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保护地番茄育苗正值冬季,低温引起的氧化胁迫是导致番茄幼苗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会产生一定量的自由基,植物体自身形成了一系列清除自由基的体系,如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类〔1〕。光在植物生长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除了作为一种能源控制着光合作用,还作为一种触发信号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光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2〕、光合特性〔3〕、产量、品质、抗逆和衰老〔4〕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但对光质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了解较少。本试验采用5种不同光质作为调控因子,探讨其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周峰 《北方园艺》2011,(12):184-186
介绍了叶黄素循环的过程、功能和调节,尤其是重点阐述了近10 a在叶黄素循环与天线蛋白、膜脂MGDG之间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叶黄素循环机制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孙德智  韩晓日  彭靖  范富 《园艺学报》2016,43(8):1482-1492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缓解番茄幼苗盐胁迫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以‘秦丰保冠’番茄幼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营养液中(1/4 Hoagland)施入SA(200 μmol · L-1)对100 mmol · L-1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PSⅡ光化学效率、激发能分配和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15 d内,SA处理的幼苗叶片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天线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吸收光能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和叶绿素荧光衰减率(Rfd)不同程度升高;PSⅡ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激发能压力(1–qp)、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明显降低;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x)变化无明显规律。以上结果表明,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PSⅡ光化学活性来减轻盐胁迫导致的光抑制,进而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创制用于番茄遗传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种质,用0.7% 的甲基磺酸乙酯(EMS)浸泡处理TTD302A 种子 8 h,清水冲洗后催芽育苗,定植于塑料大棚中,单株观察、单株留种。对M2 群体进行株系和单株的系统观察,表型表现一致的株系混合留种,有表型变异的单株进行单株留种,获得M3 种子。另外选取了15 份出现典型变异性状的M2 材料进行SSR 检测。通过对M2 群体表型性状的观察,共发现373 个变异性状,297 个变异单株,总的单株变异频率为7.1%。叶、花、果实和植株的表型变异频率依次为1.5%、2.8%、1.3% 和2.4%。SSR 分析结果表明9 份材料在 DNA 水平上有变异。  相似文献   

5.
梁馨元  郭星秀  齐红岩 《园艺学报》2017,44(11):2117-2125
通过对番茄成熟突变体和野生型果实香气物质、乙烯释放量、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脂氧合酶(LOX)活性及基因表达的测定,明确LOX与乙烯在番茄果实香气物质合成中的作用。以番茄成熟突变体rin、nor、cnr、nr(均为乙烯合成缺陷突变体)、hp-1(高色素突变体,乙烯生成正常)和野生型Ailsa Craig(AC)为试材,分别在果实破色期(0 d)、破色3 d(3 d)和破色7 d(7 d)取果实,测定香气物质、乙烯释放量、LeHPL基因表达、LOX活性和TomloxC基因表达。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4种乙烯合成突变体果实中的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与野生型AC相比均减少,但突变体hp-1果实中香气物质与AC无显著差异;rin、nor、cnr突变体中不产生乙烯,nr中产生少量乙烯,hp-1和AC果实中能正常生成乙烯;除AC果实外,突变体rin、nor、cnr果实中LOX酶活性和Tomlox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低,而在hp-1和nr破色7 d果实中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最高;Le HPL表达量在AC和hp-1果实中随果实成熟显著增加,在nor破色7 d显著高于破色期(0 d)和破色3 d的,而在cnr、rin和nr破色7 d均显著下降。在乙烯合成缺陷突变体果实中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野生型减少,且不能合成乙烯或合成少量乙烯,同时LOX酶活性降低,TomloxC及LeHPL表达下降,表明番茄果实香气物质合成的LOX途径是依赖乙烯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盐胁迫对番茄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了0、100、200、300.mmol/L NaCl浓度处理下番茄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干鲜重;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SOD、POD、CAT、APX活性及O2·-产生速率.结果表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番茄幼苗的FW、DW、Pn、GS呈现降低趋势;Ci、chl、SOD、POD、CAT、APX活性及O2·-产生速率随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aCl处理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非气孔因素是引起光舍下降的主要因素,抗氧化酶活性不断增加以清除盐胁迫产生活性氧类,使番茄幼苗可以在盐胁迫条件下生存.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苗期番茄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植株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粉2号"(‘Jinfen 2’)番茄为试材,设计3个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即轻度(T1)、中度(T2)、重度(T3),以正常灌溉为对照(CK),于2014年4月25日至5月30日测定了叶片保护酶活性及植株形态指标,以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番茄苗期植株形态指标和叶片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时间增加,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期内SOD、POD、CAT活性呈现CKT1T2T3趋势,MDA含量则表现为T3T2T1CK,且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水分胁迫下,苗期后期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重度胁迫T3处理减幅最大,分别仅为CK的61.0%、56.3%、60.1%和48.3%;轻度水分胁迫能显著促进根系的生长,T1处理的根系总表面积和根尖数比CK高34.5%和38.5%,而T2根系较于CK的优势随时间逐渐减弱,T3后期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分别仅为CK的30.2%、34.5%、61.5%和32.7%;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会抑制苗期番茄地上部分的生长,但是轻度胁迫能显著促进根系生长。