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标本,对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染色体数目2n=59,其中2×28+1条常染色体中,t即2+28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7+1+1条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中,X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一条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大额牛与云南黄牛杂交公牛染色体数目2n=59,核型为:59,-2,-28,+t(2∶28),XY。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克隆牛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探究其在牛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利用PCR扩增牛FoxO1基因CDS区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牛FoxO1的理化特性和功能,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牛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FoxO1和脂肪标志基因PPARγ、C/EBPα、C/EBPβ、FABP4和LPL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牛FoxO1基因的CDS区全长1 998 bp,编码665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式为C3016H4711N871O979S35,理论等电点为6.38。预测发现,FoxO1与脂肪生长发育调控蛋白AKT1、AKT2、AKT3、SIRT1、PRKACA、CDK2和MAPK8等之间存在紧密互作关系。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牛FoxO1进化保守,与亲缘关系较近的绵羊和山羊物种同源性最高。检测牛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基因的时序表达,结果显示,与分化第0天相比,牛FoxO1基因在第6天表达量达到峰值(P<0.01...  相似文献   

3.
夏季 《农技服务》1995,(4):35-37
<正> 鉴定耕牛的优劣是农户购买耕牛、使用耕牛和耕牛品种改良的重要依据。我们走访20多位相牛能手,总结出“远、近、细、动、静”鉴定耕牛优劣的“五字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远”——即远观牛的外形。鉴定耕牛时,站离牛2~3米远,围绕牛观察1周,从各个侧面观察牛的外形。一般良好的耕牛外形表现为:体躯高大粗壮,前高后低,骨骼结实,全身肌肉发育良好;公牛昂头挺胸具有雄性特征,母  相似文献   

4.
回顾博白县牛品种改良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牛品种改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1发病情况 2010年12月5日,师宗县丹凤镇发块村张某饲养的一头水牛不吃,反刍、嗳气均减少,肚腹胀大,故来就诊.主诉:近三天,都在山上挖红薯,为了让牛也在附近,便抱了大量红薯藤给牛吃,其它饲料都没喂过,当天下午就发现牛不怎么吃草,认为牛吃饱了.但到晚上,发现腹部有些胀,便来请笔者及同事前去诊治.  相似文献   

6.
加快新疆褐牛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褐牛属肉乳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河谷。从1935年开始,选用阿拉塔乌牛、科斯特罗姆牛、瑞士褐牛与当地哈萨克牛杂交,历经半个世纪的选育,于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批准为肉乳兼用新品种。伊犁河谷2009年末存栏新疆褐牛及其杂交改良后代63.48万头,占新疆褐牛总数的88.74%;每年新疆褐牛出栏近30万头、提供种牛5万多头;新疆褐牛在畜牧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的发展战略是采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培育提高、扩大种群数量,进一步凸显新疆褐牛在农牧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把新疆褐牛打造成中国第一牛。  相似文献   

7.
牛实施人工授精的目的是为了改良本地牛的品种。使本地牛不因公牛严重不足而消失殆尽或因近亲繁殖而造成后代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笔者所在乡镇2005年开始实施牛的品种改良工作,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2012年累计完成对6000头次母牛实施人工授精,受胎产仔5040头,母牛人工授精受胎率为80%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牛亚科6个群体溶菌酶(LYZ)基因的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上海福特牛该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在榆测的样本中(水牛除外),有5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定义了9种单倍型;群内核苷酸多样性(P1)在0.000 00~0.001 96之间.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样件程度较低.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瘤牛、蒙古牛、鲁西黄牛间关系密切,瘤牛和普通牛与牦牛关系相对较近,而与大额牛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9.
洪佑平是个与众不同的牛贩子。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专门买进架子牛(即瘦牛),存栏两个月,快速育肥再出售。仅靠此招,洪佑平年纯收入近5万元,成了湖北省远安县远近闻名的“贩牛大王”。 今年35岁的洪佑平,十年前就做起了贩牛生意。不久,他想到了“瘦进肥出”这个好办法。开始他采用的  相似文献   

10.
大额牛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开发利用潜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额牛是中国唯一的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珍稀牛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独龙江和怒江流域,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东孟加拉和与缅甸北部钦邦。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多年调查认为:(1)大额牛(Bos frontalis)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均不同于黄牛(Bos taurus)和野牛(Bos gaurus),3者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在常染色体中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野牛有两对,而大额牛有一对,染色体的臂数相等;(2)大额牛的食物以竹子、青蒿和杂草为主,饲料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但其生长速度快,0.5,1,1.5,2和3岁大额牛的体重可分别达140 kg,218 kg,264 kg,296 kg和342 kg;(3)大额牛具有较为典型的肉用牛体型和较好的产肉性能,且其肌纤维直径明显小于其它牛,牛肉的系水率、嫩度和多汁性明显高于其它牛;(4)繁殖力强,能繁母牛基本上可实现一年一胎,且可以与黄牛杂交。大额牛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学术价值,而且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浅谈牛采血     
正牛的日常防疫、检疫、某些疾病的定性以及其他一些检测等方面都需要对活体牛只个体(或群体)进行采血检测检验。在理论上颈静脉、尾根静脉和四肢的静脉均可进行采血。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颈静脉和尾静脉采血最为常见。1颈静脉采血由于牛的颈静脉相对于其他静脉较为粗大,血管部位比较好判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常用。实际采血过程中,以手指摁压颈静脉近心端,血管怒张如条状,清晰可辨。其中荷斯坦奶  相似文献   

