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鹅LXRα基因的克隆及填饲对其mRN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填饲对LxR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以四川白鹅和朗德鹅为试验对象,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鹅肝脏X受体α(LXRα)基因部分序列,并采用SYBR-Green法研究了填饲对LXRα基因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获得了1005 bp的鹅LXRα部分序列,且与其它物种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存在8个氨基酸变异位点.LXRα基因在肝脏、腹脂和皮脂中都有表达,但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填饲引起鹅皮脂、腹脂和肝脏的LXRα mRNA表达丰度的显著增加.对照组中,LXRα在朗德鹅肝中的表达量高于四川白鹅(P<0.05),而在皮脂、腹脂中朗德鹅的表达量低于四川白鹅(P<0.05).填饲组,在肝和腹脂中LXRα的表达量四川白鹅显著高于朗德鹅(P<0.05),皮脂中表达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填饲后LXRα mRNA表达丰度与皮脂、腹脂和肝脏的相对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朗德鹅的相关性要强于四川白鹅.结论:填饲引起鹅肝脏和脂肪组织的LXRα mR-NA表达丰度的显著增加,填饲对LXRα mRNA表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ACAA2基因与鹅(Anser anser)肝脂肪代谢的关系,本试验选取35只朗德鹅分为填饲组(15只)和对照组(20只),填饲组包括填饲7、14和19天3个阶段。运用RT-PCR方法克隆出朗德鹅ACAA2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朗德鹅填饲不同阶段该基因在肝中的表达水平,并用葡萄糖、脂肪酸和胰岛素分别处理鹅原代肝细胞,观察这些因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朗德鹅ACAA2基因完整CDS区长1 194bp,编码397个氨基酸;各阶段填饲组肝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填饲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另外,在培养的鹅原代肝细胞中,相较于对照组,0.5mmol·L~(-1)的油酸能使ACAA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0.25mmol·L~(-1)的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胰岛素能显著下调ACAA2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ACAA2基因的表达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ACAA2基因在鹅肥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Micro RNAs(mi RNAs)通过作用于靶基因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测定了填饲19 d的朗德鹅与对照组朗德鹅(非填饲的常规饲喂组)(每组3只)血清中的mi RNAs比较,筛选出对照组与填饲组存在显著差异的mi RNAs,并与肝脏中差异表达的mi RNAs比较,确定在血液和肝脏中均共同上升的mi RNAs。结果表明:填饲朗德鹅血液中有295个mi RNAs的含量显著不同于对照组(19个上升,276个下降),其中4个mi RNAs(let-7a-2-3p、mi R-184、mi R-222a-3p、mi R-1662)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含量均显著上升,提示它们可能是鹅肥肝形成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乳酸菌在填饲过程中对朗德鹅产肝性能、脂肪沉积、屠体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08只健康、体重相近的12周龄朗德鹅,随机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填饲日粮为无乳酸菌菌液的基础日粮,试验A、B组于正式填饲前期(1~5 d)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000、3 000 g/t乳酸菌菌液;正式填饲中期(6~15 d)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 000、5 000 g/t乳酸菌菌液;正式填饲后期(16~25 d)不添加乳酸菌菌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乳酸菌使填饲朗德鹅肥肝成熟期延长(P<0.05),淘汰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乳酸菌使填饲朗德鹅肝脏脂肪沉积比例下降,试验B组肥肝重、肝脏重/(肠脂重+腹脂重)、肝脏重/填饲期增重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屠体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试验A、B组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组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喂添加乳酸菌的日粮虽可促进鹅体健康,但会延缓鹅肝脏脂肪的沉积,不利于鹅肥肝生产。因此,生产中不宜在朗德鹅填饲日粮中添加乳酸菌。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探究鹅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及其在鹅肥肝形成过程肝脏中的表达变化。选用体型和体重相当的70日龄健康朗德鹅42只,正常填饲,填饲到21 d转为限制饲养。然后分别在填饲前(OF0)、填饲第7天(OF7)、填饲第14天(OF14)、填饲第21天(OF21)、限制饲养第7天(F7)、限制饲养第14天(F14)和限制饲养第21天(F21)7个填饲阶段各采集6只鹅肝脏组织样本;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朗德鹅ACAA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CAA1基因在朗德鹅不同填饲阶段肝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鹅ACAA1基因cDNA全长为3 352 bp,其中CDS区为1 323 bp,5'UTR长度为77 bp,3'UTR长度为1 952 bp,编码441个氨基酸;在朗德鹅肥肝形成过程中,ACAA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填饲14 d的鹅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填饲结束限饲阶段的鹅肝脏中表达最低(P0.05),限饲到21 d,其表达量恢复到填饲前水平。