短期的中度胁迫有利于根系生长,但随胁迫时间延长,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抑制作用。而在重度胁迫下,番茄根系则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构建番茄突变体库对于丰富遗传变异、发掘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里格尔87-5’加工番茄种子12 h,对M_2代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鉴定,对部分M_3代材料进行遗传稳定性验证。在M_2代筛出典型突变体,包括早衰、矮化、圆果、低抗坏血酸、黑斑、绿茎、簇生等突变单株。对240个M_2代家系中共1 023个单株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和果实品质测定,共发现90个变异单株,其中13个突变单株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异性状,共50个变异性状,总的单株变异频率(突变株/总株数)为8.80%。叶、茎、花、果实和植株发生的变异株数分别为27、7、17、56和21,性状变异频率分别为2.64%、0.68%、1.66%、5.47%和2.05%。其中矮化突变体分子鉴定表明,curl-3基因外显子中C变成T,氨基酸由L变成F,喷施油菜素内酯不能恢复其正常生长,表明curl-3突变导致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受阻。curl-3突变体叶片与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并伴随着叶片中氧化态与还原态抗坏血酸比值增加,这可能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基因AO表达量和AO酶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黄瓜品种"津优35"和番茄品种"金粉2号"为试材,于2011年1~6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气候箱进行环境控制试验,系统研究高温32~40℃处理不同时间对黄瓜、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明显抑制了黄瓜和番茄光合速率,处理时间越长,光合速率下降越快,当38~40℃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黄瓜、番茄的最大光合速率为负值;随高温胁迫程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黄瓜和番茄的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均呈现下降趋势,40℃高温胁迫5d后再经过恢复,黄瓜和番茄的Fv/Fm及qP无法恢复到对照水平;当温度达到38℃以上时,黄瓜和番茄的SOD、POD、CAT、MDA酶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与38℃以下时相反的情况,根据高温对黄瓜和番茄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将高温胁迫划分为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和极重度胁迫4个等级,并确定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95-195
以冷敏感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下转反义番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LeGPAT)的番茄叶片膜脂含量、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等的变化,以探讨LeGPA该达与番茄植株耐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低温弱光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85,自引:8,他引:85  
 低温弱光(温度5、10 ℃和光强60 μmol·m-2·s-1) 导致番茄植株生长停滞, 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下降, 但经5 ℃处理的植株下位叶的胞间CO2浓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经10 ℃处理的植株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能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 而5 ℃处理的植株则恢复缓慢。10 ℃处理对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 Fm并无显著影响, 光系统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 Ⅱ在低温处理后期略有下降并能迅速恢复; 5 ℃处理下Fv/ Fm和ΦPS Ⅱ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且需恢复4 d 后才回升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2.
番茄种质资源的分类和品种鉴定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基础.综述了形态学标记、花粉学方法、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等分类方法在番茄种质资源分类和品种鉴定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亏缺灌溉对设施栽培番茄物质分配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日光温室内以辽园多丽和红玉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水处理,分别间隔2、4、6和8 d浇1次水,均以浇水后土壤水分张力计回零为准。结果表明:亏缺灌溉提高了成熟期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及糖酸比,同时可增加植株的干物质积累,促进根系生长,但严重亏缺灌溉可明显影响植株上部果实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导致果实的平均单果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番茄不同部位中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试验将番茄光合产物运转途径上叶片(源) 、运输系统以及果实(库) 区分开, 分别测定其糖的组成和含量以及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番茄光合产物运转途径上从“源”到“库”各部位糖的组成和含量不同。叶肉中果糖的含量最高, 蔗糖的含量最低; 中筋中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 叶柄维管束中葡萄糖含量最高, 蔗糖含量次之, 果糖含量最低。节间和果柄维管束中主要含有蔗糖。果实维管束以及果实内各部位中则主要含有葡萄糖和果糖, 且两者含量无显著差异, 蔗糖含量很低。萼片中葡萄糖含量最高, 蔗糖含量最低; 果蒂中3种糖含量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番茄叶肉及光合产物运转组织中转化酶活性很低, 而在库器官的非维管组织中转化酶活性较高。果蒂中的蔗糖合成酶( SS) 活性最高, 其次是叶肉和运转组织, 果实内各部位中SS活性较低。在合成蔗糖的器官—叶肉中, 有较高的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活性, 运转组织中的SPS活性较叶肉中降低, 但果柄维管束和果实维管束中则表现出较高SPS活性, 果肉、果胶质胎座及心室隔壁中的SPS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5.