12.
对牛实施人工受精的目的是为了改良本地牛的品种,使本地牛不因公牛严重不足而消失殆尽或因近亲繁殖而造成后代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笔者所在乡镇2005年开始实施牛的品种改良工作,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2012年累计完成对6000头次母牛实施人工受精,受胎产子5040头,母牛人工受精受胎率为80%以上,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成果名称: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成果承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奶牛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培育了我国自己的奶牛品种——中国荷斯坦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白花牛"。在目前我国饲养的近1400万头奶牛中,80%以上是中国荷斯坦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放牧补饲条件下不同品种肉牛的早期生长发育与经济效益。[方法]选择3月龄断奶新褐杂牛(新疆褐牛与本地牛)、安杂牛(安格斯与本地牛)、荷斯坦牛、土种牛31头,按品种分组开展夏草场放牧补饲试验。[结果]安杂牛、荷斯坦牛、新褐杂牛和土种牛补饲日增重分别为0.51、0.55、0.56、0.25 kg/d,安杂牛、荷斯坦牛、新褐杂牛的日增重与土种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新褐杂牛、荷斯坦牛、安杂牛的放牧补饲效果较土种牛好,新褐杂牛、荷斯坦牛、安杂牛和土种牛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32、1∶2.29、1∶2.12和1∶1.02,放牧补饲经济效益明显。[结论]早期断奶对后期放牧补饲肉牛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遗传变异。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这2个品种17个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从Genbank下载了31头日本和牛、9头渤海黑牛、2头欧洲普通牛、2头瘤牛以及21个其他中外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全序列,用lasergene和Mega 4.0.1软件对所得的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57个个体的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渤海黑牛、日本和牛、欧洲普通牛和瘤牛的mt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以水牛为外群,对23个中外黄牛品种的聚类分析显示它们聚为2类:欧洲型原牛和瘤牛型原牛。渤海黑牛含有这2类的遗传背景,受到过瘤牛血缘渐渗的影响。而日本和牛则来源于欧洲原牛。结论: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mtDNA D-loop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二者的亲缘关系很近;渤海黑牛含有普通牛和瘤牛的血统、受到过瘤牛血缘渐渗的影响;日本和牛属普通牛类型,欧洲原牛、朝鲜牛和我国北方的部分牛种对于日本和牛的形成可能都起到丰富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延边牛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头延边牛个体与GenBank中4头朝鲜牛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D环(D-loop区)910bp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8头黄牛个体mtDNAD-loop序列由8种单倍型组成,单倍型比例为100%,表明2个黄牛品种mtDNA遗传多态性很丰富;在4头延边牛D-loop区序列中,共检测到核苷酸多态位点17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87%;在4头朝鲜牛中共检测到核苷酸多态位点10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10%;延边牛和朝鲜牛mtDNAD-loop全序列突变类型均为转换、颠换和插入/缺失,其中以转换为主;序列分析显示朝鲜牛与延边牛的同源性很高,达98.90%~99.67%,表明朝鲜牛和延边牛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牛MYOZ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确定牛MYOZ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为进一步研究牛MYOZ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秦川牛肌肉5′RACE准备cDNA为模板,设计5′RACE扩增试验,确定牛MYOZ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以秦川牛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获得牛MYOZ1基因转录调控区-1 628/+61目的片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可能包含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设计逐段缺失引物,获得7个亚克隆,将其分别与pGL3-Basic载体连接,得到牛MYOZ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法转染C2C12细胞系,检测7个重组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启动子活性。【结果】确定了牛MYOZ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成功克隆获得7个系列缺失的牛MYOZ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pMYOZ1-1 628/+61、pMYOZ1-1 430/+61、pMYOZ1-1 179/+61、pMYOZ1-932/+61、pMYOZ1-676/+61、pMYOZ1-437/+61和pMYOZ1-116/+61,其中重组质粒pMYOZ1-116/+61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高于pGL3-Basic,推测牛MYOZ1基因-116/+61区域可能包含核心启动子;重组质粒pMYOZ1-1 628/+61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高于pMYOZ1-1 430/+61片段活性(P0.01),表明牛MYOZ1基因启动子区域-1 628/-1 430片段可能包含启动子活性增强元件。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MYOZ1基因启动子-116/+61片段可能包含SP1、GC Box、CAAT等多个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 628/-1 430片段可能包含SP1、MyoD等多个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成功构建了7个系列缺失的牛MYOZ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且初步确定了牛MYOZ1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116/+61。  相似文献   

18.
育成牛为7~18月龄牛(7~12月龄为小育成牛,13~18月龄为大育成牛)19月龄或初配至初产前为青年牛.  相似文献   

19.
红壤地区种草养牛的养分循环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岗地上采取种植黑麦草和玉米植株饲喂肉牛,牛粪尿沼气发酵后的沼肥与化肥配施养草的方式,并以单施化肥养草喂牛的方式为对照,进行了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证明:配施沼肥玉米植株的产量和养分积累量都高于单施化肥,而黑麦草正好相反。配施沼肥可节省1/2的化肥投入,效益甚为显著。牛对不同施肥的同种饲草中养分的消化率和牛粪尿对同种饲草中养分的回收率都差异不大,但两者呈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一头牛排泄的粪尿经沼气发酵后保存下来的养分量,可生产一头牛所需饲草的近一半,即可节约化肥投入近一半。且沼肥施用后土壤肥力得以保护和改善,为后续的饲草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皮埃蒙特牛及其育种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产局申和平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是世界优良肉牛品种之一,因其分布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而得名。该品种由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卡露省的科研人员育成,于1958年建立良种登记,至今已近40年历史。该品种牛性情温顺,肌肉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