验表明:药液接触5min即可灭活多数病原微生物,对各种病原消毒效果指数达99%以上;有机物影响试验表明该药剂消毒作用受有机物的影响程度比漂白粉小,该药剂的消毒能力较强,即使有一定浓度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能达到养蚕消毒的目的。同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和家蚕微粒子孢子(Nb),杀灭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其结果证明该消毒剂对家蚕病原微生物同样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燕 《广东蚕业》2012,(2):31-35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O2。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灭活作用,其除了对家蚕微孢子虫有非常灵敏的作用外,对家蚕病毒病病原(NPB、CPB、DNV)、细菌病病原(灵菌、卒倒杆菌等)、真菌病病原(白僵菌、曲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通过用不同浓度克孢灵处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悬液后桑叶接种、饲育,从而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裸露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克孢灵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灭活作用灵敏,用75mg/l作用15min就可以将发病率降低至5%,用100mg/l作用15min,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试验表明ClO2对CPV病毒多角体和CPV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相差很远。本研究为大田生产蚕用消毒药物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臭氧对白僵菌、曲霉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B)和B.t芽孢的杀灭效果,浓度为40mg/L的臭氧对病毒和B.t芽孢没有杀灭作用,浓度10mg/L的臭氧对曲霉菌没有杀灭作用,浓度15mg/L的臭氧对白僵菌有轻微的杀灭作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臭氧在蚕业生产中不会有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家蚕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BombyxmoriDensovirus Zhenjiang Strain,BmDNV-ZJ)包含VD1和VD2共2种基因组DNA。以BmDNV-ZJ感染家蚕中肠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2种DNA,并将其克隆到质粒pGEM-T构建了重组质粒pGEM-VD1和pGEM-VD2。采用DEAE-dextran转染技术,将2种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家蚕幼虫体内,能使家蚕幼虫发病,免疫双向扩散和免疫酶组化法检测都能检出阳性反应,但转染pGEM-VD2重组质粒的家蚕幼虫发病率较低。通过重组质粒转染方法,可以使BmDNV-ZJ感受性品种和抵抗性品种都发病,但感受性品种的发病率较高。将重组质粒转染发病蚕的中肠匀浆,取上清液经口接种健康蚕幼虫,也能使其发病。上述结果表明,携带BmDNV-ZJ DNA的重组质粒在家蚕幼虫体内拯救出了感染性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3.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2001,27(3):197-199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菌株和家蚕来源白僵菌的关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收集自广西象州、宜州、环江等蚕区的4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比较。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象州寺村镇的家蚕白僵菌Bb9和广西生防白僵菌Bb10均为卵孢白僵菌;象州中平镇的家蚕白僵菌Bb3和环江家蚕白僵菌Bb12为球孢白僵菌;宜州家蚕白僵菌Bb11为小球孢白僵菌。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对家蚕的毒力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9菌株和Bb10菌株,且二者的菌落形态均呈棉絮状,但Bb10菌株的分生孢子较Bb9菌株的分生孢子要大很多;产孢量最高的是Bb10菌株和Bb11菌株;Bb3菌株对家蚕的毒力最强,Bb9菌株和Bb10菌株的毒力相对较弱。上述结果暗示广西蚕区白僵病的病原来源非常复杂,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防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作为家蚕白僵病的溯源和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蚕抵抗白僵菌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品种蚕幼虫体表面,自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都不形成一个明显象附着胞那样的构造;分生孢子萌发后的侵入情况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状态;蚕毛窝间隙、气门是自僵菌易侵入的部位之一.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对白僵菌的感染性存在差异.家蚕体壁的表面构造,化学性质的防御反应,以及家蚕血液对白僵菌发育、增殖的影响.是造成此差异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鉴别家蚕品种真实性及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工作,但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笔者建立了一种根据家蚕品种小蚕期个体形体特征鉴别家蚕品种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摄影设备获得每一个家蚕品种小蚕期个体的照片,再借助于“家蚕品种识别专家系统软件V1.0”建立相应的形体特征图文数据库,然后将待鉴别家蚕品种的形体特征与数据库中已知品种的形体特征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分析,达到鉴别品种的目的。本文介绍了该软件设计的架构和用户界面,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形体特征图文数据库的内容以及该数据库在家蚕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雄蚕品种和限性卵色蚕品种不同性别的卵色差别,实现雌雄蚕卵全部存活的前提下自动、快速、准确分离。应用光电识别等原理设计的雌雄蚕卵分选仪器通过单通道光电计数控量供卵、多通道分流和转盘斜刮排序等技术,使蚕卵整齐有适当间距地排列成辐射状的48路,形成同时运行的48个单元,经可编程颜色传感器检测识别后,通过电磁分离器分选,将雌雄蚕卵分离。该雌雄蚕卵自动分选仪器的基本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可实现预期目标:不损伤雌蚕卵,使雌雄蚕卵都能存活;分选效率高,设计分卵速度达12万粒/h,准确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环保型蚕药——蚕用仁香散对家蚕真菌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全茧量、茧层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蚕用仁香散对于家蚕真菌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对家蚕安全的药剂。  相似文献   

19.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家蚕雌蛾体中雌二醇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便于对大量家蚕雌蛾粉及其制品样本中雌二醇的含量进行快速测定,研究了家蚕雌蛾体中雌二醇含量的测定方法。以0.1 mol/L HCl为处理液,乙醚为提取溶剂,振荡重复抽提3次,可有效地提取家蚕雌蛾体中雌二醇。以90 g/L牛血清白蛋白Tris缓冲液为测定溶剂,采用均相竟争的放射免疫法,可精确、稳定地测定出家蚕雌蛾体中雌二醇含量。  相似文献   

20.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