结果提示,ACAA1基因的表达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为研究ACAA1基因在鹅肥肝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探讨填饲对朗德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基因在肝脏、胸肌和腹脂中表达的影响,将30只70日龄朗德鹅分为填饲组(15只)和对照组(15只),分别于77(填饲7 d)、84(填饲14 d)和89(填饲19 d)日龄采集填饲组和对照组的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朗德鹅不同填饲阶段IGFBP2基因在肝脏、胸肌和腹脂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各阶段填饲组肝脏中IGFBP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下降趋势更加显著;胸肌中IGFBP2基因的表达量在填饲的第7和19天与对照组相当,而在第14天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脂中IGFBP2基因的表达量在填饲的第7天和第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填饲第19天时,IGFBP2基因的表达量在填饲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IGFBP2基因的表达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IGFBP2基因在肥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填饲后朗德鹅肝脏和小肠组织中MTP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填饲对MTP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T-PCR法检测了填饲后MTP基因在朗德鹅肝脏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6种体组成参数和甘油三酯等4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填饲后,各体组成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水平都显著升高;MTP基因在朗德鹅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都有表达;填饲后肝脏组织中MTP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小肠组织中的MTP基因的表达水平却显著升高(P<0.05).结论:填饲引起MTP基因在小肠和肝脏中的变化差异可能与肝细胞中可利用脂类物质的水平、其它调控因子及填饲的高脂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填饲对朗德鹅与四川白鹅体组成及部分血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朗德鹅和四川白鹅单位体重填饲等量饲料,研究了填饲对两品种鹅体重、肝重率、腹脂率、胸肌率、腿肌率等体组成指标以及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TAG)、葡萄糖、胰岛素浓度等血浆参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填饲后朗德鹅肝增重显著高于四川白鹅,但填饲所导致的四川白鹅皮脂率及腹脂率增长显著高于朗德鹅。填饲后四川白鹅与朗德鹅血浆中VLDL、TAG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四川白鹅血浆中VLDL、TAG浓度显著高于朗德鹅。结果表明,朗德鹅肝脏能更好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脂类,且合成的脂类优先贮存在肝脏。四川白鹅肝脏合成的脂类贮存在脂肪组织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填日龄对朗德鹅脂肪沉积与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同条件饲养的70和120日龄朗德鹅各60只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条件下开展填饲试验,正式填饲至14 d时称量试验鹅体重,试验结束时取肝脏并测量各屠宰指标以及脂肪沉积能力。结果显示:(1) 70日龄开填朗德鹅体重较120日龄开填朗德鹅低235.71 g,肝脏成熟时屠宰重基本接近,整个填饲期,70日龄开填朗德鹅增重与120日龄开填朗德鹅无显著差异。(2) 70日龄和120日龄开填朗德鹅试验结束时肝重差异显著(P<0.05),但70日龄开填朗德鹅料肝比(26.18)显著低于120日龄朗德鹅(30.43)(P<0.05)。(3)脂肪沉积方面,70日龄和120日龄开填朗德鹅腹脂重及腹脂重占体增重比例无显著差异,但120日龄组朗德鹅的肠脂重占体增重比例显著高于70日龄组(P<0.05)。(4) 70日龄开填朗德鹅屠宰后头重、小翅重、大翅重、肌胃重和鹅掌重与120日龄试验鹅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70日龄开填朗德鹅肥肝重低于120日龄朗德鹅,但其填饲期增重多,料肝比也较低,具有更好的填饲效率。120...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填饲对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克隆了鹅MAPK14部分编码区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填饲对四川白鹅和朗德鹅肝组织MAPK14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鹅MAPK14基因cDNA 951 bp序列,可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经分析,鹅MAPK14部分核苷酸序列与原鸡MAPK14基因的同源性为94.8%,对应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7%;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无论在对照组还是填饲组,四川白鹅的MAPK14表达量均高于朗德鹅,填饲能显著上调MAPK14 mRNA在2个鹅品种中的表达丰度。结果提示,填饲能够引起鹅肝组织中MAPK14表达丰度显著增加,且该影响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揭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基因与鹅脂肪肝(或肥肝)形成及产量的关系。对65日龄朗德鹅进行填饲或正常饲喂(自由采食),19 d后屠宰并测定填饲组和对照组(常规饲喂组)朗德鹅肝脏、腹脂和胸肌中IGFBP5基因的表达(n=5),以及分析IGFBP5多态性位点与鹅肥肝产量等指标的关联(n=120)。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IGFBP5在填饲组三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在填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因组织而异,或与组织中脂肪沉积量有关。在IGFBP5基因上游找到3个SNP,SNP2/3与肥肝重密切关联(P0.05),但编码区无多态性位点。