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也面临着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选取湖南省14个地市(州)作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并结合理论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综合评价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耕地保护绩效。结果显示,2010~2013年湖南省耕地保护的整体绩效较好,但地市(州)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沙、株洲等8个城市连续四年有效,郴州和怀化保护绩效较低。对耕地保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湖南省耕地保护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2018年湖南省14个地市(州)生态农业发展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湖南省生态农业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域分异明显,呈现出湘东湘北最优,湘中湘南居中,湘西地区较弱的布局。第二,各地市(州)生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发展不均衡,长株潭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14个市(州)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1999—2017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适度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县域耕地开发强度适度域上限值由以洞庭湖流域为中心,沿湘江主干流向外递减。(2) 1999年耕地开发强度处于适度状态的县域占大多数,1999—2017年处于严重过度状态的县域由3个发展成7个,处于适度状态的地区与处于轻微过度状态的地区相互交错、呈网格状分布。(3)分析各地级市适度域范围,大部分地级市处于适度状态,郴州市、张家界市处于高度过度状态,永州市、长沙市、益阳市处于轻微过度状态。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开发强度管控政策和农业空间管控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面临着被过度占用的风险,耕地的锐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以期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研究从时间角度对广东省2000—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从空间的角度通过构建PSR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2000—2016年政策绩效呈阶段性上升的特点,2016年上升至最大值。在空间维度上,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粤东、粤西地区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取得较好的绩效成果,其中粤西沿海和粤西北山区实施绩效最好,而珠三角平原地区实施绩效较差。最后,在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从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惠农力度、耕地提质、引入社会资金等四个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市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视角,在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农村统计年鉴》(2006)最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指出了一些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绩效对耕地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研究区,构建县级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评价2007—2020年开化县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绩效,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开化县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综合绩效在2007—20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虽在2009年和2013年出现短暂下跌,但很快继续上涨,2015年开始保持稳定平缓。农户耕地生态补偿积极性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对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综合绩效的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说明耕地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有继续实施的必要性。本研究关于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绩效的评价及关联分析,对完善和创新耕地生态补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选择反映湖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机械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化肥使用量、劳均产值、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8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借助DPS数据处理系统,提取出代表各市州农业发展现状的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交叉效率模型,利用传统的和交叉效率DEA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洲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不高,就各市州来说,株洲市耕地利用效率最高,达0.876 4;张家界市的最低为0.596 7.基于交叉效率的计算,发现了3个在传统模型中出现的伪有效地区:怀化市、娄底市及湘西州.最后利用聚类分析,以投入作为变量,将14个市(州)分为3组,确立了相应的基准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延吉市农田土壤肥力状况,为延吉市农田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82个农田土壤样品,其中玉米农田57个,水稻农田25个,对其进行土壤肥力相关的化学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的农田土壤肥力进行分级研究,并给予综合评价。[结果]延吉市农田土壤肥力指标可归为4个主要成分的82个评价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玉米样点IFI值的得分在-1.643 21.732 0,水稻样点IFI值的得分在-1.673 11.712 9。[结论]该方法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田区土壤的肥力标准概况以及能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丰缺度作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杨锦伟  谢丽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71-19673
依据1998~2009年平顶山市耕地面积数据,采用灰色预测和耕地压力指数法,对2010~2020年平顶山市耕地资源数据进行灰色预测和可持续利用度评价。结果显示,2010~2020年耕地资源量保持平衡;平顶山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位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下限附近;耕地压力较大,耕地资源保护不容乐观。为了实现平顶山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努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做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介绍目标分析法评价农地政策的方法特点及步骤的基础上,对后农业税时代甘肃省河西4市的农地政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横向比较来看,在4个城市中酒泉市农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最高,明显优于张掖市和武威市;以2003年的综合指数为参照值进行纵向比较,武威市的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张掖市的综合指数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的综合指数是一个例外),酒泉市的综合指数也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的综合指数是一个例外),而金昌市的各年度综合指数有所反复,呈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邹玥  任国业  周评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01-9103
根据崇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利用GIS技术,对该市2006~2010年末的空间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该市5年以来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特点及原因。结果显示:崇州市2006~2008年耕地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耕地保护措施的加强,以及未利用地和草地转换为耕地,从2009年开始,耕地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的加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张家口市20个县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给出了张家口市2006年各县市的综合实力排序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时期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轴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为研究区,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法对研究区2010-2015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驱动因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在2010-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为了加强横向对比,分别求取了4个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河子市(0.546)、乌鲁木齐市(0.524)、克拉玛依市(0.503)、昌吉市(0.479);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分别对4个城市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社会人文状态和生态持续性4个方面归纳出了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骆向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45-15347
利用西安市1990~2007年耕地变化相关统计数据,对该市近年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率2个指标进行测算,揭示该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市耕地资源变化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耕地变化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变化总体呈现较快减少的趋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农业产出的影响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1-1547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因子36项,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甘肃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综合经济发展因素、工业发展因素、土地利用因素、环境质量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人口因素6个方面,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2.808%;通过Q型聚类分析,将甘肃省14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区4种地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