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取5个油菜品种,连续2年在合肥巢湖市进行了不同收获时间及不同收获方式(联合收获、分段收获)的菜籽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适收期前后4~5天内所有试验品种菜籽的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稳定性均大于95%;方差分析可知收获方式对多数品种的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但中双11对收获方式和收获时间则较为敏感;同时也出现分段收获比联合收获的菜籽含油量低,含蛋白质量高的普遍现象。因此大部分油菜品种在适收期内不管采用联合收获还是分段收获,菜籽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四川油菜生产效益,缓解供需矛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长期开展油菜全程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研究,通过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四川省油菜全程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该技术规范了机械化生产和收获过程,有效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缓解了供需矛盾,保障了“天府菜油”优质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3.
4SY-1.8型油菜割晒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菜收获的农艺要求,针对油菜人工收获效率低下和联合收获损失较高的情况,设计了一种实现油菜分段收获的4SY-1.8型油菜割晒机,确定了该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输送系统、分禾装置和切割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研制的集成伸缩滚筒、立辊和输送带构成的输送系统,可实现油菜茎秆铺放宽度约为1000mm的中间...  相似文献   

4.
机械收获方式对油菜籽粒关键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收获是油菜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影响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效益。通过人工模拟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方式,分析不同收获方式对油菜籽粒关键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机械收获方式选用及配套参数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含油量不同的2个中熟油菜品种,在湖北黄冈和襄阳设置联合收获不同收获时期(终花后20—44 d(黄冈)和终花后23—47 d(襄阳),每隔3 d收获1次)以及分段收获不同割倒时间(终花后20、26和32 d(黄冈)和终花后23、29和35 d(襄阳))和后熟时长(3、6、9和12 d)试验,测定千粒重、含水量、品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联合收获两试点、两品种均在终花后38 d左右达籽粒生理成熟期,所需积温约1 100℃,千粒重和含油量最大。终花后46 d左右,籽粒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可快速降至最适点,为机械化联合收获适宜时期。籽粒含水量降幅与日均温及大气压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降幅与日均温极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与D1、D2相比,分段收获在D3条件下(终花后33 d左右)割倒后熟,籽粒千粒重、含油量、出油率、整齐度及油酸含量均值最高,叶绿素含量、亚油酸含量及含水量均值最低;后熟天...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用科技》2005,(11):44-44
河北省正定县读者李建敏。咨询花生收获机械中适合中小型农户使用的有哪些机械,哪里生产。现回复如下:我国的花生收获机械按其收获方式可分为分段收获、两段收获和联合收获三种类型。用于分段收获的有花生挖掘犁、花生收获机;  相似文献   

6.
2019—2020年度通过对油菜新品种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观察新品种的适机性状,比较其产量和抗性,以筛选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结果表明:浙油杂1403、徽优098、越油518和宁R101等4个品种,分别较对照秦优10号(CK1)增产83.49%、63.19%、38.35%和34.23%;较对照沣油737(CK2)增产57.98%、40.51%、19.12%和15.57%.示范结果显示,分段收获优于一次性机械联合收获.  相似文献   