表明IGFBP5参与鹅肥肝的形成,且可用作肥肝鹅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填饲期朗德鹅产肝性能、脂肪沉积、屠宰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0日龄朗德鹅母鹅80只,体重为(3.0±0.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油组为对照组,饲粮中添加2%的鹅油;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为试验组,饲粮中分别添加2%的牛油、鱼油和菜籽油。预试期7 d,填饲期20 d。结果表明:1)菜籽油组和牛油组的肝脏重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牛油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和鹅油组的活重、全净膛重均显著高于牛油组和鱼油组(P0.05)。2)鱼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血清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且其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牛油组(P0.05);牛油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鹅油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添加鹅油相比,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6∶1、C17∶1、C18∶1n-9、C18∶2n-6、C18∶3n-3、C20∶1n-9、C20∶4n-6、C20∶5n-3、C22∶1n-9、C22∶5n-3、C22∶6n-3、C24∶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菜籽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UFA C16∶1、C18∶1n-9、C18∶2n-6、C20∶2、C22∶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牛油显著提高了肝脏中C18∶3n-3、C20∶5n-3、C22∶5n-3、C22∶6n-3及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由此得出,与添加鹅油相比,饲粮添加菜籽油或牛油时填饲期朗德鹅的产肝性能较佳;添加鱼油和菜籽油可增加填饲期朗德鹅肝脏中PUFA含量,降低血清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鹅DHRS7基因全长cDNA,并探讨该基因是否参与鹅肥肝的形成过程。本研究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文库获得鹅DHRS7基因部分EST序列,采用RACE技术扩增了鹅该基因全长cDNA,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DHRS7在鹅肝脏、皮脂、腹脂等10个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以及填饲对鹅肝脏中DHRS7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鹅DHRS7基因cDNA全长1 279bp,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1 011bp(可编码336个氨基酸),25bp的5′UTR和243bp的3′UTR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鹅DHRS7含有跨膜结构域以及NADP结合位点,且在这些功能区域变异较少;荧光定量结果显示,DHRS7在鹅肝脏和脂肪组织中都有较高表达,填饲后鹅肝脏中DHRS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DHRS7在鹅肥肝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朗德鹅填肥期SCD1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miRNA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D1是位于内质网上的一类催化酶,在肝脏的脂质代谢及鹅肥肝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填饲不同阶段(填饲7、14和19 d)朗德鹅肝脏中SCD1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CD1基因在填饲各阶段肝脏中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填饲19 d时,填饲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通过测定填饲组各时期肝脏中棕榈油酸、油酸含量以及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发现,SCD1基因表达量与油酸、胆固醇、VLDL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生物学软件预测SCD1的靶向miRNA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在CHO细胞系中验证所筛选的3个miRNA,结果显示miR30b与miR-30a-5p为鹅SCD1基因可能的靶向miRNA,进一步研究发现miR-30b和miR-30a-5p在填饲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miR-30b和miR-30a-5p可能通过对SCD1基因的调节作用影响鹅肝脏脂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朗德鹅填饲形成肥肝及恢复后其体重、肝脏重、腹脂重、常规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提供依据。将18只70日龄朗德鹅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对照组,用玉米饲料进行常规饲喂;组2为填饲组,填饲玉米饲料19 d;组3为填饲19 d后再用玉米饲料常规饲养20 d进行肝脏恢复。结果显示,与组2相比,组3鹅体重、肝脏重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腹脂重下降不显著(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质均显著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除水分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组2相比,组3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与组2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中脂肪酸脱氢酶(FADS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和细胞色素P450 2C45(CYP2C45)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了鹅肥肝的可逆性,为深入研究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促进动物脂肪肝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卵泡抑素样蛋白5基因在鹅肥肝形成中表达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5(FSTL5)基因与鹅(Anser Cygnoides)肥肝形成的关系。