影响番茄兼性单性结实及果实发育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性单性结实番茄Severianin,RP75/59,PSet 1,Oregon Spring和Santiam可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自然结果,但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点花能显著促进结果,而非单性结实番茄在相同条件下自然坐果率极低。人工蕾期辅助授粉能显著提高单性结实番茄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并降低其单性结实率。去雄处理导致 Severianin和Oregon Spring的坐果率显著降低,而去雄同时授无生活力花粉能使 RP75/59的坐果率显著提高,但这两处理对其它品种的坐果率无明显影响。单性结实番茄的单果重与果内有无种子以及种子多少无明显相关,但大果型品种OregonSpring无籽果实有更高的平均单果重。  相似文献   

16.
采用焦锑酸钙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 ,研究了低温胁迫与冷锻炼下不同耐冷性番茄品种幼叶细胞Ca2 定位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生长条件下 ,番茄幼叶细胞Ca2 主要存在于液泡和细胞间隙内 ,细胞质中含量很低 ,且耐冷性不同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异。经5℃低温处理 2 4h后 ,耐冷品种细胞内Ca2 分布变化明显 ,胞内钙库 (即液泡 )释放Ca2 进入细胞基质 ,细胞间隙中仍有大量Ca2 存在 ;而冷敏感品种无明显变化。当处理 4 8h后 ,耐冷品种细胞Ca2 分布趋向于恢复到处理前的状态 ,而冷敏感品种则在细胞内形成较大的钙沉淀颗粒 ,多分布于叶绿体被膜与质膜内侧 ,细胞间隙内Ca2 颗粒也集中聚集成团。昼 15℃ /夜 8℃条件下的冷锻炼对不同耐冷性番茄幼叶细胞内Ca2 分布的影响也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7.
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抗源、抗性经典遗传研究、分子遗传研究等方面对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Codominant-SCAR技术的建立以及在番茄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SCAR标记的原理与多引物PCR技术, 建立了共显性标记技术Codominant-SCAR。利用该技术对12份番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遗传鉴定, 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重复性好、迅速、简便、成本低的特点, 可用于番茄和其它作物的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CHI) and Cymbopogon citratus (Dc. Ex Nees) (lemongrass) essential oil (CCEO) to control Rhizopus stolonifer in fresh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fruit at room temperature (25°C) storage. Th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CHI and CCEO) on som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uit, namely weight loss, firmness, soluble solids, titratable acidity, pH, ascorbic acid, color, and sensory acceptability were also assesse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CHI and CCEO against R. stolonifer were 8 mg/mL and 5 µL/mL, respectively.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CHI and CCEO (CHI 4 mg/mL, CCEO 1.25 µL/mL),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inhibited fungal spore germination and damaged spore membrane integrity. The CHI-CCEO coating decreased the severity of Rhizopus soft rot in tomato fruit; however, the coating more strongly delayed the infection when the fruit were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after coating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ating preserved the general quality of tomato fruit as measured using a variety of physicochemical and sensory attribut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atings composed of CHI and CCEO could represent promising postharvest treatments to inhibit Rhizopus soft rot in tomato fruit.  相似文献   

20.
Incidence of parthenocarpic fruit, undeveloped flowers and flower abortion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were compared under optimal temperature (OT, 28/22°C day/night) and chronic, mild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HT, 32/26°C). Seeded fruits were found only under OT conditions, where 37±9% of all flowers developed into seeded fruit. However, flower aborted was also higher under OT, with an additional 24±7% of flowers aborted under optimal temperature conditions, compared to only 4±1% of flowers aborted under HT conditions. Under HT, most flowers (53±8%) developed into parthenocarpic fruit, and the remainder (43±7%) stayed on the plant as undeveloped flowers. A slow transition of undeveloped flowers to parthenocarpic fruit was also observed under HT. Factors determining whether flowers abort, develop parthenocarpically, remain on the plant without developing further, or develop into seeded fruit we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arbohydrate availability and the presence of seeded fruit on the v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