7.
水稻收获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直接收获法和分段收获法。近年来,虽然采用直接收获法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受气候(收获时雨水多)、规模(水田面积小)、地理(低洼、丘陵地)等条件限制,采用分段收获法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外,采用分段收获法收获水稻还具有提高米质、降低稻谷含水率、保持秸秆完整等特点。所以,目前市场上对分段收获所需要的机械仍有一定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对饲料油菜循环收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油菜周年收获2次或2次以上并轮换收获不同田块可形成循环收获。循环收获既不降低其周年产量,又可缓解冬春季鲜饲料短缺,提高了其种植价值。饲料油菜循环收获次数和第一次收获时间可根据其播种时间和长势来确定,周年可收获2~3次。追肥以一次性适量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9.
油菜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油菜机械化收获的要求,介绍油菜机械化收获的2种方式,提出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选择、配套栽培技术、适宜机械化收获时间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油菜生产效益,探索不同收获方式对油菜生产用工量、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的影响,浠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油菜不同收获方式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人工两段收获亩产量最高,损失率最低;机械一次性收获的油菜籽水分含量最高,喷“立收油”人工一次收获的菜籽水分含量最低;机械一次性收获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海门有较多适合油菜机械化种植茬口和面积,有配套齐全的油菜收购加工体系,但海门10月上中旬油菜适播期间常有连续干旱或持续阴雨天气等不利气候,影响机械播种作业和正常出苗;另油菜适收期较短,存在如何及时收割的问题等,制约了油菜机械化种植的推广。通过3年来试验示范,采取科学用种,板茬撒播、机开沟抛土覆盖技术播种和机械化分段收获延长收获期等,能较好地克服这些障碍,提高了产量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续第8期第19页)三、稻-稻-油区油菜机械联合直播分段机收技术模式早中熟晚稻品种+早熟耐密油菜品种+机械联合播栽+基施硼肥+化学除草+一促四防+机械分段收获。关键技术一是选用生育期适当品种。选择早中熟晚稻品种和生育期在180天左右、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根冠比及年前生长量大、抗倒、抗病的"双低"早熟油菜品种。二是耕播联合作业。晚稻收获后,用油菜联合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旋耕、施肥、播种、覆土等  相似文献   

13.
喷施乙烯利对油菜角果催熟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枝多角多,成熟度不一致,采用机械收获对产量和含油量有一定影响,通过在油菜收获前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的试验,表明在80%油菜角果成熟时喷施1 000 mg·kg^-1乙烯利,或在70%油菜角果成熟时喷施500 mg·kg^-1乙烯利,都利于促进油菜成熟的一致性,从而适合机械化收获,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含油量。  相似文献   

14.
油菜机械化收获的技术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针对油菜机械化收获难度大的突出问题,从收获作业方式,收割机的引进、筛选、改造,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肯定了联合收获方式的优势,研制出4LU2.5B型油菜收割机,提出了农机农艺配套的关键技术,在江苏省实现了油菜机械化收获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机械直播、机械收获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主栽的6个油菜品种为材料,测定机械直播条件下油菜的苗期性状和产量性状,比较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的效益.结果表明:播种量为4.5 kg∕hm2时,'庆油1号'的苗数、密度最大,生育期最短,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适宜机械化...  相似文献   

16.
浅谈割晒机在水稻收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分段收获是目前水稻种植户比较关注的方式,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加大了对割晒机的补贴力度,积极推广水稻割晒、拾禾这种收获方式,水稻割晒机在水稻收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就二道河农场水稻分段收获情况,浅谈一下割晒机在水稻收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油菜6个不同收获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从机具作业性能、经济性、适应性、菜籽品质等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段收获在减少损失率和增加实际产量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机器2次下地、直接作业成本高、对阴雨天适应能力差等缺点;一次性收获具有便捷、高效的优点,但同时存在施用“立收油”、损失率高等缺点。分析6种收获方式,最佳的是机械两段收获或一次收获,效益最高。不同收获方式应根据当时条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板桥镇油菜的机械化收获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出发,探索油菜农艺措施的改进,以适应机械化收获,并提出板桥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最佳收获方法——分段收获法、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农艺要求及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德海  黄芳  戴春兰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106-106,117
广德县免耕油菜生产水平较高,但收获时劳动强度大,必须加快油菜全程机械化研究推广。试验探索了油菜不同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及机械收获的影响,以加快油菜机收在广德县的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20.
适应机械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油菜生产方式,特别是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以稻后移栽和人工收获为主,已育成的双低油菜品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油菜完全成熟时角果易爆裂,抗脱粒性差,不适应机械收获。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机械收割油菜面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呈逐年扩大趋势,培育适合机构收获的双低油菜品种已成为油菜生产上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沪油17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选育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