试验选取30只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70日龄朗德鹅,随机分为填饲组(15只)和对照组(15只)。在填饲到82日龄(填饲12 d)和94日龄(填饲24 d)时屠宰取样。此外,分离培养鹅原代肝细胞,并用葡萄糖、胰岛素和不同脂肪酸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填饲后期肝脏和腹脂中FSTL5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胸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鹅原代肝细胞中,100 nmol/L胰岛素或0.25 mmol/L亚油酸能诱导FSTL5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肝脏、脂肪与肌肉组织中的FSTL5表达在鹅肥肝形成后期受到显著影响,脂肪肝形成相关因子特别是胰岛素和亚油酸可诱导FSTL5的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STL5基因在鹅肥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克隆鹅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基因,并探讨填饲对其在四川白鹅和朗德鹅肝脏中表达的影响,为从脂滴角度研究鹅肥肝分子机理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2只朗德鹅和12只四川白鹅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方法扩增鹅Perilipin基因部分序列,采用实时定量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皮脂、腹脂、肝脏等10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最后检测填饲后两品种鹅肝脏总脂质含量、甘油三酯(TG)水平、肝质量以及Perilipin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获得的鹅Perilipin基因序列与原鸡的同源性最高,与哺乳动物的同源性也达到70%以上;从组织表达上看,该基因主要表达于腹脂和皮脂,而在其他组织几乎不表达;填饲引起鹅肝脏Perilipin mRNA表达丰度的极显著增加(P0.01),且与肝质量、肝内TG和总脂质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填饲导致其在朗德鹅肝脏中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四川白鹅(P0.05)。结果提示:填饲会引起Perilipin mRNA在鹅肝脏中表达丰度的极显著增加(P0.01),且其增加幅度存在着品种间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32只60日龄朗德鹅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填饲前期、中期和末期肝重及肝脏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填饲中后期肝重及肝体比极显著增加(P<0.01),而填饲前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肝脏水分和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而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填饲末期和对照组朗德鹅肝脏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填饲后油酸、棕桐油酸、棕榈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硬脂酸、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甜菜碱,探讨其对藏鸡脂肪沉积、血脂和肝脂含量以及肝脏中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180只30周龄藏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3 000 mg/kg的甜菜碱,试验期为7周。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测定腹脂率、血脂及肝脂含量,检测肝脏中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低、高剂量的甜菜碱对藏鸡的ADFI、ADG、F/G以及终末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藏鸡腹脂率且呈现剂量效应(P0.05);添加低、高剂量的甜菜碱均能显著降低藏鸡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和提高游离脂肪酸的含量(NEAF)(P0.05),并且高剂量的甜菜碱还显著提高了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P0.05)。低、高剂量的甜菜碱均能显著下调藏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的表达和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α)基因的表达(P0.05),且添加3 000 mg/kg甜菜碱还能显著降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的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甜菜碱显著降低了藏鸡血脂及肝脂含量,减少藏鸡腹脂沉积,这与肝脏中FAS基因低表达以及PPARα基因高表达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甜菜碱通过降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脂肪酸脂化生成甘油三酯,从而调节藏鸡脂肪代谢,其中3 000 mg/kg甜菜碱添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填饲、未填饲朗德鹅肝脏、皮下脂肪、腹脂和肌肉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谷丙转氨酶等6种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肝脏组织中,填饲组PPARγ 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中该基因的表达量(P〈0.01);肝脏组织PPARγ 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腹脂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皮下脂肪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肝脏、皮下脂肪、腹脂组织PPAR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与朗德鹅肥肝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