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蚕和中国野桑蚕远缘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个远缘杂交后代的选育结果表明,野桑蚕可用于培育细丝品种和龄期短品种等。由于野桑蚕茧丝表现较差,对家蚕亲本的茧丝质应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可回交家蚕亲本以改良远缘杂交后代的茧丝质。远缘杂交后代宜尽早根据形质性状的分离建立品系,实行蛾区育,但对茧丝性状(除纤度外)的选择宜延迟到F4代以后进行;另外利用性状间相关和选择隐性性状可克服远交后代分离复杂、分离时间长的缺点,以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2.
以家蚕873、874、野桑蚕及其杂交后代群体为试材,通过对杂交亲本及其后代的SSR标记分析,利用DPS v7.05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探讨家蚕、野桑蚕及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6份材料可分为4大类,即栗蚕,白河野桑蚕,汉滨野桑蚕,家蚕873,874和家蚕与野桑蚕杂交后代。亚类划分结果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家蚕和野桑蚕远缘杂交后代茧丝遗传分析表明:两亲本茧丝性状差异远远大于家蚕品种间差异;全茧量、茧层率、丝长、纤度杂种F_1代偏向野桑蚕,没有杂种优势存在;回交一代接近家蚕,F_2代呈中间类型,各性状的趋势表现为野桑蚕相似文献   

5.
黎欢吉  彭云武  楚渠  胡必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68-5368,5434
对DNA分子标记的种类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DNA分子标记在野桑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FOX蛋白家族(Forkhead box family,FOX)在昆虫眠性、生长及变态发育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克隆了野桑蚕FOX蛋白家族中的foxo同源基因ORF框及其上下游部分UTR序列,比较了与家蚕同源序列的异同。结果表明野桑蚕foxo基因ORF框长度为1 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残基。野桑蚕与家蚕foxo基因在核酸序列上存在13处单碱基差异,但两者蛋白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编码蛋白含有保守的fork-head结构域和FOXO蛋白特有的TAD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与家蚕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脊椎动物和昆虫各亚目可按照foxo序列聚为亚群,表明foxo保守性的同时也具有各物种独特的特征。研究在深入开展野桑蚕foxo基因功能分析及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家蚕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国内外家蚕分子标记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在家蚕方面的应用及其前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家蚕杂交后代的性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野桑蚕和家蚕杂交后代的相关性状,以中国野桑蚕为母本,日本家蚕为父本进行了杂交,调查了F1和BF1的相关性状。结果表明,F1的幼虫发育经过和母本相近,而蛹期的发育经过和父本相近;F1、BF1的全茧量和父本家蚕相近,雌性个体和母本相比增加1倍左右,雄性个体增加2倍以上;F1、BF1的产卵数均多于两亲本,差异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家蚕荧光茧色分子标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家蚕荧光茧色基因的分子标记,以家蚕的荧光品种C408黄和C408紫为材料,采用400多个RAPD随机引物筛选分子标记,获得了与家蚕紫荧光茧色有关的1个分子标记CFP-01859.并通过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R标记验证,证明获得的标记真实、可靠,并对该分子标记的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家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EF521818)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吴江野桑蚕(YWJ)和家蚕品种大造的钠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域Ⅱ 的cDNA 片段,2个片段长均为1 135 bp,编码378个氨基酸,没有发现与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相关的点突变,但发现2个点突变I164L和V196A,推测可能这2个突变与野桑蚕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家蚕近等基因系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构建近等基因系的方法,连续回交,将耐热基因导入到敏感品种欧_(17)中,经过6代回交,耐热辅助选择,2代自交。[结果]获得了具有耐热基因的家蚕近等基因系(新种质)。同时监测了各回交后代的抗性水平,测定了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并利用SSR标记与耐热基因连锁的品种尝试耐热实用品种的杂交种组配。[结论]成功构建了耐热近等基因系,监测了回交后代的抗性水平、饲养成绩,并测定了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纯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目标基因的早期鉴定和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改良的基因工程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并且阐述了这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种质亲缘关系鉴定、不同棉花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QTLs定位、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品种(杂种)纯度鉴定及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RAPD是一种新兴的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其特有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简述了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指出RAPD可以为林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保存、亲缘关系的鉴定、基因定位和辅助育种等许多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番茄分子连锁图谱的发展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鉴于植物中第一张RFLP标记图谱和高密度分子标记图谱都是在番茄上首先完成的,就番茄分子连锁图谱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胡伟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54-57
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是1项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稳定、高效、高共显性、便于测序目标片断等特点。介绍了SRA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综述其在棉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家蚕近等基因系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构建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创建新种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原理,采用连续回交方法将耐热基因导入到敏感品系欧17中。采用常规耐热选择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经过6代回交、接种选择,2代自交,获得对具有耐热基因的家蚕新种质。[结果]经过3年8代分别用欧17(敏感性品种)为父本,东34为母本(抗性品种)杂交得BC6F3,后以欧17为轮回亲本,育成了具有耐热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K(BC6F3)。同时监测了各回交后代的抗性水平,测定了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并利用SSR标记与耐热基因连锁的品种尝试耐热实用品种的杂交种组配。[结论]成功构建了耐热近等基因系,监测了回交后代的抗性水平,饲养成绩,并测定了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家蚕抗浓核病毒分子标记筛选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抗DNV的品种秋丰、高感品种华八35及其近等基因系BC6中,通过495个RAPD随机引物在各个品种的DNA混合物中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与家蚕抗DNV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366,对这个标记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且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R标记,在多个敏感性和抗性品种中进行了验证,证明此分子标记真实可靠.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片段进行分析,发现该片段序列与黄嘌呤脱氢酶基因有91%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